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薈
(定西市安定區畜牧獸醫局新集畜牧獸醫站 甘肅 定西 743024)
1.1 環境溫度過低導致凍死。哺乳仔豬身體表層被毛稀少,皮下脂肪較薄,體溫調節能力差,對溫度變化非常敏感,仔豬出生時適宜的溫度范圍為32 ℃~34 ℃,隨著日齡的增長,溫度可以逐漸降低,3 ~7 日齡適宜溫度為 30 ℃ ~ 32 ℃,8 ~28 日齡適宜的環境溫度為24 ℃~28 ℃[1]。如果外界環境溫度過低,而豬舍又沒有保溫措施,經常會因寒冷導致初生仔豬凍僵,甚至凍死。同時,豬舍溫度過低,也是導致仔豬被壓死、餓死的主要誘因。
1.2 仔豬被壓死。母豬的體型較大,腹部下垂,行動遲緩,尤其初產母豬母性差,沒有護仔的經驗,在母豬哺乳、飲食、排便、躺臥休息時,很容易將仔豬壓在身體下或者踩在腳下導致死亡。當豬舍內環境溫度低時,仔豬也會擁擠在一起導致擠壓致死,或仔豬靠近母豬腹部、腿部取暖,當母豬躺臥時被壓死。
1.3 餓死。母豬產后泌乳量少或者無奶,或者母豬的產仔數多于有效乳頭數且仔豬寄養不成功,或者仔豬出生后母豬死亡,導致仔豬母乳供應不足,同時人工乳營養水平低,飼喂量少,使仔豬生長發育緩慢,嚴重的會因饑餓死亡。另外,仔豬在母體內發育不良,初生重小,體弱多病,食欲差,也會因饑餓、虛弱導致死亡。
1.4 咬死。母豬的母性差,妊娠時缺乏鋅、磷等礦物元素,導致營養不良,出現異食癖;或者母豬在產仔過程中受到噪音的影響,導致脾氣暴躁將仔豬咬死;仔豬在寄養過程中,處理措施不到位,導致母豬將寄養的仔豬咬死;仔豬的飼養密度大,豬舍通風不良,空氣污濁,或者光線過強,或者飼糧中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導致仔豬出現咬耳、咬尾等惡癖,受傷部位因病菌感染導致死亡。
1.5 感染疾病死亡。感染傳染性疾病是導致仔豬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疾病導致死亡的頭數占總死亡數的30%左右[2]。仔豬階段經常感染的疾病有仔豬黃白痢、傳染性胃腸炎、仔豬紅痢、流行性腹瀉等。導致仔豬發病的原因很多,而且豬群一旦感染,病原可以在豬群中長期存在,很難凈化。
2.1 加強對妊娠母豬的飼養管理。妊娠母豬的體況直接影響胎兒的發育和初生重,影響仔豬出生后的抗病力,因此要加強對妊娠母豬的飼養管理,做好妊娠期的疫苗接種工作。對于妊娠母豬多采用“步步登高”的飼養方式,也就是在整個妊娠期,隨著胎兒的生長發育逐漸提升日糧的營養水平,尤其到了妊娠后期,胎兒體重增加很快,要適當提高日糧中蛋白質、能量的含量,增加飼喂量,提高胎兒的初生重。同時還要做好細小病毒病、乙腦、大腸桿菌病、傳染性胃腸炎等疾病的免疫接種工作,以防產弱胎、死胎,也增強仔豬的被動免疫效果。
2.2 做好母豬的分娩工作。有少數的母豬具有咬死或者吃掉自己所生仔豬的情況,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要做好母豬的分娩工作,糾正母豬的不良行為。母豬在分娩前后要增加青綠飼料的飼喂量,增加飼料中微量元素、維生素的含量,以防母豬出現吃仔豬、吃胎衣的惡癖。母豬在產仔過程中,要保持環境安靜,給予充分的飲水,防止母豬因為暴躁或口渴咬傷仔豬的情況。母豬分娩結束后,要及時將胎衣、死胎清除并進行無害化處理。對于具有咬仔惡癖的母豬,可以戴上嘴籠,采食時取下,病情嚴重的可以淘汰。
2.3 做好對哺乳仔豬的保溫、防壓措施。為了防止溫度過低導致仔豬受凍,可以調節母豬的產仔季節,避開寒冷的冬季,最好在春秋季節產仔。規模化養殖場,如果常年產仔,在冬季要做好保溫措施,在產房安裝紅外線燈、地板加熱器或者安裝暖氣,控制豬舍溫度,確保環境溫度適宜。為了防止初生仔豬被壓,在仔豬出生后的1 周內要有人晝夜值班,做好仔豬的護理工作。
2.4 做好寄養,防止仔豬被餓死。對于吃不上奶的仔豬要做好寄養工作,讓寄養的仔豬及時吃上初乳,否則仔豬很難成活。寄養母豬要性情溫順、母性好、泌乳能力強,被寄養的仔豬在寄養前要用寄養母豬的糞尿、胎衣或者奶涂抹頭部,以防被母豬聞出,拒絕哺乳,甚至將寄養仔豬咬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