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娟
思辨能力體現在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強調質疑與批判的學習思維方式,思辨能力更是高校英語閱讀教學所應具備的關鍵素能之一。閱讀貫穿于英語學習的全過程,英語閱讀教學不僅要重視學生語言知識的掌握,更要從閱讀實踐中勇于思辨,學會學習。思辨是一種認知方式,在閱讀中融入思辨,從文本的意義探析、內容評價中幫助學生獲得明辨是非的能力,通過梳理事實依據,運用推理等方式來彌補信息空白,得出符合邏輯、客觀理性的結論。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改革閱讀課程教學模式,完善評價機制,切實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
一、思辨能力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價值
長期以來,在英語閱讀中,語言知識點的學習和訓練,如語法知識、句式結構,詞匯積累等被作為重點,忽視了對閱讀材料主題意義的深入探析與批判性思考,導致學生缺乏應有的閱讀分辨力、判斷力和認知力。
(一)思辨能力是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前提
英語閱讀是建立在兩種不同文化間的教育活動,思辨能力更要貫穿始終。英語材料本身融合了英語文化、社會、歷史等諸多人文知識,這些人文知識因英語所處環境的不同,其價值、觀念、習俗、信仰等也存在差異性。在英語閱讀中,學生對英語文化的獨特性、民族性缺乏了解,則難以更深入地實現跨文化交流與溝通。思辨能力為學生更準確理解英語材料奠定基礎。因此思辨能力要作為英語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
(二)思辨能力是提升學生綜合競爭力的關鍵要素
社會發展越來越快,文化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在跨文化交際中,對大學生英語思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學生要掌握英語聽說能力,具備熟練的英語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能夠與對方展開深度交流;另一方面,學生要具備高超的跨文化交際與思辨意識,能夠快速、準確把脈對方的目的,能夠辯證地通過英語來理解對方意圖。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重視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讓學生能夠靈活、有效地應用閱讀,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成為適應未來就業需求的具有思辨能力的綜合型英語人才。
(三)思辨能力是打造高效英語閱讀課堂的必然要求
英語閱讀課堂教學,教師要將思辨能力納入教學目標,精心組織教學活動,啟發學生參與閱讀思辨,能夠客觀、理性、科學、辯證地認識英語文化,借鑒其優勢,擯棄其不足。同時,英語閱讀課堂要將英語知識的掌握與思辨意識的培養相統一,夯實學生英語學科基礎。在閱讀中抓住跨文化交際契機,樹立學會正確的文化觀。教師要轉變觀念,激活學生學習主動性、能動性。利用問題驅動、合作探究等方式,圍繞閱讀材料展開思辨分析,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拓寬學生英語認知視野。教師要利用課堂評價,增強學生獨立思考,從材料分析、主題意義探究中引領學生全面、深刻評判英語文化,為學生創設思辨閱讀課堂。
二、英語閱讀中思辨能力教學現狀與原因剖析
本科階段英語專業教學要求學生具備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而思辨與創新、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能力是重要素養。但在英語閱讀方面,思辨能力依然不受重視。
(一)思辨能力陷入被動地位
