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瑜
幼兒教育需要根據孩子的發展實際建立科學合理、規范統一的教學,才能實現富有針對性的教學目的。幼教與其他教育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要求教師必須根據不同孩子的特征,選用不同的方式開展專門的教學,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孩子的學習效果,并幫助其了解更為多樣的科學知識。鑒于此,對于激發孩子科學探索興趣、讓其感受科學探索的過程、發展其早期的科研探索能力,對孩子在科研領域的核心經驗加以探究,并確定其科學獲取方法十分有必要的。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兒童教育不能同現實生活相脫節,要讓幼兒對事物形成濃厚的興趣,讓幼兒增加更多的生活經驗。在孩子自然科學領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必須為孩子開展探索活動創造良好的平臺,讓其了解適當的科學探索方式,發掘自然科學的奧妙,有助于孩子自主獲得科學經驗、建立概念、產生科學情感,不斷推動孩子的發展。樹葉是生活中常見的資源,孩子們對樹葉也有著濃厚的興趣,看到地上有樹葉會撿起來玩一玩,看一看,也會提出和樹葉有關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如:“為什么有的樹葉上有點點?”“為什么樹葉上有洞洞,是不是蟲子吃過了?”“為什么樹葉的顏色不一樣?”“為什么有的樹葉硬,有的樹葉軟?”“樹葉為什么會從樹上掉下來?”“為什么有的樹葉大有的樹葉?。俊钡鹊?。孩子們對樹葉的興趣非常高,因此結合幼兒的興趣及需要,我們給幼兒提供機會和條件,通過區域活動、集體教學活動、項目活動、一日生活各環節等形式讓幼兒與樹葉進行游戲,對樹葉進行探究。教師在此期間觀察幼兒的探索,對幼兒的探究活動給予支持和引導,總結培養幼兒科學核心經驗的策略。
幼兒科學領域的核心經驗是指在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結合幼兒的生活實際及生活經驗,激發幼兒對科學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探究問題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增長對科學的興趣和自信心。幼兒科學領域核心經驗的獲取需要教師采取多種不同的方法實現,其獲取的渠道也十分廣闊。因此教師應采用區域活動、集體教學活動、項目活動等多種不同的教學活動類型及抓住一日生活各環節,給幼兒創造實踐的平臺,為幼兒科學探究與教育實踐活動的進行提供合理地引導,讓幼兒有更多的機會參加實踐教學活動,并享受研究的快樂。通過開展與樹葉有關的區域游戲、集體教學活動以及項目活動等,讓幼兒在與樹葉的游戲中,在探索樹葉的秘密中獲得科學核心經驗的發展。通過觀察、指導,在實踐中總結出了以下幼兒科學核心經驗培養的策略。
一、強調科學領域核心知識與幼兒探究活動的有機結合
每一次的探究活動中教師都應該將幼兒可獲得的某一科學核心知識與探究活動有機結合。通過探究活動讓幼兒更好地掌握這一科學核心知識。在開展科學區區域游戲之前,都應該首先對科學區區域活動的內涵設計進行有機把握,所以特別要求老師先研究科學區區域活動中的核心經驗,然后逐一拆分核心經驗的組成部分,并逐一探究其在教學中的具體應用。通過科學區的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科學核心經驗的發展,活動開展前我先結合幼兒現有科學核心經驗以及希望幼兒獲得的科學核心經驗,根據幼兒的興趣以及年齡特點,在科學區投入了大量的樹葉,投入了樹葉找影子、樹葉比大小、樹葉排排隊等適合小班幼兒的游戲材料。游戲時幼兒會觀察樹葉、比較各種樹葉,講述自己的發現。孩子們發現有的樹葉上有黑點,有的樹葉脆脆的,一捏就碎了;發現每一種樹葉的形狀、大小都是不一樣的。孩子們還會主動開展樹葉分類、樹葉排排隊的游戲。在設計項目活動《神奇的葉脈》課程方案時,我根據幼兒的興趣及年齡特點,結合大班幼兒可以獲得的科學核心知識,設計適合大班幼兒的探究活動,撰寫了層層遞進的課程方案,讓幼兒能通過整個活動,能力一步步提高,在活動中獲得科學核心經驗的向上發展。
