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鑫 劉后文 宋唐川 龍 楊 周 艷 陳 丹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 貴州 興義 562400)
2018 年1 月2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意見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發展歷史悠久,由于文化差異,導致了文化多樣性,而文化的多樣性也使得人文特色顯著。其中少數民族鄉村擁有其獨特的人文特性,少數民族鄉村振興具有重大發展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是目前最適合解決農村發展問題的策略,而“鄉村振興”戰略能否持續有效地實施,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適用性密切相關。重視鄉村振興是每個鄉村發展規劃體系中的首要步驟,也是提高發展潛力不可或缺的因素。
少數民族文化是指由各個少數民族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一切精神文明的集合,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的精神文化是少數民族文化的內涵,它表達了少數民族的價值觀、信仰、風俗習慣、語言文字等,是少數民族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少數民族文化的精神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獨特的表現形式和價值體系。少數民族文化的物質文化則是少數民族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和物質文化產品,如飲食、服飾、建筑、手工藝品等,反映了少數民族的生產能力和生活方式。總的來說,少數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1 本土化特色原則。在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將區域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充分發揮出來,在進行開發的過程中,要注意對區域的獨特性進行保護,將其最大程度地體現出來,這樣才可以有效地抵御外來文化的沖擊,并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2.2 文化原則。少數民族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的表現形式,在對其進行開發的過程中,要對其進行全面的系統的梳理,將其所蘊含的文化意境和文化內涵全面地展現出來。
2.3 可持續發展原則。目前,我國民族文化旅游發展中所存在的諸多問題,主要是因為對其進行了過分的開發,從而導致了不可挽回的損失和破壞。因此,必須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采取可持續發展的策略,防止民族文化的消亡,實現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2.4 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原則。在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的過程中,不能過分強調經濟效益而忽略了社會效益、環境效益,要堅持多效益共贏,發展的過程中注重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3.1 鄉村“三農”帶頭人數及能力不足。農村人口老齡化嚴重,盡管農村人口數量眾多,但是這些勞動力的文化程度卻很低,且沒有一個完善的人才培訓制度。而且每年都會有大批農村勞動力從農村流出,留下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和婦女。留守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和發展意識都很低,農村人才的缺失已經成為了制約農村振興的一個巨大短板。
3.2 鄉村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雖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與城鄉基本設施、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政府資金的缺乏,很多農村基礎設施不能啟動或維持,造成農村基礎設施的發展遲緩。而農村基礎設施的不健全和資金的缺乏,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農村經濟的發展。
3.3 鄉村產業結構單一,特色產業仍待開發。合理而豐富的產業結構對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鄉村產業發展、鄉村社會資源的優化、鄉村社會經濟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目前農村的產業結構趨于單一,有些村莊沒有一個能夠持續地、全面地發展的產業,更缺少了特色產業的培育,僅靠傳統節慶活動帶來的一時的旅游產業以及旅游周邊產業的暫時發展。