以商務英語閱讀教學為例,很多院校所選教材不統一,閱讀時多聚焦英語語言知識、商務知識的學習,在有限的課時下,既要讓學生識讀詞匯、句式、語法等知識點,還要品鑒語言美,又要拓展和補充與國際經濟環境相關的商務知識。如此一來,學生所學知識點太多,難以有效消化,而思辨能力卻只能拋在一邊。具體而言,在閱讀課堂,教師的重點任務是搜集閱讀材料相關知識,梳理語言訓練點,很多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被動參與閱讀。學生不具備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能力,對閱讀材料的主題意義探究不深,也無暇顧及材料所隱藏的文化知識、經濟或政治利益,導致閱讀批判意識欠缺。針對材料所提出的觀點、結論,很多學生全盤接受,難以提出有思想、有見地的觀點。換言之,教師忽視學生閱讀思辨能力的培養,實則降低了閱讀教學成效,更不利于學生長遠發展。
(二)問題根源解析
黃源深教授認為,缺乏思辨閱讀能力的學生,在走向外語類崗位后,很難有分析力、綜合力和創造力。導致英語閱讀課堂學生思辨能力欠缺的根源主要集中在三點:一是課時有限。在高校,商務英語閱讀類材料多以知名報紙、雜志、商務、金融、經濟等領域的文章為主,這些閱讀材料涵蓋的專業知識多,涉及的方面廣,信息量很大,知識性、時效性強,而單憑現有的閱讀課時很難深入、全面地解析。教師也多采用粗略的方式,提煉部分信息和觀點。同時,課時的局限性,學生也無法圍繞某些話題、觀點展開探究與思辨。二是閱讀模式陳舊?,F實中很多商務英語閱讀課堂,教師以“導入、講解、總結、作業”為教學流程,多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參與閱讀和學習。學生在閱讀環節缺乏自主意識、探究意識、批判意識,喪失了思辨能力培養機會。三是考評體系不完善。在商務英語閱讀課上,考查、評價學生多側重于詞匯量、句意理解、語法、篇章結構等內容,忽視學生閱讀思辨與跨文化意識培養。另外,很多院校將平時成績、期末成績作為考核重點,所考核的要點也是基于詞匯、篇章理解、商務知識等掌握情況。
三、思辨能力融入英語閱讀教學中的發展建議
從學界對“思辨能力”的研究中,英文表達為“critical thinking skills”,漢語多譯為“批判性思維”。從概念來看,思辨能力包含人的認知力(分析、推理、評價等技能)、情感特質(自信、好奇、開放、正直、堅毅等性格)。參考文秋芳的思辨能力層次理論模型中,將之引入到英語閱讀教學實踐中,更好地促進學生思辨能力提升。
(一)教師要轉變觀念,明晰思辨能力培養地位
思辨能力反映了學生的思維力、分析力、表達力、問題解決等綜合能力。在閱讀教學中要將思辨能力與英語語言技能置于并重地位。商務英語閱讀要注重多種學科知識的滲透與融合,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面對閱讀材料要從多維視角,引領學生辨析文本的主旨思想。對于同一個經濟問題,所處的立場不同,所得結論也存在差異。一些材料觀點較為明確,一些材料主旨復雜、不明朗。教師在解析文本時要帶領學生站在不同視角去分析作者的觀點,能夠讓學生以旁觀者的視角,客觀、辯證地評析文本觀點。對觀點的解析,經濟學家、媒體、分析機構可能存在不同,各有各自的利弊得失。教師要鼓勵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特別是圍繞一些商務事件,讓學生獨立思考,站在國際視野來表達不同的聲音。思辨能力要堅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樹立學生全局意識,要增強學生文化自信,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養。在閱讀“Why China Works”時,文章作者對中國經濟給予高度贊譽。但這一論點是否就代表所有西方媒體的認識?顯然教師要讓學生走出文本,理性看待人民幣價值與匯率管理中的問題,客觀評價中國經濟所取得的成績。
(二)鼓勵質疑、提問,營造自主閱讀環境
分析思辨能力的內涵,自主意識、質疑品質是關鍵要素。教師在英語閱讀中要擯棄“一言堂”模式,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自主閱讀、合作思考的機會。每個人對閱讀材料的認識、理解存在差異,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將遇到的問題提出來,尤其是要激發學生的質疑品質。很多學生不愛提問,更缺乏質疑意識,源自過去習慣于被動聽講,對教師的想法進行全盤吸收,不主動思考,慢慢喪失了好奇與自信。因此教師要放下自己“權威”身份,要營造平等、輕松的課堂閱讀氛圍,將主動權交給學生,引領學生從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不同的想法。師生間、生生間要加強交流,要依托話題驅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欲。比如在關于“Smart Cars”發展前景探討中,可以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各組展開內部交流,歸納自己的觀點。接著,圍繞“智能汽車”話題,從汽車知識、環境治理、交通狀況、人均收入、出行方式等方面展開討論,每組各抒己見,既鍛煉了學生的英語語言技能,又迸發了學生不同的認知想法。