科學領域核心知識與幼兒探究活動的有機結合是幼兒獲得科學核心經驗發展的方式之一。這種結合能讓幼兒在每一次的探究活動中都能獲得某一科學核心經驗的發展。在開展樹葉的探究活動中,我將各年齡段幼兒需要獲得的科學核心經驗進行梳理,并將科學核心知識與幼兒的研究活動結合,讓幼兒在與樹葉的一次次的互動中獲得探索能力、發現能力的不斷提高,從而促進幼兒科學核心經驗的發展。
二、通過一日生活獲得科學核心經驗的發展
幼兒的科學探索應從周圍的事物入手,引導幼兒注意觀察生活周圍的事物,并發掘他們對科學探索的興趣,讓幼兒自小就善于觀察與探索。幼兒在生活中的探索與觀察是幼兒獲得科學經驗最直觀的方法,也是調動幼兒探索欲望最直接的渠道。老師要學會抓住一天活動中的教學契機,把孩子的科技探索活動和生活實踐密切融合在一起,指導孩子對感興趣的科學事件加以觀察、記憶、探究、分享,有助于孩子進一步得到新的科學經驗?!?-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科學領域(一)科學探究中目標一寫到親近自然喜歡探究,小班幼兒要能喜歡接觸大自然,對周圍的很多事物和現象感興趣。要經常問各種問題,或好奇地擺弄物品。在一次飯后散步時,有的孩子被滿地的樹葉吸引了,有的孩子撿起樹葉在手里玩,有的孩子在那邊觀察手里的樹葉。他們觀察過后會好奇地問:“樹葉為什么會掉下來?”“樹葉掉下來之后還有用嗎?”“樹葉為什么會變黃?”“樹葉為什么長得都不一樣?”“樹葉上的一條條的線是什么?”等一系列的問題。教師要學會抓住一日生活中每一次這樣的教育契機,認真回答孩子們的疑問,并積極指導幼兒對樹葉進行更深入地觀察、探索,發現樹葉更多的秘密,讓幼兒感受到發現的樂趣。教師要抓住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把幼兒的科學探索活動和一日生活融合在一起,指導幼兒對感興趣的現象進行觀察、探究、分享,促進幼兒進一步得到新的科學核心經驗。
三、教師要及時、有效地引導幼兒的探索活動
在幼兒園科學探索活動中,老師對幼兒活動的引導是至關重要的環節,而教師的指導方法也影響著科學活動的成效。教師的指導并不是直接告訴幼兒怎么做或者直接告訴幼兒答案,而是在教師的引導后幼兒能有新的思路,能繼續積極地開展探究。在一次提取葉脈的探索活動中,孩子們都想到了很多的方法,想要利用各種工具進行嘗試,有的說用剪刀剪,有的說用剪刀磨,有的說用手撕,有的說用手搓,有的說用積木敲打,有的說用刀刮等,可是經過嘗試,孩子們都失敗了,葉脈并沒有被提取出來,孩子們都顯得非常的沮喪。在這時我鼓勵幼兒不要氣餒,可以通過網絡搜索去尋找提取葉脈的好方法,果然通過我這么一引導,第二天孩子們都帶著自己的好方法來了,有的孩子說先把樹葉放到鍋里,再倒入食用堿一起煮,把樹葉煮軟之后拿出來,然后刮一刮就能把葉脈刮出來了。有的孩子說還可以把樹葉和洗衣粉放在一起煮。有的孩子說我和媽媽淘寶上找到了提取葉脈的材料,把樹葉浸泡在藥水里面就能刷出葉脈了,我媽媽已經幫我買好了。有的孩子說我和媽媽調查到的是要把樹葉放在水里浸泡幾天,然后再用牙刷刷就行了。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著自己找到的好方法。根據實際情況,從可操作性層面出發,最后通過孩子們的投票,一致決定通過煮樹葉和浸泡樹葉的方式提取葉脈。在活動開展期間,孩子們非常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和自己的爸爸媽媽一起上網查找提取葉脈的步驟及所需材料。孩子們積極地收集了各種樹葉,還將實驗所需的食用堿和洗衣粉,刷樹葉的牙刷都帶來的幼兒園,興致勃勃地開始了提取葉脈的探究活動。但是在實際操作時孩子們遇到了困難,他們發現樹葉煮了一兩個小時了都沒法刷出葉脈。孩子們經歷了一次次的失敗都非常沮喪。