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穎
(廣德市柏墊鎮農業農村發展中心 安徽 廣德 242214)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日常飲食中對豬肉等肉制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同時也更加重視食品的安全等問題。近些年來我國各地生豬養殖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逐漸趨于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1]。生豬飼養需要一定周期,每個階段飼養的關鍵有所不同,因此結合各生長階段的特點做好養殖管理對生豬的健康發育起著重要的作用,利于降低養殖場的成本[2]。
近些年廣德市柏墊鎮結合當地的實際積極發展畜牧業,目前主要飼養的類型為生豬、家禽、羊等。全鎮生豬飼養量總計約為3 000 頭,日常管理中該鎮非常重視防疫管理,2021 年春季統計生豬防疫的數量在1 710 頭/次以上,秋季已防疫的生豬量在1 385 余頭/次,并在全鎮范圍內進行畜禽養殖場的排查,以對養殖場內的消毒、藥品的發放等予以完善。為了提高當地生豬養殖的效率,為其健康生長提供有效的保障,需要結合生豬養殖中各個階段的情況針對性進行管理,確保生豬產品的產量及品質,增加經濟效益[3]。
生豬飼養中種公豬的作用主要是繁育[3]。一般養殖場內仔豬的出生率及品質與種公豬的質量存在很大的關系。因此,飼養過程中一定要做好種豬的飼養,加大重視的力度。通過提高飼養的水平,實現種豬品質的有效提升[4]。
1.1 飼料養分均衡。投喂飼料時要求營養全面、均衡。一般可選擇氨基酸動物性蛋白飼料添加到飼料中,使種公豬的飼料實現多樣性的特點。采取此種方式可以使種公豬的繁殖能力得到提升,確保繁育的效果[3]。
1.2 分開飼養。飼養時其它的生豬需要與種公豬分開,尤其要與母豬分開,避免發情期的母豬刺激到種公豬[1]。
1.3 加強對種公豬監測。飼養階段需要對種公豬的身體進行實時的監測,及時測評種公豬精子的質量,對于精子質量不佳、染病或者老年的種公豬予以淘汰。
1.4 提高種公豬的運動量。種公豬飼養中要確保其每日均有充足的運動量,以提高種豬的身體素質。只有運動量充足的情況下,種公豬的消化能力才能得到有效保證,利于提高繁殖的能力[3]。
1.5 控制溫度合理。飼養環境中如果存在過高的溫度,則可導致生豬精子活性的降低,因此夏季溫度高的時候養殖場內要做好降溫處理,可采取安裝風扇等措施,降溫的效果較好[3]。
1.6 加大防疫的力度。種公豬的生殖系統可能會受到某些細菌性疾病的威脅,因此要加強疫病的防控并加強免疫。柏墊鎮鎮政府、黨委近些年高度重視動物的防疫工作,堅持發展與防疫相結合,積極開展動物的防疫。為了對生豬生產中疫病的發生、傳播、流行予以有效的防控,推進畜牧業的穩定發展,柏墊鎮高度重視疫病的防控,主要防疫的措施包括采取鎮村聯動、層層抓落實的強大行政推動力及政策宣傳、應免盡免、加強調度和評價等,成立了以鎮分管領導為組長,各村(社區)主任為成員的領導小組,鎮2 名畜牧員分工進行督促和技術指導,確保了該鎮2021 年動物防疫工作得以有效的開展。主要防疫的動物疫病類型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芻,取得了較好的防疫效果。并結合免疫實際建立起較完整的臺賬,并實施了規范化管理。
2.1 加強對繁殖母豬疫病防控。在疫病防控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繁殖母豬可被一些疾病感染,導致流產、死胎等情況,發病程度重的可導致母豬喪失繁殖能力。導致以上癥狀出現的疾病因素主要有細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以及寄生蟲疾病等。其發生后可能不會導致繁殖母豬臨床上出現明顯的癥狀,但是對仔豬產生的影響較大[4]。繁殖母豬在感染某些疾病后表現出的癥狀也會較為明顯,同時也會影響到仔豬。因此養豬戶要針對疫病做好防控,為提高母豬的繁殖能力提供很好的保障。