(三)依托閱讀活動,增進語言理解與思辨情感相融合
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離不開閱讀活動與思辨訓練。通常一種是專門的思辨訓練課程,注重學生思維、認知的發散訓練。如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將思辨能力作為單獨課程開設,強調學生邏輯思維的訓練。另一種是借助于閱讀活動,從學科知識探究中,以英語語言為媒介,將學生的語言技能和文化思辨意識進行融合,發展學生的思辨特質。在閱讀課程中,思辨能力滲透更能體現學科特色,也有助于學生從閱讀與思辨中增強獨立分析、問題解決能力。比如在閱讀“What is e-commerce”時,一方面從概念理解、知識梳理上讓學生了解跨境電商的背景、意義、內涵及實踐內容;另一方面,結合跨境電商產業園區或電商企業,引領學生參與跨境電商實踐翻譯活動,提煉材料的主要觀點,就此展開思辨與評析。再如在閱讀“Goodbye,Free Trade?”材料時,文本作者所強調的觀點旨在說明美國實施量化寬松政策的合理性。教師在帶領學生解讀文本時,可以撇開作者觀點,梳理和收集美國在上一輪經濟危機階段所實施的政策信息,對照這些政策,再聚焦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對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帶給中國的影響進行思考。顯然,由政策本身拓展到政策在不同國家的影響結果,讓學生理解政策制定多反映政府的經濟目標,而政府的經濟目標又是建立在自身經濟基礎之上,為政府經濟利益而服務的。通過對不同觀點的討論與反思,增強學生閱讀思辨能力。
(四)強調學生自主思考,培養理性精神
根據思辨能力層級理論,認知技能是重要表現形式。對于閱讀活動,本質上是學生自主參與閱讀的一種心理表現,在閱讀中融入自己的思考,得出批判性觀點的過程。為此,教師要調動學生的閱讀自主性,從閱讀情感上激活學生自主、自愿、獨立意識。同時,重視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特別是依托網絡化在線閱讀平臺,向學生推送感興趣的音視頻素材,指引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掌握語言知識,形成獨立思維能力。比如在對某些文本閱讀后,指導學生提煉作者的觀點,接下來站在自身視角,想一想自己的觀點與之是否有別。同樣,在英語閱讀中巧用分組學習,鼓勵學生組內合作、組間辯論,多視角、多維度探究文本主題。學生在交流與碰撞中學會傾聽,學會換位思考,學會查找證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學會運用所學知識、閱歷和價值觀念來得出理性的結論。理性精神不是機械地一味接受,理性精神富有變化性。依托英語閱讀活動,教師要鼓勵學生闡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提出與文本不同的想法或觀點。如引入時政話題,展開閱讀研討,模擬新聞會議、多邊會議,展開思辨交流。整合多種學科知識,幫助學生辨識中外文化差異,理性對待異質文化。
(五)完善閱讀評價,以評促進學生思辨能力養成
思辨能力的養成要充分發揮閱讀評價優勢,利用評價,聚焦學生的思辨意識,通過多元評價實現英語詞匯量、語法知識、英語聽力、閱讀理解、思辨認知的全面獲得。一方面改變評測形式,重視學生主觀評價。除了英語知識點評價外,教師要善用小組討論、課堂辯論、合作調研項目等方式,激活學生的思辨力和創造力。比如在英語閱讀中引入譯文比較形式,讓學生通過文本翻譯來對比不同的閱讀理解,增強學生語言和思想輸出考查。另一方面引入思辨能力考評機制。針對閱讀教學,加強評測學生的文本分析、主題推理、觀點評價能力。同樣的文本,從觀點的清晰性、邏輯性、深刻性、相關性等方面,評測學生的思辨能力,挖掘學生的思維特質。
四、結語
提高育人質量,發展學生綜合素養。在英語閱讀中關注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是提升外語人才職業競爭力的重要條件。教師要明確思辨能力培養目標,立足閱讀活動,營造良好互動學習氛圍,激發學生自主意識,改革閱讀評測形式,不能再讓學生的思辨素養“缺席”。
【基金項目:教育部產學合作育人項目,編號:220802842224917,名稱:人工智能助推地方高校教師隊伍發展的路徑研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