黃明貞,余云堅
(廈門市演武第二小學,福建廈門,361000)
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備受關注和重視?!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1]在此背景下,統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收錄的古詩詞篇目較舊教材大幅增加。古詩詞作為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如今語文教育研究的重點和熱點。
目前古詩詞教學研究已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當下古詩詞教學往往以“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為教學流程,以品味詩眼、情感朗讀為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經歷文化傳承和理解的過程。古人有“立象以盡意”之說,詩詞中的經典意象記錄了歷代先民的文化心理、生存環境、風俗習慣等,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意象可以作為文化傳承和理解的媒介,將單薄的詞語和廣闊的歷史文化勾連,在學生與古詩詞之間搭起橋梁,走向傳統文化的彼岸。因此,在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傳承聯系越發密切的新形勢下,古詩詞意象教學理應受到關注,亟需對古詩詞意象教學的相關研究進行深度梳理。
為全面直觀地了解古詩詞意象教學的研究情況,本研究借CiteSpace知識圖譜技術和中國知網可視化分析功能,對2001—2022年間國內古詩詞意象教學研究相關文獻進行計量分析,呈現其研究歷程,分析其研究現狀和研究前沿,并提出研究展望。
本研究選擇中國知網數據庫為數據來源,以“意象教學”為主題,時間范圍設置為200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因2023年數據尚不完整,所以只分析2001—2022年的文獻),共檢索到276篇文獻。經二次篩選,剔除與古詩詞教學無關的文獻,共檢索到相關文獻263篇。本研究以Refwork格式導出論文的作者、題目、關鍵詞等信息,將文獻樣本導入CiteSpace進行分析,繪制出關鍵詞、研究機構等不同節點類型的知識圖譜。為方便統計,在圖譜中合并“統編”“統編版”“部編教材”“部編本”“部編版”為“統編本”,并將“古代詩詞”“古典詩歌”“古代詩歌”合并為“古詩詞”。
本研究主要借助CiteSpace 5.8.R3軟件對意象教學展開分析。該軟件能夠將一個知識領域的演進歷程集中展現在一幅引文網絡圖譜上,且生成的知識圖譜兼具科學性和美觀性,因此被運用于多個研究領域。[2]通過CiteSpace軟件分析意象教學相關文獻,能夠直觀了解研究演變過程,探尋研究熱點和趨勢。
本研究運用中國知網可視化功能,對所選文獻發表年度進行分析,制成如圖1所示的意象教學發表年度分布圖。文獻年度分布圖可以直觀反映該領域在不同階段的關注度和發展態勢。從圖1可看出,近20年意象教學研究的文獻數量大體呈上升趨勢。2001—2012年的發表文獻量每年均在5篇以內,呈現小幅度上升趨勢,2013—2015年處于研究迅速增長時期,2016—2022年呈波浪形上升趨勢,中間有所起伏,在2020年達到研究高峰,說明研究者對意象教學越來越關注。
本研究運行CiteSpace軟件,在節點類型中分別選擇“Institution” 和“Autor”,繪制出機構共現圖和作者共現圖,如圖2、圖3所示。圖中節點分別表示機構和作者,中間連線表示合作關系。從圖2、圖3可看出,節點呈散點狀分布,彼此孤立,沒有連線,這表明機構間、研究人員間合作關系并未建立,相關研究主體多為獨立研究,彼此聯結少。

圖2 2001—2022年意象教學機構共現圖

圖3 2001—2022年意象教學作者共現圖
從機構合作圖中可發現,關于古詩詞意象教學的研究集中在江蘇、福建等經濟發達地區。尤其是江蘇地區,刊載文獻達到40篇,占總體發文量的20%。這說明江蘇的研究者更關注古詩詞意象教學,形成了豐富的研究成果。