2.2 加強對繁殖母豬飼養管理。繁殖母豬流產、死胎等情況還與飼料中營養物質的搭配是否充足、應激反應、機械損傷等密切相關,需要飼養人員科學搭配全價飼料。對于繁殖母豬,其從空懷期過渡到配種期時飼料的結構要求及時調整,提高蛋白質、能量的供給,且對每日投喂的量進行控制,避免出現投喂過多而導致過快增膘[4]。
2.3 加強對繁殖母豬配種管理。對于繁殖母豬的配種情況,養殖人員要給予高度的重視,對產胎的次數過多、過大年齡的母豬及時進行淘汰,確保母豬具有較好的繁殖能力。母豬處于適合配種的時期,養殖人員需要及時觀察生殖器官的變化情況,當出現大量分泌物或者充血的情況,則表明其正處于發情期,即可進行配種。
2.4 加強對妊娠期的母豬特殊管理。進入到妊娠期的繁育母豬,飼養區需要與其它豬分開,尤其是妊娠中后期,此階段不僅要確保繁育條件的良好,還需要創造利于減少外界應激作用的環境條件,這一階段不僅要為母豬提供良好的繁育條件,包括飼料等,還要降低外界多種不利的因素對母豬和仔豬的刺激,避免母豬受到異常的刺激而導致死胎等[5]。
對于哺乳仔豬,其處于快速生長發育的階段,對飼料的質量有著較高的要求,但是其自身免疫及消化系統發育還不完善,如果受到疾病的侵染或者喂養的方式不科學,易導致仔豬出現腹瀉甚至死亡等。因此,在仔豬的飼養管理中,養殖戶要在做好疫病防控的同時,強化日常的飼養管理。
3.1 自繁自養,確保仔豬出生后及時吃上初乳。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采取自繁自養的方式進行繁育,一來確保仔豬的質量,二來盡可能地降低仔豬攜帶病原菌的可能,為仔豬成活率的提高以及健康狀況的良好提供保障。初乳中含有抗體,可以使仔豬面對外界有菌的環境條件下免疫能力得以提高,因此要確保仔豬初生后及時吃上初乳。
3.2 確保飼養環境溫度合適。飼養環境中的溫度條件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仔豬的生長發育。尤其是冬季時,外界溫度低,為了減少仔豬的應激反應,可以在圈舍內加裝保溫燈、保溫箱等,創造舒適的溫度條件,以利于仔豬的生長。仔豬剛出生時產房內適合的溫度為28 ℃~30 ℃,可避免外界低溫環境的影響,利于仔豬盡快吃到初乳。之后仔豬逐漸長大,身體的體溫調節能力有所完善,圈舍內的溫度可適當降低,斷奶階段時適合的溫度在20 ℃~25 ℃即可,可以使仔豬因斷奶而可能產生的應激反應得以減緩。
3.3 對仔豬及時進行斷尾。仔豬玩鬧時會出現互相咬尾,造成損傷,因此養豬戶要及時進行斷尾處理,一般在其出生后約3 d 時進行斷尾。
3.4 對斷奶的仔豬進行精心管理。仔豬處于斷奶時,過渡的方式要求科學,要考慮的因素包括飼料營養搭配、飼料的品質等,還需要采取分群飼養的方式。斷奶期間飼喂的量要逐漸增加,以對消化道的黏膜發育起到刺激作用,促使仔豬消化功能的不斷增強,還可以減少因對消化系統的刺激而導致的消化不良、腹瀉等,因此仔豬斷奶過程中可每天使仔豬的飼料更換20%左右,確保5 d 左右更換完成;仔豬的胃腸容積小,未建立起良好的消化能力,因此飼喂量要求少量多次,勤喂,剛開始每日投喂5 ~6 次為好,之后逐漸減少到每日3 次左右。具體的投喂量要結合仔豬的重量計算,一般按照仔豬體重的5%進行分次定時投喂,每次投喂的量以仔豬1 h 內食完為好,若未采食完則要及時清理,避免飼料霉變導致浪費,或者被仔豬采食后導致腹瀉等。對于未食完的情況,可在下次投喂時適當減少量。
3.5 保持仔豬飼養密度的合理。為了使仔豬成活率提高且長勢一致,需要結合其大小、體質等做好分群管理,在同一個圈舍內飼養的仔豬要求體重較為接近,避免過于強壯的仔豬混入后與弱小仔豬之間存在飼料的爭搶,導致弱小仔豬生長發育受到影響。隨著仔豬的逐漸長大,單只仔豬對飼養的空間需要越來越大,為了確保仔豬的成活及健壯生長,需要控制密度在合理的范圍。一般仔豬飼養量以1.1 頭/m2的密度較為適宜,飼養密度過大可導致仔豬之間在料位、水位上產生爭搶行為,致使豬仔大小長勢不均。
