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程
憑借新媒介生態所帶來的各項優勢,網絡綜藝逐漸成為大眾的新寵兒。作為各平臺綜藝市場頭部項目的戀愛節目,僅2022 年度便上線18 檔戀愛觀察類綜藝,在市場競爭逐漸接近飽和的狀態下,如何創新節目結構、豐富傳播內容是當前戀愛觀察類綜藝都需要面對和思考的重要問題。
2021 年12 月由騰訊視頻出品的《半熟戀人》通過熟齡嘉賓間的互動,對女性成長、職場與婚育、婚戀市場的現狀等現實問題進行探討,切中社會大眾的痛點,引發熱議。這是戀愛觀察類綜藝節目關注社會議題的一次有效嘗試,也是融媒體時代戀愛觀察類綜藝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著力點。
早在20 世紀90 年代,國內就出現了以“戀愛交友”為主題的綜藝節目。[1]以婚戀為主題的綜藝節目始終擁有穩定的收視群體,在于此類節目以起伏不定的敘事節奏和植根生活的敘事內容契合了受眾的心理需求,激發了受眾的情感共鳴。
我國最早的素人戀愛觀察類綜藝是《真心大冒險》,于2017 年在芒果TV 播出,節目采用“現實場景+ 演播室分析”的錄制模式,配以明星觀察員和觀眾一同用“上帝視角”對素人嘉賓進行反向觀察。真人秀部分保證了娛樂性,演播廳的觀察部分主要是觀點輸出,這種多重敘事視角不僅豐富了視覺看點,也增添了受眾的自我代入感,掀起了一股素人戀愛觀察類綜藝的熱潮。現如今,每年度各平臺共推出戀愛綜藝多達十檔,衍生視頻的傳播熱度亦是一路飆升。
在融媒體時代,網絡綜藝雖然蓬勃發展,但也因過度營銷和雷同模式而陷入困境,傳統綜藝節目制作的門檻被打破,愈來愈多的企業或個人投入到綜藝節目的制作中,內容元素大量重復組合,缺乏原創新意。在行業白熱化的競爭狀態下,同質化的綜藝形式使得戀愛綜藝高開低走,令觀眾產生審美疲勞。為了保持高話題度,許多戀愛綜藝出現了“魔鬼剪輯”和“人工劇本”,濃烈的“工業糖精”導致節目口碑下滑,難以形成后續影響力,無法再滿足受眾的需求。在市場競爭激烈的融媒體時代,戀愛綜藝迭代升級已經成為必然。如何對節目形式進行革新和如何對節目內容進行創新,成為了現今我國戀愛觀察類綜藝值得研究的重要問題,而《半熟戀人》的成功無疑是為戀愛觀察類節目的發展指明了創新方向。
依托于新興技術,開發高質量內容是我國電視綜藝節目革新的基石,但是如何獲取受眾的注意力仍是一個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半熟戀人》通過對內容的全新建構、對形式的升級探索、對制作的運用融合,打破了傳統戀綜的固有模式,促進了戀綜的創新發展。
內容:輕熟齡嘉賓的全新選擇。《半熟戀人》將鏡頭對準了輕熟齡人群,除去嘉賓王雨辰為27 歲,其他九位素人嘉賓均為30+,處于該年齡段的他們身陷于催婚、生育、離異等熱點話題的中心。《半熟戀人》選取的嘉賓都是處于適婚年齡并擁有完整三觀的獨身人群,他們是如何看待愛情與婚姻,如何平衡工作與戀愛的關系,如何在失敗的婚戀狀態后又能勇敢抽身快速成長……這些都成為了熟齡戀愛綜藝可探討的范圍,亦能通過嘉賓的親身經歷為年輕受眾或也面臨同樣問題的受眾提供幫助與指導。
以輕熟齡人群作為節目嘉賓,是《半熟戀人》團隊針對受眾年齡及其需求進行深入分析后做出的正確選擇。據民政部門數據顯示,近十年來結婚登記的青年年齡段呈上升趨勢,2020 年選擇在30 歲后結婚的人群已達到總數據的47%,晚婚晚育已經成為當下年輕人的一種態度。面對現今賽道競爭激烈的戀綜市場,《半熟戀人》通過對受眾精細化分層,打造內容的差異化,嘗試通過輕熟齡群體衍生出更具有現實討論價值的情感話題,并向大家傳遞逆焦慮情緒。作為事業穩定的30+ 人群,在已經有過一定戀愛經驗和生活閱歷后,他們對愛情的態度更加真摯,他們所思考的顧慮也更為深刻,敢于做真實的自己。如節目素人嘉賓的童謠,她既是30+ 離異單身母親,也是名創業者,她的身上投射出當代女性在人生道路中所遇到的許多抉擇。面對單身再婚,童謠的態度是“單親媽媽也有權利在大眾面前去展示”;面對工作,童謠表現出“充分準備、抓住機會”的能力。她雖未在節目中牽手成功,但是也收獲到了多段真摯的友情,通過她在節目中的經歷與表現,受眾切身感受到女性在婚戀關系中應當如何坦然追求愛,如何堅定地愛自己。