本研究運用CiteSpace繪制的關鍵詞時區圖譜,可以分析意象教學發展歷程中不同關鍵詞的演變過程,從而發現意象教學研究熱點的演變路徑,進而了解意象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如圖4所示:節點顏色較深的關鍵詞有“意象教學”“古詩詞”“教學策略”等,這些節點出現時間早,屬于早期研究熱點;顏色較淺的節點如“統編本”“小學語文”“審美教育”等出現的時間較晚,是近期的研究熱點;隨著時間的推移,熱點關鍵詞的數量在逐漸增多,說明意象教學研究的熱度不斷上升,顯示該領域有著豐富的研究內涵和價值。這與圖1得出的結論相符。

圖4 2001—2022年意象教學關鍵詞時區圖譜
結合意象教學年度發文分布圖、關鍵詞共現時區圖,本研究將意象教學研究分為2001—2012年、2013—2018年、2019—2022年三個階段。
1.起步摸索期(2001—2012年)
2001—2012年位于時區圖前段,其所包含的關鍵詞數量在時區圖中明顯少于后半段,僅出現了“教學研究”“意象”“教學策略”等少量關鍵詞。這一階段發文量比較少,研究主體和主題較為單一,主要聚焦于高中語文古詩詞意象教學的意義論證和策略研究。研究者認為,意象教學對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提升文化素養、啟發創新思維等方面有重大意義,并初步提出了在朗讀中體會意象、在情境中感受意象、在想象中豐富意象等策略。
2.多元迸發期(2013—2018年)
時區圖所顯示的關鍵詞表示該關鍵詞在該年份首次出現。某階段關鍵詞越豐富,表示在該階段出現的新興研究熱點越多。與前后兩個階段相比可以發現,意象教學研究在該階段出現了一大批新興熱點。本階段呈現出研究內容多樣化、研究主體多元化的趨勢。與前階段研究內容集中于教學策略相比,本階段研究內容豐富,如“教學實踐”“教學應用”“植物意象”“文化意象”“意象分析”“詩詞鑒賞”等。研究主體方面,“高中語文”“初中語文”“小學語文”出現在本階段中,表明多種主體參與了該階段的研究。
究其原因,一是前階段研究者關注意象教學的策略,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為后繼研究者打下研究基礎,研究的方向順勢從策略研究轉向實踐與應用。二是準確把握意象的文化內涵是意象教學的起點和基點,因此,本階段對不同類型的具體意象展開大量的研究。三是國家教育政策、理念及社會現象對相關研究起引導作用。2014年3月教育部頒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對小學、初高中提出了誦讀古詩詞的建議。同年9月,習近平提到教材要保留必要的中國文化經典。因此,2014年至2015年間意象教學蓬勃發展。此后,《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掀起古詩詞熱現象,《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明文化傳承與理解是語文核心素養之一,這些因素讓意象教學研究在2018年達到發展高潮。
3.延續拓展期(2019—2022年)
意象教學研究在第三階段迎來研究方向的轉折,除延續“意象教學”“教學策略”等主題外,該階段最引人矚目的研究熱點是“統編本”“主題意象”等。由于該階段統編教科書問世,教科書中明顯增加了古詩詞的篇目,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關注。如陳佳雨選擇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春”意象,展開系列研究[3],陳琳對統編教科書初中語文古詩詞意象教學中的問題和教學策略進行研究[4]。此外,基于《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古詩詞教學提出的要求,結合課改新形勢,“主題意象”專題教學方式也為研究者所關注。研究者系統梳理了統編教材的分布系統,集中探索“月”“秋”“春”“植物”等主題意象體系的內涵和教學策略,提供了古詩詞意象教學研究的另一種視角。
研究熱點指的是某一段時間內某一個領域集中研究和關注的主題,對研究熱點展開分析有助于了解該領域的發展走向、趨勢,為后續研究指引方向。
1.關鍵詞共現圖分析
關鍵詞是對文獻研究內容、主題的精煉概括,在某段時間某個領域高頻次出現的關鍵詞,即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本研究運用CiteSpace的共詞分析功能對文獻的關鍵詞展開分析,繪制出意象教學關鍵詞共現圖譜,以探究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如圖5所示。

