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輝
(鹽山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鹽山 061300)
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植物病蟲草防治是保障農作物健康生長并獲得豐產的主要栽培措施之一,其目的就是對病蟲草害進行有效控制,以減輕或防止其危害。只有因時因地制宜,采取科學合理的防治方法,才能在保證農產品產量的同時,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植物檢疫是指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對植物及其產品進行管理與控制,防止危險性病蟲草害傳播蔓延的措施。其目的是防治危險性病、蟲、雜草擴大危害范圍。植物檢疫對象是指局部地區發生,危險性大,能隨植物及其產品傳播的病、蟲、雜草。確定檢疫對象必須具備3 個基本條件:一是必須是局部地區發生的;二是必須是主要通過人為因素進行遠距離傳播的;三是具有危險性,即能夠給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的。
農業防治是根據病蟲草害發生與農業生態環境的關系,通過一系列栽培管理技術措施,控制、改變或改善生態環境,促使植物生長健壯,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阻斷病蟲草害的傳播途徑,創造不利于病蟲草害發生的環境條件,從而控制或減輕病蟲害的措施。
2.1 培育和利用抗耐性品種及健康種苗。應用抗耐性品種是最簡單、經濟、有效的一種植物保護措施。如小麥抗白粉病、抗葉銹病等的品種;玉米抗黃斑病、抗絲黑穗等的品種;棉花抗棉鈴蟲、抗枯萎病、耐黃萎病、耐草甘膦等的品種;大豆的耐草甘膦品種等等。應用健康無病蟲種苗是防止危險性病蟲傳播、擴散、蔓延的有效農業技術措施,如使用脫毒馬鈴薯、無病菌感染的瓜果種子及苗木等。
2.2 搞好田園衛生,減少病蟲草侵染基數。田園衛生是指通過清除病蟲,摘除病蟲葉、病蟲枝、病蟲果,刮除果樹枝干的病皮、病斑以及粗皮、翹皮,掏除蛀干害蟲,破壞害蟲的繁殖和棲息場所,去除病株,清除田園及周圍雜草等的用來控制病蟲草害發生的重要措施。搞好田園衛生應根據具體的病蟲草害在田間的發生消長特點,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
2.3 應用優良的栽培管理技術措施。優良的栽培管理技術措施不但具有優質豐產高效的作用,還具有提高植株抵抗病蟲侵害的效果。如瓜果類蔬菜嫁接,可以提高植株的抗逆性,對枯萎病等根部病害具有良好的抵抗效果;棚室蔬菜的合理密植,可以有效改善通風透光條件,降低空氣濕度,控制病害發生。
2.4 調控環境因子,改善生態環境。在保護地栽培過程中,高溫高濕的環境條件是病害發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栽培上通常采取適時通風降溫排濕來緩解病害的發生擴散。同時,換氣也提高了棚室內二氧化碳濃度,有利于提高植株的光合作用。
2.5 適期采收,控制儲運過程中病害的發生。適期采收與安全儲運是保持農產品生命力、保障農產品質量的重要生產環節。對于新鮮農產品來說,如果采收過早或過晚,產品成熟度會偏低或過度,抗病能力均較低,在儲運過程中易誘發一些生理性病害的發生,也容易遭受病菌感染。因此,減輕儲運期間病蟲害的發生危害,必須以良好的田間管理與適期采收為基礎。
3.1 機械阻隔。通過機械方法阻擋或阻斷病原微生物或害蟲傳播、擴散、蔓延的防治措施。例如設施栽培中,利用防蟲網阻止蚜蟲、白粉虱等進入棚內;果實套袋,阻止病菌與害蟲接觸果實為害等等。
3.2 驅避措施。利用一些害蟲對某波段波長的負趨向性來驅避害蟲,以達到驅離害蟲為害的目的。例如利用銀灰色反光膜驅蚜蟲等。