《半熟戀人》聚焦社會議題,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多數青年的“年齡焦慮感”,充分展示出無論是什么樣的年紀都能看到最美麗的風景。據云合數據,《半熟戀人》正片有效播放量突破2 億,收官后仍長期穩居網綜霸屏榜第一位。這說明戀綜仍有可拓展的空間,只要找準內容切口,并與社會議題相貼切,便可以實現創新與突破。
形式:新型環節增添節目看點。 當下,網絡社交成為了人們的一種生活習慣,而《半熟戀人》在網聊環節設置中真實再現了當下最常見的社交途徑,通過加微信進行網上聊天和每晚觀看朋友圈的形式,展示嘉賓的情感走向和關系變化。
網聊環節的設置,彰顯了節目“重三觀輕五官”的價值觀,不僅能讓嘉賓們在見面前就對彼此有一個基本了解,也有助于他們在見面后更有話題去交流。事實上,在快節奏發展的當今社會,生活的疲態和時間的匱乏致使當代年輕人多處于“社交閉環”的狀態之下,缺少時間和精力去維系情感關系,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只能選擇通過網絡社交接觸到新的群體和事物,越來越多的情感關系也都是基于網絡社交開始發展并升華。真實的網聊形式易于引起受眾的共鳴,也在告訴受眾婚戀關系三觀相同或相近的重要性。
通過觀看朋友圈確定好感度的環節,還原了真實的生活狀態。素人嘉賓每晚都需要發朋友圈,每個人可以選擇不看或觀看一個人的朋友圈。因為無法確定當晚是誰觀看自己的朋友圈,因此需要想象一個或多個對象進行互動,而觀看朋友圈的嘉賓也會結合內容思考對方是否是在同自己互動。這樣的環節設定加強了節目的懸念感和戲劇性,也使受眾不自覺地參與其中,預判嘉賓的情感走向。其中,俞悅在和羅拉約會后,聽到她說希望熬夜后有人能同自己說一句“晚安”,俞悅當晚就在自己的朋友圈發表了“晚安”,羅拉看到后立馬被細節打動,感受到對方明確的回應。這種通過朋友圈表達情意的創新形式,展現出當代青年習慣性用隱喻的方式來相互試探,也是當下年輕人想愛卻不敢愛的心理。對節目環節的新型設定,使得《半熟戀人》為觀眾帶來了新的驚喜體驗,也讓受眾更易代入其中,從而產生共鳴。
制作:利用社會化媒體促進平臺引流。 在融媒體時代,傳統的傳播方式已經很難實現預期效果,唯有將傳播方式進行深度融合,推動媒體平臺社會化,才能擴大傳播效力,吸引受眾的關注。《半熟戀人》開播以來占據716 次微博熱搜,話題熱度總討論量突破54 億,其中“半熟戀人小屋好像老友記”“和朋友喜歡上同一個人你會怎么辦”等都引起了熱烈討論。而節目中的明星觀察員與素人嘉賓,在價值輸出中也都頻出金句:“跟來之不易聊你我,跟不期而遇聊過往”“五官是見面的敲門磚,三觀是相處的潤滑劑”……這些易于傳播的短句都提高了節目的話題熱度,使受眾更加積極地參與討論。
創造熱點話題是現階段綜藝節目普遍采用的營銷手段。在《半熟戀人》第一集中,嘉賓羅拉為了避免初次見面產生尷尬,不顧形象地活躍氣氛,抓馬(網絡流行詞,是drama 的音譯,意為“戲劇性的、浮夸的”)的表現導致她在約會時未被主動選擇,引發了微博上“搞笑女沒有愛情”的熱搜話題;而網聊時活躍熱情的人氣王羅穎,在線下的初次見面中沉默寡言,這真實還原了“線上社牛線下社恐”的現代網民,獲得網民感同身受的自發討論。除了制造熱點話題,引發爭議也是戀愛綜藝營銷傳播的制勝法寶,《半熟戀人》以羅拉與王能能的“巴啦啦能量”CP 和羅拉與俞悅的“羅非魚”CP 制作諸多話題,兩對大熱CP 粉絲為己方陣營積極發聲,并自發性剪輯和分享CP 的視頻片段,“自來水”的宣傳方式獲得了討論熱潮,使得受眾自發進行二次傳播,從而提高了節目的收視率和話題度。
卡蘭德曼斯曾指出,“群體情感”對于集體行動參與者的參與意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半熟戀人》的CP 粉在觀看和討論的過程中激發了“群體情感”,而CP 嘉賓的互動行為滿足了受眾的心理需求。認同感使得眾多非利益相關者自發地加入到集體行動中,他們不僅僅討論綜藝節目本身,也將自身投射代入,希望自己欣賞的嘉賓可以收獲美好的愛情,并以此獲得滿足感。這種通過高質量內容及營銷手段獲得的自發性傳播現象,成功使綜藝節目實現高效傳播。
