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陸園 孫藝蕓
互聯網時代的信息過載使得受眾浮躁、焦慮、迷茫、慌亂等,開始呼喚更深層次的思想碰撞與文化表達。由騰訊視頻與單向空間聯合制作的文化類網絡訪談節目《十三邀》已有六季,豆瓣評分從第一季的8.3 分逐步上升至第六季的9.1 分,這檔略顯小眾的節目收獲了不凡的收視和良好的口碑。本文擬從敘事方式、視聽語言、傳播策略、價值內涵等方面探析《十三邀》的創新之道,以期為泛娛樂化背景下的文化類網絡訪談節目的轉型創新提供一定的參考。
個人化的敘事視角、流動式的敘事空間、連續式的敘事時間共同促成了《十三邀》獨特的敘事方式。
打破或印證:非典型主持人的“偏見”視角。美國學者霍爾·漢麥思頓認為“電視談話節目是商業性的個人神話,主持人就是這個神話的制造者,[1]網絡訪談節目亦是如此。許知遠是貫穿《十三邀》的核心人物,在節目中常以凌亂長發、白襯衫和牛仔褲示人,散發出灑脫不羈之感,“非典型主持人許知遠”這一符號的塑造是整個節目的核心內容。[2]相比于其他同類節目中調節氣氛、引導回答的主持人,沒有任何訪談技巧的許知遠顯得較為業余,他對訪談嘉賓通常帶有一定的“偏見”濾鏡,不時提出一些質疑或批判,如他質問俞飛鴻為何會出演電視劇《小丈夫》,批評馬東作為一個文化人卻去做娛樂內容。
《十三邀》采用個人化的敘事視角來帶動觀眾情緒,[3]形成話題,引發討論。與其說這是一檔網絡訪談節目,倒不如說是一部許知遠訪談嘉賓的紀錄片。每期節目開頭部分,許知遠都在鏡頭前敘述他對于嘉賓的“偏見”,隨后是記錄探訪嘉賓的過程。在訪談林志玲那期節目中,穿插著他被記者追問關于外貌問題的片段,可視為其訪談后的思索。每期節目也由許知遠的自述收尾,呼應開頭的“打破或印證偏見”,由此構成其基本敘事邏輯。[4]
許知遠本人受到許多質疑,被稱為“自視清高的油膩知識分子”“與時代格格不入的自戀者”等,其在節目中對于女嘉賓的凝視飽受網民詬病。他被質疑訪談態度隨著受訪者的文化水平而改變,對文化程度較高的嘉賓相對敬重,在與錢理群、項飚等名家的觀點碰撞中充滿火花,而對于文化水平不夠高的嘉賓則較為傲慢。先入為主的預設性使其難以在陌生領域“打破偏見”,阻礙其以平等開放的態度去接納嘉賓的觀點。
距離感與在場感: 多場景轉換和全程化呈現。 不同于常規訪談節目,《十三邀》沒有選擇演播室,也沒有固定場景,而是通過多場景變換使節目呈現出紀錄片的質感。該節目的拍攝場景通常會選擇嘉賓常去的地方,如燒烤店、書店、天臺等,使嘉賓盡可能呈現出最自然的狀態。許知遠或等待嘉賓工作結束一同休憩,或與嘉賓在吞云吐霧中暢聊人生。在對話李誕的那期節目,拍攝場景選擇在燒烤店中,兩人一同把酒言歡,使對話脫離了嚴肅感,而更富生活氣。相比嘉賓在演播室或舞臺上展示的出精致的“前臺”形象,這種遠離聚光燈的“后臺”形象展示,更像是帶受眾窺見嘉賓的私下生活,拉近了與受眾的心理距離。除弱化距離感外,《十三邀》還注重營造在場感。節目通過記錄訪談的完整過程,如主持人與嘉賓的寒暄、告別等鏡頭以及嘈雜的背景音等,有效提升了內容的真實性和感染力,使受眾仿佛全程參與到訪談過程中,增強了參與感和交流感。
連續性與完整性: 連續式故事化記錄。 與常規訪談節目在演播室單次記錄的方式不同,《十三邀》采用連續式故事化方式來記錄主持人與嘉賓的訪談過程。該節目的拍攝時間跨度較長,有時會長達數月之久。節目組會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去記錄同一位嘉賓的訪談過程,然后將多次訪談內容進行拼貼組合,選取其中精華部分展示給受眾。如許知遠與俞飛鴻初次見面時曾談及她出演的首部電視劇《喜福會》,時隔數月二人再次聚集到書店,一同觀看該作品并進行探討。這種連續式故事化記錄方式對于受眾來說更像是一個“完整的交代”,使情節更具連續性與完整性,滿足了觀眾的審美期待。此外。這種連續式故事化記錄方式還能夠充分展現嘉賓的立體形象,讓受眾感受到人物形象的豐富性,如許知遠在第一次對話張藝謀后專程前往甘肅,到達電影片場記錄張藝謀的工作場景。
