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迪
(撫順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 遼寧 撫順 113000)
1.1 易感動物。不同年齡生豬均可感染豬肺炎支原體,哺乳仔豬感染后一般在14 ~21 日齡時才會出現喘氣、呼吸不暢癥狀,28 日齡時有干咳癥狀[1]。該病原體主要侵害斷奶仔豬、保育豬,但由于豬肺炎支原體的傳播速度相對緩慢,許多病豬感染3 個月后才可能出現典型癥狀,育肥豬感染后以隱性或慢性癥狀為主,18 周齡會出現典型的咳嗽癥狀。
1.2 傳染源。病豬或隱性攜帶豬肺炎支原體的生豬。
1.3 傳播方式。豬肺炎支原體的潛伏期相對較長,一般為10 ~15 d。病豬的呼吸道分泌物(唾液、噴嚏、咳嗽噴出的液體等)均攜帶豬肺炎支原體,該病原體的傳播方式有水平傳播(主要傳播方式)和垂直傳播兩種。水平傳播為豬肺炎支原體以氣溶膠的形式擴散到整個豬舍,以空氣形式傳播病原體。含有豬肺炎支原體的分泌物滴落到料槽、水槽或豬舍用具上,也可以通過間接接觸的方式感染健康生豬。豬肺炎支原體的傳播速度較慢,但傳播距離廣泛,可擴散至4.5 ~9.0 km。因此,若豬場有豬肺炎支原體感染,該病原菌的凈化難度較大。垂直傳播為母豬攜帶豬肺炎支原體,可通過鼻對鼻的方式感染仔豬。
1.4 發病特點
1.4.1 流行季節。全年可發病,以冬季至初春溫度較低時易流行,此時發病主要因豬場或養豬戶為保障豬舍溫度,在氣溫較低時會減少通風次數,此時若空氣污濁,換氣不良,易造成豬肺炎支原體的流行。
1.4.2 流行特點。首次發病的豬場或散養豬以突然發病為主,臨床癥狀以急性癥狀為主,發病率高,病情嚴重,病豬死亡率高,隨后疾病逐漸緩和。老疫區發病主要為隱性、慢性,以仔豬發病為主,死亡率低。
2.1 急性型。急性型豬支原體肺炎主要見于新疫區,以仔豬和架子豬感染為主。發病初期,病仔豬精神萎靡,體溫正常,哺乳仔豬不愿吸吮,斷奶仔豬或架子豬采食量明顯下降,病豬出現明顯的腹式呼吸,呼吸頻率加快,部分病豬會出現張口呼吸、喘氣。病程后期,病豬體溫正常或有降低1 ℃,咳嗽加劇,部分病豬伴有痙攣性陣咳癥狀。急性型病例持續7 ~14 d,容易因護理不當出現繼發感染或衰竭死亡。
2.2 慢性型。慢性型豬支原體肺炎的癥狀以咳嗽為主,清晨、夜間咳嗽劇烈,病豬咽喉部腫脹,咳嗽或飲水時吞咽動作有明顯的疼痛感。病豬咳嗽時四肢叉開,呆立在原地,拱背咳嗽。病豬發病期間食欲不振,若及時用藥,病情可緩解。飼料利用率下降,會延遲出欄。
2.3 隱性型。生豬具有一定的抗病力,感染后不會出現典型的干咳、呼吸困難癥狀,但是會攜帶豬肺炎支原體,當飼養管理條件變差或氣溫驟變時則會轉為慢性或急性型癥狀。
3.1 藥物治療
3.1.1 西藥治療。肌肉注射20%泰樂菌素注射液(劑量為0.15 ml/kg·bw),1 次/d,連續注射5 d,治療同時為提高豬群免疫力,恢復增重,肌肉注射黃芪多糖注射液(劑量為0.2 ml/kg·bw),1 次 /d,連續注射5 d;或肌肉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劑量為5 mg/kg·bw) +硫酸卡那霉素(劑量為 15 mg/kg·bw),1 ~ 2 次 /d,連續注射7 d[2]。
3.1.2 中藥治療。方劑以平喘止咳、清肺降火為治療原則,準備黃芩、甘草、蘇葉各10 g,杏仁、白果各12 g,麻黃15 g,石膏50 g,加水1.5 ml 煎至0.5 L,去渣,候溫給病豬灌服,1 ~2 次/d,連續服用5 d。
3.1.3 日常預防。在豬支原體肺炎流行前,每噸飼料中添加1 000 g 鹽酸土霉素粉劑,混合均勻后飼喂1 周,可以有效降低豬支原體肺炎發病率。
3.2 強化管理
3.2.1 清潔消毒。豬場采用全進全出管理,豬舍進豬前必須進行嚴格的清洗、消毒,先用高壓水槍自上至下沖洗,再噴灑2%燒堿密閉4 ~6 h 后進行環境熏蒸,密閉24 h 后開窗通風,空舍7 d 后方可進豬。日常豬舍每天進行糞污清潔、料槽水槽清洗,每周進行1 次帶豬消毒,可選用0.1%新潔爾滅或0.3%過氧乙酸溶液消毒。
3.2.2 通風控制。由于豬支原體肺炎在冬、春發病率高,此時為保障舍內空氣新鮮,可在提高舍內溫度后進行10 ~15 min 的開窗通風,或利用風機進行通風。
3.2.3 密度控制。合理控制豬舍密度,斷奶仔豬、架子豬養殖密度分別為0.37~0.4m2/頭、0.4~0.6m2/頭。
3.3 免疫接種。接種豬支原體肺炎滅活疫苗,方式為肌肉注射,仔豬2 周齡時接種第1 針,1 ml/頭,間隔2 ~3 周接種第2 針,1 ml/頭。疫苗使用前充分搖勻,做到一豬一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