圖5 2001—2022年意象教學關鍵詞共現圖譜
從關鍵詞共現圖可以看出,“意象教學”這個節點年輪的直徑最大,代表這個關鍵詞出現的次數最多。除了研究本體“意象教學”“古詩詞”“意象”外,“高中語文”“教學策略”“初中語文”“教學研究”等詞頻次高、中心性強,可視為研究熱點。研究涉及古詩意象教學的方方面面,包括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實踐、教學價值、意象分析解讀等。意象教學研究熱點大體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整體上關于古詩詞意象教學策略的研究。該領域的高頻關鍵詞包括“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研究”等,這幾個詞在具體概念上有區別,但廣義上均屬于教學流程層面,可合并分析。這些高頻詞表明研究者重視從宏觀上把握意象教學的流程,關注教學實施措施。李才權從厘清意象—梳理意象—鑒賞意象三個層面分析,重點討論鑒賞意象的策略。[5]張雨涵提出意象教學要遵循體系明確意象、創設情境感悟意象、學練結合鞏固意象、歸納特點整合意象。[6]
另一類是關于古詩詞具體某類意象教學的研究。該領域的高頻關鍵詞包括“自然意象”“地理意象”“植物意象”“酒意象”等。這類研究選擇古詩詞中的一類典型意象展開研究,探討經典意象的內涵、解析方法、教學策略等。具體而言,可以劃分為關于自然意象的研究及關于人文意象的研究。陳思敏分析初中語文古詩詞中花意象教學現狀,找出問題并剖析原因。[7]王敏丁對初中語文酒意象的教育審美價值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8]
在研究熱點學段方面, “高中語文”是除了研究本體(“意象”“意象教學”“古詩詞”)之外,詞頻最高的關鍵詞,這表明研究者們集中在高中學段進行探索。結合關鍵詞時區圖譜分析,關鍵詞“高中語文”首次出現在2012年,“初中語文”首次出現在2016年,“小學語文”首次出現在2017年,表明意象教學的研究呈現出從高中逐步向初中、小學遷移擴散的趨勢。究其原因:一方面,高中在古詩詞教學方面起步早,經驗足,為義務教育階段的研究提供經驗和范本;另一方面,高中語文核心素養概念與維度的提出,引起義務教育階段研究者的關注,為研究者帶來新角度和新思路,產生研究方向整體下移的現象。
2.關鍵詞聚類圖分析
對關鍵詞共現圖譜進行聚類分析,得到不同階段意象教學研究的核心話題。CiteSpace提供了聚類模塊值(Q值)和聚類平均輪廓值(S值)兩個指標評估圖譜繪制效果。Q值一般在[0,1)區間內,Q>0.3表明劃分出來的社團結構顯著,當S值在0.7時,聚類是高效率令人信服的,若在0.5以上,聚類一般認為是合理的。[2]本研究的Q值為0.5225,S值為0.7913,表明該聚類效果比較理想。如圖6所示,意象教學關鍵詞聚類圖譜共形成了7個聚類,在這些聚類中,值得關注的聚類為“文化意象”。

圖6 2001—2022年意象教學關鍵詞聚類圖譜
研讀該聚類相關文獻發現,廖杏妍在《小學古詩詞文化意象教學研究》一文中闡述了文化意象的概念、相關理論及教學價值,梳理了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古詩詞的文化意象,提出文化意象教學的建議。[9]孫曉玲認為要基于兒童視角開發學習資源,提出了基于兒童方式的文化意象教學實踐。[10]
研究者普遍認為文化意象教學對學習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并針對文化意象教學實踐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現有的教學策略和方法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與一般意象的教學方式雷同,在運用到實際教學領域時具有局限性。此外,盡管文化意象成為一個單獨的聚類,但文獻數量相對于其他聚類較少。而新課標、新教材強調以文化人的傳統,明確要求促使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表明文化意象仍需更多研究者持續關注和深入探索。
1.突現詞分析