《半熟戀人》的成功為戀愛綜藝節目的發展提供了新啟示,隨著媒介生態的進化與革新,該類節目必須以技術驅動內容變革,利用媒體融合優勢實現整體結構的全方位升級。
技術融合賦能傳播模式。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離不開信息技術的變革,《2018 年中國綜藝行業報告》指出:“高科技應用及制作精細化,推動綜藝節目技術革新。”[2]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新技術不僅僅只是提供了更精確的數據設備,大數據、云計算等新型技術更是在戀愛綜藝節目的革新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通過對數據資源的整合匯總,《半熟戀人》篩選出了符合受眾審美需求、具有配對可能性的男女嘉賓。
信息技術催動著傳媒業態發生變化,綜藝節目也在不斷拓展和探索內容的邊界,戀愛綜藝必須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實現傳播效果最優化。碎片化傳播是當下傳播的主流方式,戀愛綜藝在制作模式上應將物料內容借助多個平臺進行宣傳,借助短視頻平臺影響力增加曝光度與話題性。
內容融合豐富表現形式。為了避免節目的同質化,戀愛綜藝在內容和形式上應當融合多種元素。縱觀2022 年熱門戀愛類綜藝不難發現,在《半熟戀人》融入“30+”元素后,戀愛節目也均在著力尋求突破點,不僅注重嘉賓的年齡層、感情差異等,還嘗試在戀愛元素的基礎上融入其他屬性,使戀愛綜藝的主題逐漸多元化。
多元素的融合能夠賦予節目更豐富的內容,如優酷視頻的《一起探戀愛》加入了“劇本殺”元素,以現今年輕人最熱衷的社交方式向受眾展示90 后對愛情的不同看法;芒果TV 推出的《春日遲遲再出發》、騰訊視頻推出的《燦爛的前行》都將目標人群聚焦于離異、失戀,并通過加入“旅行”元素,旨在通過旅游療愈過去,提倡大家鼓足勇氣走向未來,重新去愛……戀愛綜藝市場正呈現出百花齊放的趨勢,在常規內容設置上增加新鮮的元素,嘗試全新的視角,擴展賽道邊界,以求破局。
社會議題照亮情感角落。隨著市場的白熱化競爭,戀愛綜藝不僅需要依靠技術改革升級內容,更需要提高價值取向,以此引發受眾的共鳴。如《半熟戀人》通過直擊輕熟男女的情感關系聚焦社會議題,以此傳遞正確的價值取向,引發受眾對親密關系更為深刻的理解與認識。
當下的用戶不再僅僅滿足于觀看節目時的無腦“磕糖”,而是希望能通過嘉賓在綜藝中的戀愛體驗和社交關系,看到背后宏大的社會議題。對此,戀愛綜藝團隊應該將視野拓寬,嘗試更接近“愛”這個龐大的議題。愛情的不同階段都可以成為戀愛綜藝的選題,每一種不同程度的親密關系背后,都深藏著渴望直面愛情和婚姻和表達愛的勇氣、坦然面對失去的心境和微笑面向未來的能力,以及女性追求兩性平等關系的力量……這些時代性話題都應該體現在戀愛綜藝中,以啟迪受眾。
綜藝產品的內在品質是最基本的專業價值,導向正確是最底線的傳播價值。[3]戀愛綜藝多維度的演繹與展示,映射出社會思潮的一個側面。節目中所聚焦和探討的話題,不僅為受眾提供諸多戀愛建議和借鑒之處,也能形成社會關照,傳遞美好和正確的價值觀。
在融媒體時代,媒體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國產戀愛綜藝面對市場飽和的現狀,已經開始轉入了創新升級新階段。在內容為王的基石之上,《半熟戀人》利用新型技術,融合各媒體平臺優勢,從制作、拍攝、宣傳等多方面進行突破,通過資源共享,打造多級傳播,在提高影響力的同時,挖掘出更多社會議題,提升戀愛綜藝的社會價值,以滿足受眾多方位的需求。戀愛綜藝唯有順應媒介生態變革的發展規律,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行業市場和大眾需求,保持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