3.3 誘殺害蟲。主要是利用害蟲對某些特定物質的趨性,并配合一定的物理裝置、化學藥劑以及人工處理來殺滅害蟲的一種措施。常用方法有以下3 種:①燈光誘殺。許多昆蟲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趨光習性,利用害蟲的這一特性,可以采用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等對害蟲進行誘殺。②食餌誘殺:利用某些害蟲對食物氣味的趨化性,通過配制適宜的食餌進行誘殺,如用糖醋液誘殺金龜子等。③棲息環境誘殺:利用害蟲選擇特殊環境進行棲息的習性進行誘殺。如用楊樹枝把誘殺棉鈴蟲成蟲等。
3.4 人工直接滅殺措施。人工直接滅殺是指直接根據病蟲草害發生規律和特點,利用人力措施直接消滅病蟲雜草或破壞其生存場所的一種防治措施。①人工直接捕殺或鏟除:在病蟲草害零星發生期或集中發生期,利用人工直接將其鏟除,如摘除卵塊、病枝、病葉、病果等。②振動殺蟲:利用某些害蟲假死性的特點,在害蟲集中發生期,振動植株使其墜落集中消滅。③破壞生存場所:根據病蟲草發生消長特點,在其易除治或相對集中發生階段,對其生存場所進行人為破壞或鏟除,如刮樹皮破壞或鏟除病蟲越冬場所等。④人工外科手術:主要應用于果樹枝干和根部病害的治療與挽救,如蘋果腐爛病枝干病斑的治療等。
3.5 熱力及射線處理。通過高溫或射線來殺死或控制病蟲草害的一類措施,如溫湯浸種、高溫悶棚、土壤曬垡等。
3.6 氣體調節。通過調節儲運環境的氣體成分比例,來控制病蟲發生,該技術主要應用于新鮮農產品采后的儲運過程,如氣調庫等。
4.1 保護、開發和利用天敵生物。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存在著多種天敵生物和有害生物,它們之間通過取食和被取食、寄生與被寄生的關系,構成了復雜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在自然環境中,許多有害生物受到天敵的控制,種群數量一直處于較低水平,對栽培作物不造成明顯影響。天敵可分為捕食性天敵和寄生性天敵2 大類。充分利用本地天敵資源抑制有害生物是生物防治的基本措施,為達到對天敵的保護與利用、增強生物控制效能,可以在田間種植一些有益植物,改善生態環境,為天敵提供適宜的生存場所;也可以改變一些常規操作技術,如施藥時期、藥劑種類等,盡最大能力保護天敵生物的種群數量;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通過人工飼養擴繁并釋放天敵,以補充和恢復天敵種群。
4.2 充分利用微生物的拮抗作用。微生物的拮抗作用是指一種微生物的存在與發展,能夠限制另一些生物的存在與發展的現象,主要包括抗生作用、寄生作用和競爭作用等。
4.3 交叉保護作用。交叉保護作用是指在寄主植物上先接種低毒力或無毒力微生物后,以激發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及免疫力,從而保護寄主植物不受同一種強毒力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或危害。如栗干枯病的生物防治技術。
4.4 植物源農藥的利用。在一些植物的體內存在著某種能夠殺滅其它生物的活性物質,通過一定程序將活性物質提取出來制成藥劑,統稱為植物源農藥。由于其來源于自然界,因此具有低毒、低殘留、不污染環境、不破壞生態平衡等特點。目前生產上常用的植物源農藥主要有苦參堿、印楝素、魚藤酮、藜蘆堿等。
4.5 仿生類藥劑。仿生類藥劑是指以昆蟲體內的某種激素為模板,經人工模擬合成,或從自然界生物源中分離或派生出來的活性化合物。其具有專一性或相對專化性,對有益生物沒有影響,不污染環境,不破壞生態平衡。目前農業生產中應用的主要是昆蟲信息素類和昆蟲生長調節劑類2 種。
化學藥劑是病蟲草害防治過程中的最后一環,也是最重要、最關鍵的一環。只有科學、合理選用藥劑,并因地制宜地采取合理的施藥技術,才能提高防治效果,減少農藥殘留,降低環境污染,保護生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