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磊 俞廣江 董增宏 劉新芝 吳秀剛
(天津市寧河區農業發展服務中心 天津 寧河 301500)
1.1 優勢互補,稻蟹綜合種養面積逐年遞增。2018年以來,隨著水稻面積不斷增加,為合理利用稻田空間,提升農產品綜合質量和效益,寧河區大力發展稻蟹綜合種養,面積逐年遞增。其中2018 年2.78 萬畝,2019 年 3.5 萬畝,2020 年 13.1 萬畝,2021 年 13.7 萬畝,4 年累計發展33 萬余畝。至2021 年,寧河區稻蟹綜合種養戶達到150 戶以上,畝增加效益300 ~500元,達到“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穩糧增效、稻蟹雙贏”的綜合效果。
1.2 依托項目,示范帶動稻蟹綜合種養發展。2020年以來,市、區兩級不斷加大補貼資金投入,推動稻蟹綜合種養發展。2020 年實施稻蟹綜合種養示范項目1.1 萬畝,涉及6 個街鎮8 家建設單位;2021 年實施示范項目2 萬畝,涉及10 個鎮街37 家建設單位,2022 年擬實施示范項目4 萬畝。項目的實施起到了積極的示范帶動作用,拓寬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也為發展休閑垂釣、促進農文旅融合提供了廣闊空間。
2.1 管理水平不高。部分稻蟹綜合種養戶一直從事水稻種植,沒有養殖河蟹的經驗,管理方式比較粗放。如在水稻用藥與河蟹飼養方面不能兼顧,餌料投喂不均,河蟹肥度不佳,進排水口不嚴密、圍擋設施不牢固、巡查管理不到位等造成河蟹外逃。
2.2 品牌意識不強。雖然寧河區水稻種植面積大,七里海河蟹屬于該區特產,但還沒有從品種到品質再到品牌形成寧河特色品牌效應,稻蟹綜合種養生產的大米、河蟹沒有體現其應有的價值,價格跟普通大米、河蟹基本持平,急需全方位打造出寧河優質小站稻品牌,打響七里海河蟹品牌。
2.3 銷售產業鏈不完善。農戶沒有穩定的銷售渠道,產品在低端市場占比高,銷售多以批發、零售為主,主要集中在集市、路邊地攤,沒有統一的銷售市場。銷售渠道單一,使眾多的稻蟹綜合種養農戶一直陷在大打價格戰的誤區里。消費者也往往無法從外觀鑒別品質的優劣,對稻蟹綜合種養產品的接受程度并沒有表現出比傳統產品高。
3.1 提升科學種養水平
3.1.1 河蟹飼喂管理方面。投喂時沿著稻田環溝、田間溝均勻投喂,配合飼料撒在淺水處,陰雨大風天氣、蛻殼期前后減量投喂,河蟹大部分完成蛻殼后及時恢復投喂。養殖前期(4 ~5 月),采用河蟹專用配方飼料(粗蛋白36%以上),適當補充螺螄等動物性餌料,日投喂1 次,投喂量占河蟹體重的5%~8%;養殖中期(6 ~8 月),稻田中水、陸草生長快,為河蟹提供了充足餌料,可在每天傍晚投喂1 次,投喂量以投餌后2 ~3 h 略有剩余為準;9 月進入河蟹育肥期,采用河蟹專用配方飼料(粗蛋白36%以上),搭配螺螄、煮熟玉米粒等,日投喂1~2 次,投喂量占河蟹體重的3%~5%。加強育肥管理,個體平均重量達到100 g 以上,確保河蟹質量。
3.1.2 防逃設施和進排水設施方面。進排水管選用PVC 材料,管徑25 ~30 cm,用袖網包好,網目以網不阻水、蟹苗不外逃為宜。稻田四周建造防逃墻,以竹竿為支柱,以鉛絲或細繩為骨架,將長度75 cm 左右竹竿埋入地下15 ~20 cm,墻高50 ~60 cm,用鉛絲或細繩拉緊固定,塑料膜下端埋入地下10 ~15 cm,上端固定在鉛絲或細繩上,拐角處成弧形無褶皺,接頭處光滑無縫隙,大風天氣要做好巡查,出現破損及時修復更換,防止河蟹外逃。
3.1.3 稻蟹綜合種養的建議。一是選擇抗病蟲、抗逆性好的水稻品種,寧河區一般選用天津本地品種,如:津原89、津原U99 等。二是應用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利用枯草芽孢桿菌、蘇云金桿菌等微生物制劑防治水稻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二化螟、稻飛虱等病蟲害,利用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二化螟性誘劑誘捕技術控制蟲害。三是應用植保無人機噴灑技術進行水稻施藥,通過GPS 定位飛行,避免出現漏噴、重噴。四是施藥避開蟹苗投放期及生理敏感期,投放蟹苗前如果已施農藥,應延長投放時間(15 d 以上),投苗時先將少量蟹苗裝入網袋,放入施藥水域,48 h 后河蟹苗無異常方可投苗。大部分河蟹處于蛻殼期時,不施用農藥。
3.2 實施品牌營銷戰略。推進品牌強農,把綠色、精品、高檔、安全作為培育目標,形成以政府為推動力、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戰略聯盟,對區內現有農業龍頭企業制定產品審核標準,在包裝上統一使用商標,發揮各自優勢帶動產業發展,將“稻田蟹”、“蟹田米”等綠色生態注入到品牌宣傳中。加強品牌維護,優化“七里?!焙有返乩順酥竟芾砗鸵幏妒褂茫沤^亂用、濫用農產品地理標志現象。
3.3 強化經營銷售創新。加強銷售能人、經紀人與種養農戶對接合作,發揮家庭農場、合作社等市場主體作用。拓寬銷售渠道,鼓勵扶持稻蟹產品進入超市、直營店,通過七里海河蟹節、豐收節等大型展會,促進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銜接。打通線上銷售渠道,組織稻蟹綜合種養主體與京東等電商企業開展產銷對接,打造新時代供銷體系。
3.4 強化三產融合。充分發揮稻蟹綜合種養綜合優勢,以種植、養殖為基礎,與美食、餐飲、特色民居、休閑垂釣和科普教育等業態融合,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學等帶動農產品消費,依托七里海周邊垂釣園、農家樂、廉莊鎮木頭窩村和寧河鎮楊泗村等旅游村,發展“河蟹面”、“醉蟹”等獨特飲食文化,進一步增加產品附加值,帶動產品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