于是我引導幼兒在樹葉上進行選擇,去尋找容易煮的樹葉,接下來孩子們就對樹葉進行了調查,在幼兒園里及園外挑選樹葉,每種樹葉都進行嘗試,最終孩子們發現了梔子花葉非常容易煮軟,桂花葉如果多煮一段時間也是可以將葉脈提取出來的。找到了合適的樹葉,孩子們提取葉脈的活動終于成功了。而用水浸泡的孩子們也經歷的多次失敗,我引導他們多浸泡一段時間,在浸泡的時候孩子們每天都會嘗試刷葉脈,但即使浸泡時間已經有一周了,可是葉脈最終并沒有刷出來,孩子們最后都覺得可能這個浸泡的方法并不適合。在活動中幼兒經歷一次次的失敗后有點無所適從,而作為教師我及時進行引導,讓孩子們的探究活動能繼續下去。教師通過及時的引導能讓幼兒保持對探索活動的積極性,在探索活動中積極動手動腦,幼兒的科學核心經驗也在一次次的探索中獲得了發展。
四、鼓勵幼兒合作討論和分享
通過小組合作、分享讓幼兒互相學習,在合作中促進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認知的發展。在提取葉脈的活動中通過小組操作、討論分享,幼兒之間互相分享操作經驗,互相取長補短,從而獲得科學核心經驗的發展。在提取葉脈的活動中我鼓勵幼兒分組開展活動,于是孩子們分成了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方式開展實驗。有使用食用堿的,有使用洗衣粉的,有用清水的等。通過多次實驗有的組提取葉脈成功了,有的組失敗了,于是提取葉脈成功的孩子們主動分享起了自己成功的經驗。通過分享成功的經歷,孩子們之間可以互相學習,學習過后改進自己的實驗方法,再進行實驗,通過一次次的學習改進讓接下來的提取葉脈的實驗能更加順利地完成。
通過一些科學小實驗,能夠讓孩子直接地感受到科學探索的過程,并感受合作研究的快樂。科學小實驗的組織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展實驗操作。老師可以指導孩子對科學現象以及問題做出最初的推測,然后引導孩子進行觀測、記錄、反思,在孩子們的共同操作中進行驗證推測,對有關現象做出深入地反思,并引導孩子與伙伴共同查閱材料、開展共同研究和交流分享,最后取得研究結果。
五、做好科學領域集體教學活動的設計
教師要為幼兒挑選合適的科學領域集體教學活動,并針對幼兒的興趣愛好和最近發展區做出針對性地設置。通過層層遞進的教學策略,為孩子們創造舒適的探索環境,用提問、追問的方法不斷激勵幼兒,并給予幼兒反思的機會。在緊湊的節奏中讓幼兒處于最高的興趣點和參與度,從而有助于幼兒掌握科學領域的核心經驗。在開展集體教學活動時,我結合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從易到難開展了桉樹葉顏色分類,桉樹葉大小分類,桉樹葉形狀分類的教學活動。在項目活動《神奇的葉脈》開展期間,根據幼兒的興趣和最近發展區,建構了《神奇的葉脈》項目活動的框架,在設計活動時注重幼兒經驗和活動的連續性,層層遞進,由淺入深。在活動中以幼兒為主,讓幼兒自主觀察、操作,讓幼兒在一次次的主動探索中獲得探究能力及科學認知能力的發展。
幼兒科學核心經驗的培養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成功的,這是一個需要日積月累的過程。在此期間教師需要為幼兒創設一個寬松的探究氛圍,同時采取一定的策略方法支持和引導幼兒在積極主動地探究中獲得科學核心經驗的發展。首先,在孩子獲取科學領域核心經驗的過程中,教師必須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選取恰當的科學活動內容與方法,從而及時、合理地對孩子的科學探究活動予以正確地引導,以提高科學經驗獲得的實效性。其次,通過鼓勵幼兒相互合作,談論分享,互相學習,在同伴合作中獲得科學核心經驗的發展。再次,教師要抓住一日生活的每一個契機,抓住幼兒的興趣,及時引導幼兒的探索活動,讓幼兒保持探索的積極性。同時,各種方法之間也必須緊密融合,發揮各種方法的優點,以協助幼兒形成科學、完備的科學領域核心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