《十三邀》較為注重視聽語言的創新,通過手持攝影增強真實感和在場感,采用碎片化剪輯和空鏡頭合理調節敘事節奏。
手持攝影增強了真實感和在場感。《十三邀》大量采用手持攝影的拍攝方式,其中不乏輕微晃動或虛焦的鏡頭畫面,這種不同于傳統四平八穩的拍攝手法和拍攝風格,具有強大的情感張力和獨特的美學風格。手持攝影這種“非主流”的拍攝方式因二戰中新聞紀錄片的需要而活躍起來,因為戰爭環境的特殊性,影像資料極其珍貴而又轉瞬易逝,因此畫面的穩定性、清晰的畫質和完美的構圖讓步于“記錄優先”的原則,攝像機記錄下的信息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節目通過對時空進行重新架構,讓鏡頭在晃動的同時積蓄著一種即將爆發的力量。強調主觀化的運動鏡頭仿佛有了生命,為觀眾呈現出一種直接感和在場感,使其能夠產生更強的共情。手持攝影拉近了受眾與嘉賓的心理距離和情感距離,受眾不再只是被動的旁觀者,而成為訪談現場的一個“在場者”,因而能更主動地去感知嘉賓當時的情緒狀態。許知遠與李誕告別時晃動鏡頭的運用,具有較強的情緒感染力,畫面的晃動帶動了受眾內心的起伏,使其更能共情李誕的無奈和孤獨,由此深化了當期節目的主題。
碎片化剪輯和空鏡頭合理調節敘事節奏。視聽節目創作講究編導意識和剪輯方式,講究敘事的流暢性,通過鏡頭、場面等調度來集中表達核心主題。鏡頭時長的不斷縮短和影像畫面的不斷切換加速了節目的節奏,使其產生更加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娛樂效果。《十三邀》每季的片頭都是由一段段快速拼接的視頻碎片組成,包含不同時空中的人物和場景,有助于帶領觀眾去探索歷史的碎片,幫助受眾理解碎片化的社會。《十三邀》在敘事過程中還插入了大量的空鏡頭,讓受眾直觀地感受到節目拍攝場景的整體景象,更容易使受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意味悠長的空鏡頭奠定了《十三邀》沉著冷靜的節目基調,也有效引導受眾進入思考。在這種信息密度較高的文化類網絡訪談節目中,空鏡頭的使用可以舒緩節目的內部節奏,緩解受眾的視覺疲勞,使其能在更為輕松的環境中觀看節目。
為滿足不同受眾的多元觀看需求,《十三邀》采用多版本、多平臺、矩陣式分發的傳播策略,收獲了較好的市場反響和較高的社會話題度。
騰訊視頻:“紀錄片+真人秀”的精品制作。 進入下半場的長視頻平臺發展面臨著優質內容生產能力不足、用戶增量觸及天花板等內憂,以及短視頻平臺對用戶注意力的爭奪等外患。對于身處困境中的長視頻平臺來說,回歸“內容為王”是其破局的必然之舉,需要在現有基礎上進行精耕細作,著力提質增效,堅持高質量創新發展之路。《十三邀》是騰訊視頻重點打造的文化類網絡訪談節目,是其差異化發展戰略的重要體現。歷經六季,《十三邀》已成為騰訊視頻的一張重要王牌,二者彼此互相成就。《十三邀》在騰訊視頻平臺播出的節目正片時長一般為五十分鐘左右,內容制作較為精良,層次較為分明,鏡頭精雕細琢,強調故事化表達,整體上呈現出“紀錄片+真人秀”的質感。
微信公眾號:反蒙太奇的“無剪良品”。 微信公眾號推文對內容時效性的要求相對較弱,對于《十三邀》而言,在公眾號平臺上可充分發揮自身內容深、文本長、話題廣等特征和優勢。傳播范圍的相對封閉性,決定了微信公眾號推文更多用于維系節目的深度用戶,而非引流。推文里包含節目的無剪輯版本,時長通常為3-4 個小時,并附以文字的形式概括嘉賓的對話內容,這實際上是一種反蒙太奇的邏輯。這種看似粗糙、去中心化的“滯后直播”形態,反而體現出節目對受眾的誠意。值得關注的是,這種“無剪良品”的形式到第三季后就不再推出。第四季后,許知遠以“深度訪談錄”的形式結集出版了《十三邀:我們時代的頭腦和心靈》。通過許知遠的個人觀察,為每位嘉賓撰寫點睛式側寫,更為全面地呈現訪談內容。
