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強
(威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威縣 054700)
近幾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各縣市區、各地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且收效良好。冀南地區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因地制宜發展經濟作物,而且在市場經濟的調節下,農民為實現種植業畝產收益的最大化,慢慢改變了以往單一的種植模式及習慣,自發的開展特色作物種植,通過各地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實現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棉花以往是河北省重要經濟作物之一,主要分布于冀中南地區的黑龍港流域,涉及邯鄲市、邢臺市、衡水市、滄州市等地區。近年來,河北省棉花種植面積維持在200 多萬畝,面積僅次于新疆,位居全國第二位。但在多種特色產業的發展下,冀南地區棉花種植面積持續下滑。
整體而言,從農作物播種比例上看,2010 年河北省棉花播種面積占整個農作物播種面積的6.69%,從2010 年至今一直處于下滑趨勢,至2019 年棉花播種面積僅占2.51%。
2019 年河北棉花播種面積305.85 萬畝,2020 年河北棉花播種面積283.8 萬畝,同比減少7.2%,2021年河北棉花播種面積209.7 萬畝[1],同比減少26.1%。重點產棉市區棉花播種面積也處于下滑趨勢,2021 年邢臺市棉花種植面積89 萬畝,比上年減少24.7%;2021 邯鄲市棉花播種面積52.0 萬畝,比上年下降23.7%[2]。
2.1 自然條件優越。棉花喜溫喜光,耐旱耐瘠薄耐鹽堿,不耐澇,棉株生育中期為棉花生長的主要階段,需要大量的水分。冀南地區處于黑龍港流域,光照充足,年有效積溫在4 000 ℃以上,夏季多雨,適合棉花生長,易于棉株豐產架子的搭建。而秋季干燥少雨,易于坐鈴吐絮,提高產量和質量。冀南地區處于地下水超采區,水源不豐富,深層水缺乏,淺層水偏堿,棉花種植節水耐鹽堿特點突出,棉花的種植適宜本地的氣候及自然條件。
2.2 棉花質量較好。冀南地區棉花質量整體穩定,棉花加工質量適中,棉花顏色級較好,馬克隆值適中,斷裂比強度較好,長度整齊度較高,是棉紡企業和其他用棉企業的優質原料[3]。
3.1 棉花種植戶重視程度不夠。近幾年棉花比較效益較低,棉花種植收益已不再是農戶的主要家庭收入,部分農戶在務工的同時利用少部分時間進行農業生產,只確保地塊不撂荒,額外的棉花生產收入并不重視。在棉花生產上采用粗放管理,如春季搶墑播種,雖然節水省工,但不容易一播全苗,而且遇到倒春寒也會影響苗期長勢;再者棉花采摘,按照以往至少需要人工采摘3 次,而近兩年部分農戶在棉鈴完全吐絮后再進行采摘,直接影響到了棉花品質;最后在用藥用肥上,植棉戶也不盡心盡力,部分田塊早衰或者病蟲害嚴重。
3.2 機械化采摘難。冀南地區的棉花同新疆相比,整株果枝全部棉鈴一次性吐絮困難,即便使用藥物也難保證整株完全吐絮,且由于品種、管理或環境影響,棉株貪青落葉困難也導致了冀南地區難以實現機械化采摘。此外,國產、進口采棉機各型號外形尺寸較大,而冀南地區鄉村或田間路寬度較小,不適合機械進場。近兩年,邢臺市、邯鄲市部分縣市區實施了棉花機械采摘示范相關工作,整個示范工作流程規范、技術到位,但最終現場機采與新疆機采還有不小差距,棉花含雜質較多。而且冀南地區棉花多被山東小商販收購,收購只針對人工采摘的棉花,并不購買機械采摘的棉花。
3.3 規模化發展小。冀南地區棉花種植基本為一家一戶種植,種植規模多數在10 畝左右,然而10 畝的種植面積多數并不是成方連片,事實上棉花的種植參照本戶確權地塊隨地塊種植,少則2 ~3 塊田地,多則4~5 塊田地。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棉花種植單元為2畝左右,和當地人均土地擁有面積相當。由于生產經營分散、生產規模小,導致很多新技術、新品種在應用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人工成本居高不下,棉農收益較低等問題,使得河北省在國內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4]。
4.1 積極應對棉花面積縮減的挑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村種植業結構調整是必然的趨勢,在穩定糧食面積,守住基本農田面積紅線的前提下,逐步推動結構調整,打造一縣一業、一鄉一品,實現農民富農村美是每一個人的愿景,因此冀南地區棉花一家一戶的種植模式還會逐漸縮減。但冀南地區擁有的自然資源、所處的地理位置、種植的棉花品質體現出冀南地區棉花種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在棉花種植上一定要積極應對棉花種植面積減縮的挑戰,從產量以及質量上推動棉花產業升級。
4.2 牢牢把握棉花發展的機遇。新時代背景下,農業結構調整的一項重點熱門問題即農機與農藝的協調配合,兩者的科學協調配合,能夠提升農業生產率,并為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做出助力[5]。針對冀南地區一家一戶的生產模式,要出臺落實系列相關政策,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方便大型機械入場;加快新農機研發,方便棉花采摘機械化;加大棉花新品種、棉花機采模式研發推廣力度,方便落實棉花全程機械化技術。在此基礎上,整合縣域優勢資源,鼓勵農業合作社集中管理,推動合作社托管服務,引導龍頭企業積極參與,實現棉花生產規模化、集約化,通過規模化、機械化生產,降低人工成本,減少物化投入,增加棉花效益,提高棉花質量。借助結構調整的引導,充分利用現有自然資源,合理布局棉花產業體系,變棉花種植基地為棉花全產鏈生產基地。穩定前端“棉花種植面積”,擴展中部“棉花紡織企業數量”,打造末端“成品加工銷售基地”,實現棉花生產的一二三產融合的現代農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