突現詞是指某一研究階段內增長速度明顯的關鍵詞。通過分析突現詞可以研判不同時期古詩詞意象教學的研究前沿及其演變過程。在關鍵詞共現圖中,調節相對應的突發閾值,生成了關鍵詞突現表,包括突現強度、起止時間等,據此發現研究者關注的主題,窺探未來研究趨勢。如圖7所示,不同時間段內,意象教學前沿關鍵詞不斷演變。其中,“意象教學”突現持續時間長,力度強。以突現的強度序列來看,高突現率的詞匯有“高中語文”“小學語文”“意象教學”“教學方法”“統編本”等,表明這些突現詞匯在不同階段里都是研究力度較為集中的前沿主題。而“初中語文”“語文教學”“小學語文”“審美教育”等詞是近期研究的前沿主題。

圖7 2001-2022年意象教學關鍵詞突現圖
2.前沿分析
(1)小學語文
綜合突現強度和起止時間兩個維度看,“小學語文”突現強度為3.56,“初中語文”突現強度為1.9,表明這些詞語是研究者關注的焦點。正如前文所述,意象教學研究從高中學段逐步向初中、小學學段遷移擴散,加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頒布,將文化自信列于核心素養之首,強調文化傳承、樹立文化自信,由此可預見,義務教育階段尤其是小學階段的意象教學是未來的研究趨勢。
(2)審美教育
關鍵詞“審美教育”的突現強度雖不如“小學語文”,但也為意象教學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思路。審美鑒賞與創造、審美創造分別是高中和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指的是學生通過感受、欣賞、理解文學作品,獲得審美體驗,培養審美能力。古詩詞中的意象是詩人內在之意訴諸外在之象,是寄托著詩人主觀情思的物象,體現著詩詞的情感美。意象與意象之間憑借著作者的情感脈絡相連,給讀者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使人獲得深刻的審美體驗。文化意象更具有獨特的美,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感受、欣賞、理解文化意象的過程實質上是和傳統文化、悠久歷史交流與對話的過程,體現著厚重的文化美??梢?古詩詞意象蘊含著豐富的審美資源,是開展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研究者應該關注和重視詩詞意象的審美教育。
基于前述研究,可發現:古詩詞意象教學研究經歷了起步摸索期、多元迸發期,正向著延續拓展期穩步前進,重視關于教學策略和具體某類意象內涵的探索;研究學段以高中為主,正逐步從高中向義務教育階段傾斜遷移;研究前沿指向小學語文和審美教育領域;在研究機構和人員方面,協作性不足,沒有形成合作網絡。綜合研究結果,對今后意象教學研究提出展望。
意象教學研究的學者、機構間缺少合作,未形成研究團隊,這可能限制研究的進一步發展。促進古詩詞意象教學的良性發展,需要高校、政府和一線研究者間的合作和協同創新。意象教學的研究,尤其是對意象文化內涵的解讀、價值挖掘等需要研究者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背景,對普通一線教師而言難度較大。因此,需要進一步支持研究,構建協同合作網絡。基于國家、政府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未來意象教學研究應在政府的支持下,由政府力量驅動高校學者展開研究,促進高校學者和一線教師的協同合作,形成三位一體的合作網絡。
一方面,應加大義務教育階段研究經費的投入,鼓勵一線教師總結教學經驗,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形成教學思考、展開教學研究,壯大研究隊伍。另一方面,在大數據時代,信息技術在教學研究中起到積極的作用。通過搭建網絡合作平臺的方式,形成教研科研合作網。依托網絡合作平臺,接觸具有豐富研究經驗的區域、成員,促進經驗分享,展開交流,形成合作,從而改善研究隊伍松散的情況。
目前關于意象教學研究集中于怎么教,如策略、方法等,較少關注教什么。中華文化基因的全面滲透是新時代語文教育文化自覺顯豁的關鍵舉措,充分體現了文化育人的內容范疇與精神追求。[11]可見,當前語文課程強化文化基因滲透,強調厚植中華傳統文化,有必要從文化視角對古詩詞意象教學研究進行新的聚焦與發現。研究者已關注到文化意象在古詩詞教學中的重要性,但當前文化意象教學研究易停留在理論層面,關于如何應用與實踐的研究相對匱乏、缺少針對性,因此,不妨嘗試從以下角度展開。
1.借引意象,進行內斂表達的解答