微博: 引發話題的碎片化傳播。微博作為一個擁有龐大用戶群體的社交媒體平臺,使用的便捷性、發布的及時性、強大的交互性使其成為重要的網絡輿論場。在微博平臺,《十三邀》的官方賬號通常發布看點式的訪談節選,視頻時長通常為五分鐘左右,文案部分通常以內容梗概和具有話題性的問句形式來達到引流的效果。這種視頻片段最符合短平快的互聯網傳播邏輯,節選正片中最具有話題性和戲劇沖突性的部分,來達到擴大傳播范圍、吸引受眾的目的。這種傳播方式具有構建話題、引發討論的效果,如犬儒主義、女性主義等話題引起了更大范圍的社會討論,產生了更加廣泛的社會價值。但是,也會存在因觀點的分歧和沖突頻出而被當成標題進行傳播,導致大眾的討論與節目初心背道而馳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落入了“博眼球”的不利局面。
網絡訪談節目如何保持商業邏輯與藝術價值之間的平衡,《十三邀》則提供了一個較好的示范。
泛娛樂化時代的真誠與堅守。 在商業化浪潮的裹挾下,“偽溝通”廣泛存在于各類網絡訪談節目中,成為引發社會話題的噱頭,這與此類節目追求真誠溝通的初心背道而馳。網絡訪談節目要想擺脫“偽溝通”,就需要主持人運用自身的知識和能力,拋卻浮躁,與嘉賓進行精神層面的真誠溝通。《十三邀》試圖打破受眾對訪談節目的常規認知和慣性思維,形成一種獨特、真實的對話風格。節目中保留了不少許知遠與嘉賓訪談時沉默不語的片段,包括一些尷尬或停頓的畫面。許知遠從不掩飾自己的傲慢,也不諱言對嘉賓或其職業的偏見,更多時候像是一位旁觀者,帶著審視的目光在一旁冷靜地傾聽嘉賓訴說,有時候甚至會提出一些“不合時宜”的問題。如訪談姚晨那期,許知遠出于自認為智力上的優越感,開頭場面一度很尷尬,姚晨只能風趣地為其找個臺階下:“和女人聊天是不是很無聊啊?”這些場景都被完整地記錄了下來。沉默本身也是一種交流狀態,有時反而更能凸顯出節目的真實。經歷兵荒馬亂的特殊年代和遭遇先天缺陷的各種毒打的許倬云在節目中說,“往里走,安頓自己”,在內心描繪歷史中的苦難,構想期許一個更美好的和平社會。置身泛娛樂化的時代,《十三邀》堅守自身的人文關懷,積極承擔起社會責任,借助嘉賓的社會影響力,引導觀眾做出更多回饋社會的行為。
通過精英切片化觀察社會。《十三邀》每季通過訪談十三位嘉賓來切片觀察世間百態和社會萬象,帶領受眾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節目訪談嘉賓都是各個領域的成功人士,他們有著豐富的人生經歷,成為觀眾觀察世界的重要窗口。主持人與訪談嘉賓通過思想碰撞建立起文化沖突,而這種“和而不同”的精英感更加深了與大眾話語權的空間距離,進一步與主流意識形態發生矛盾。[5]《十三邀》沒有選擇迎合受眾,沒有刻意制造沖突,將談話雙方的觀點較為完整地展示到受眾面前。許知遠在評價與羅振宇的對話時談到:“這是一場漫長、興奮又令人疲倦的談話,我被羅振宇的坦誠打動,他是一個值得交談的朋友,一個我們彼此間對對方都充滿保留,但仍然可以彼此欣賞的朋友。”主持人與訪談嘉賓都帶著自己對這世界的認知和成見進行深入交流,他們之間的這種思想碰撞并不是為了給出關于某個問題的標準答案,只是試圖去引導受眾靜下心來深度思考。在當下這個價值多元的時代,《十三邀》注重引導受眾去提煉和思考談話中的主要內容,體現了節目重建對話的精神,這不僅是受眾思考的主動權的回歸,也是訪談節目追求真誠溝通這一初心的回歸。
文化類網絡訪談節目的轉型創新,需要充分契合時代特點,積極回應熱會熱點,精準觸及受眾痛點。《十三邀》已經播出到第六季,與最初強調沖突性和對抗性不同,當前更加注重真實感和參與感,更加關注主流媒體視野之外的普通人,更加強調對社會議題的深度解讀。在當下這個泛娛樂化的時代,《十三邀》為文化類網絡訪談節目如何實現轉型創新,如何充注人文關懷,如何增強現實觀照,提供了一個可供參照的典型范例。但與此同時,此類小眾節目如何在“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間取得平衡,運用自身影響力提高社會話題關注度,傳播主流價值觀念,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還需要繼續思考和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