3.6 圈舍做好清潔管理。每日對圈舍內的糞便進行清理,沖洗3 ~4 次,確保環境的清潔衛生。正常情況下一般每周進行1 ~2 次消毒,以消滅環境中的病原體,降低仔豬染病的概率。飲用水的供給要求清潔,對水槽進行定期的清理、消毒。除此之外,對飼喂期間仔豬的狀態、采食、飲水、糞便的顏色、呼吸等情況進行認真觀察,一旦有異常情況及時讓獸醫查找發病的原因,針對性進行隔離,做好治療,在盡快促使仔豬身體康復的同時降低疾病的傳播擴散[4]。
3.7 科學調教仔豬生活習慣。為了使仔豬盡早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利于飼養管理,可通過訓練對仔豬的睡覺、排泄糞便等行為進行調教,要求定時、定點進行。對于分群的仔豬,糞便的排泄地點可以選擇某個固定地點,確保其睡覺休息的地點與排泄區分開,減少仔豬接觸到病原微生物的幾率,降低發病的可能[4]。
4.1 確保飼料的營養。為了降低飼料的成本,在滿足豬生長發育的基礎上可用中豬料逐步替代仔豬料。生豬處于育成豬階段時,肉與骨骼均快速生長,因此飼料中要求添加多種對骨骼生長有利的元素,如磷元素、鈣元素等,除此之外還需要添加有利于實現增肥效果的脂肪、蛋白質等養分,建議此階段的飼料可選擇育成豬專用飼料,以確保育成豬有充足的營養。育成豬的體重達到60 kg 左右時基本上骨骼不再生長,之后體重快速增加,此階段的飼養管理水平與生豬養殖的效益有著密切的關系。為了使豬肉的品質提高,可在飼料中適當降低能量的比例,利于生豬的瘦肉率提高[5]。
4.2 定時定量投喂飼料。對于育肥豬,每日飼喂要求定時定量,每次按照育肥豬的體重確定飼料的投喂量,一般在育肥豬體重4.5%左右。結合育肥豬的實際,一般每日投喂2 ~3 次,每次投喂量約為2.2 kg。投喂飼料過程中,每日對育成豬的采食、活動、飲水、精神等予以觀察,以及時發現異常、科學干預,降低各類疾病的發生[5]。
4.3 控制養殖密度合理。育成豬階段的養殖密度要求控制在合理的范圍,通過分群的方式予以圈養。具體的養殖密度結合育肥豬的體重、周圍的溫度及濕度等條件確定,一般體重在60 kg 以下時密度在0.8 ~1.0 m2/頭,體重超過60 kg 則密度在1.0 ~1.2 m2/頭,每個圈舍內飼養的數量控制在10 ~20 頭[5]。
4.4 確保養殖環境的清潔。生豬處于育成豬階段時體重較大,每日產生的糞污量非常多,因此養殖戶要及時對豬舍進行清潔打掃,創造利于生豬生長發育的舒適環境,一般需要每日對豬舍內的糞便等廢棄物進行清除。同時養殖戶還要加強消毒,及時做好養殖場內細菌的滅殺,以降低疫病爆發的幾率,一般每周至少進行1 ~2 次全面的消毒;消毒的藥劑建議選擇高效敏感類,各類藥劑使用時交替選擇,以確保消毒取得較好的效果[5]。除此之外,飼喂的水要求確保干凈、充足,定期對水槽、料槽等進行清理,使育成豬每日均可采食到干凈衛生的飼料,降低病原微生物的侵染發病幾率[5]。
4.5 高溫的夏季做好防暑管理。育肥豬生長的后期機體有較強的脂肪沉積能力,皮下易沉積脂肪,在預防低溫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在高溫的夏季就大大增加了管理的難度,尤其是育肥豬的重量達到80 ~90 kg 時,其對高溫的抵抗能力差,易出現中暑等。因此,要加大對圈舍的通風管理,通過安裝風扇、噴灑涼水等予以降溫,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在圈舍內安裝噴淋的裝置,定時定量噴淋,對高溫季節豬群的降溫有明顯的效果,減少豬群產生的應激反應。除此之外,冬季氣候寒冷,也要對豬舍做好保溫措施,以免豬產生應激反應后降低免疫力,影響到其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