詩詞是一種委婉含蓄的文體,詩人常常將自己的情感假借一些特定的詞語進行委婉表達,通過破譯這些意象背后的內涵與潛臺詞,能幫助學生深度了解詩人的創作意圖。例如,張志和的《漁歌子》一詞中,詩人選用“箬笠”“蓑衣”來體現“耕讀漁樵”這一經典代表隱士生活圖景的題材,“白鷺”孤高自遠的意象語碼也是詩人高格品質的代表。在教學時候,教師需要對詩人選用的意象敏感,探訪詩人的真實創作內涵,引導學生真正讀懂詩人。
2.借引意象,進行文化淵源的確認
詩詞中文化意象承載的文化內涵往往具備一個清晰的源起、回響、豐富與流變的過程,常常存在一兩首眾所周知具備定篇意義的詩句,如《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為“柳”的送別內涵起調;或存在具備定調意義的詩人,如李白之于“月”,陶淵明之于“菊”。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對某一意象作主題漫溯,借著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詞,一步步引導學生探尋語碼流變、演繹、定型、源起處。
3.借引意象,進行文化心理的共鳴
文化意象能流傳至今的根源,在于它表達了該文化背景下每一代人共同或相似的情思。這些“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體驗,總能在適宜的時候與切近的人生際遇邂逅,引發共情與共鳴。基于文化意象的古詩教學不只是面向過去的文化追憶,還可以生長為學生當下成長的理解,未來人生際遇的寬慰。在教學中,教師需要讓古詩詞穿越歲月的藩籬和學生當下的成長經歷相遇。
總之,文化意象提供了解碼古詩詞新的視角和路徑,能讓學生在詩詞學習過程中傳承并理解傳統文化。此外,豐富的典故、經典的主題和題材等也鐫刻著民族文化的記憶,是傳承傳統文化的載體。它們與文化意象一樣,都屬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語碼,是浸染了歷史文化背景,能引起同一文化系統內的人固定聯想的語言符號,是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交流溝通的媒介之一。[12]因此,在新形勢下,古詩詞的意象教學可以進一步延伸到基于文化語碼的古詩詞教學。
意象教學研究的主陣地集中在高中,研究者普遍將意象教學的研究對象聚焦在高中生身上。這是因為研究者按照學科邏輯出發,認為要把握和理解意象的內涵,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語文知識基礎。在此基礎上,研究者提出了偏向于以教為主的意象教學策略,這與目前提倡的學生運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解決任務、問題的理念不符。意象教學研究要在小學階段成功推行,需要研究者轉換視角,以學生視角開發學習資源,展開教學實踐,同時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以學習任務群為組織形式,引導學生在親歷、經歷任務解決的過程中掌握相關能力和提高語文素養。教師可以通過選定主題—設計情境任務—開展相關活動幾個步驟建構意象教學學習任務群。
以閱讀教學課“鱸之味”為例,教師選定“鱸魚”意象作為教學對象,選擇《鱸魚》《江上漁者》等幾首詩開展與詩詞教學,設計情境任務,為鱸魚館的“鱸魚”菜品做推介,下設具體三個實踐活動:介紹家常菜—但愛鱸魚,推廣特色菜—莼鱸之思,復制千古私房菜—金齏玉鲙,形成環環相扣的活動鏈。學生在活動中讀、思、比、議,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在經歷實踐活動中獲得對鱸魚意象的深入認識,學會“魚類”意象探究的一般方法,傳承傳統文化常識,涵養文化自信。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對近二十年意象教學文獻進行分析,生成古詩詞意象教學研究的機構共現圖、關鍵詞共現圖譜、關鍵詞時區圖、關鍵詞突現圖等,進而通過圖譜分析出古詩詞意象教學的研究現狀、熱點和發展趨勢,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參考。古詩詞意象教學近二十幾年不斷發展,起到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未來古詩詞教學研究應向小學領域拓寬,關注文化意象甚至文化語碼教學,觸及作品背后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