3.4 過分注重形式,沒有文化內涵。就傳統節日自身而言,存在著只注重形式、忽略內容的問題。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地區意識到,維護民族節日對于傳承和保護民族傳統文化、建設當地旅游市場、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缺少文化內涵的節慶活動,可能會對當地的經濟帶來一定的暫時性的效益增加,但卻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地區經濟發展。
3.5 外來節日文化沖擊大。我國的傳統文化的確受到了外來節日文化的嚴重影響,節日的本土傳統文化也出現了失范。中華文化具有廣泛的普遍性,而這種普遍性正是中華文化得以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國外節日文化的沖擊下,我國人民對本國的部分傳統節日喪失了興趣,而對國外的節日則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與崇拜,從而破壞了我國的傳承生態,使部分傳統節日文化面臨著消亡的危機。
3.6 文化傳承人才缺乏。土家族分布區以山區為主,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隨著土家族傳統節慶的發展,土家族的傳統節慶文化也面臨著人才流失的問題,因為土家族節慶文化的經濟價值并不顯著,再加上大都市更好的發展機遇和生存環境,更多的人選擇了在大都市打拼。在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中,招手舞人才的匱乏已經成為了一個突出的問題。
4.1 以村民為主體構建人才培養體系、利益共享機制。要從土家族的實際出發,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建立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制度,從根本上解決當地勞動力文化素質低的問題。在尊重和維護村民自主權的前提下,聽取他們的意見,以維護他們的權利為前提,以利益分配為手段,對那些離開家鄉的年輕人采取優惠政策,鼓勵他們回到家鄉去創業;村級組織要充分發揮引領的作用,調動普通村民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參與到傳承中來。最大限度地提高村民的利益共享度,盡可能地減少貧富差距,防止農村勞動力外流。
4.2 以政府為主導引領多方參與建設。民族傳統節日的傳承、保護和發展是一項系統的工作,在此過程中,政府發揮了重要作用。首先,政府要為土家族的村民著想,將為當地農村提供最好的基礎設施作為政府決策的一部分。同時,政府也要對各個部門進行合理的分工和指導,督促他們完成各自的任務。另外,政府還要加大對土家族傳統節日的宣傳,大力吸引投資,為土家族擺手節爭取更多的資金來源,保證土家族擺手節的正常舉行。
4.3 鄉村產業要多模式推進。為解決農村產業結構單一化問題提出多元化的發展思路。土家族想要獲得真正的發展,僅僅依靠擺手節是很難維持下去的,所以,在確保擺手節可以正常進行并延續下去的同時,還可以結合土家族的民族特點,開發出幾個有特色的產業。如以農業為基礎,以自然資源為依托,嘗試發展旅游業,實現農業觀光產業,并通過包裝和宣傳,打通農業產業鏈。發掘鄉村的文化內涵,等旅游業發展穩定后,再結合目前存在的問題,嘗試設計一個產業的價值延伸計劃。這樣鄉村產業就可以在多種模式下,推動鄉村旅游的發展,實現鄉村發展的多元化和多主體的共贏。解決鄉村產業結構單一的最有效途徑就是通過產業的整合來實現共同發展。
4.4 挖掘鄉村文化內涵,促進文興結合。“文興”相融是“鄉村振興”下民族傳統節慶的核心,而“鄉村振興”下民族傳統節慶的文化內涵則是其傳承與發展的基礎,因此,“鄉村振興”下民族傳統節慶文化既要跟上現代化的腳步,又不能失去其最原始的文化精髓。在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慶活動的時候,應該將傳統文化進行深度融合,可以進行創新,但不能拋棄。
4.5 堅守自身特色,結合多方面創新。少數民族傳統節慶活動屬于一個傳統的節日,它很容易受到具有新鮮感的外來節日文化的影響。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應該將其與當下的發展趨勢相結合,在不改變自身特色的前提下,盡最大努力對傳統的擺手節展開創新,以更好地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對少數民族傳統節慶活動進行可持續傳承。
4.6 整合傳承理念,建設傳承隊伍。在繼承土家族擺手舞時,首先要整合擺手節的傳統觀念和目前的發展狀況,把土家族的傳統節慶文化融合到一起,保證土家族擺手舞的觀念清楚明了,同時保持觀念的完整;以土家族擺手節為切入點,擴大擺手節的內涵,將其作為一種傳統的民族文化項目來宣傳,以此來增強節日的吸引力,提升傳承者的心理認同感,實現以人為本,將土家族擺手舞的理念貫徹到每一位傳承者的心中。為了保證土家族“擺手舞”的廣泛流傳,應成立一個統一的“傳播團隊”。建立一項可以將土家族擺手舞與民族文化相聯系的研究,使傳承者們具有更高的民族自信心,在傳承過程中始終保持一種恒定的熱情,并將土家族擺手舞中所包含的文化精髓進行深度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