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連玉(福建:廈門市集美區雙嶺小學)
隨著國家對科學教育的重視程度的提高和科技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小學科學教學也逐漸成為教育改革的關注對象。科學課程是一門體現科學本質的綜合性基礎課程,具有實踐性,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素養,而長周期觀察活動是小學科學實踐性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學科學長周期觀察活動是指針對某一事物展開的長時間觀察活動,具有綜合性、過程性、生成性和探究性等特點。通過長周期的觀察,學生可以深入了解科學現象的本質和規律。長周期的觀察需要學生多次提出假設,并根據觀察得到的數據進行修正,學生將逐漸領悟到科學是一種追求真理的方式,需要經過反復思考、實驗和檢驗,從而形成科學思維方式。這種活動對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探究能力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長周期觀察活動在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中的分布很廣,在2~6 年級教材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3~6 年級。從學科核心概念看,主要分布在生命科學領域,少量分布在物質科學領域和地球與宇宙科學領域。
長周期觀察活動課是許多科學教師心目中的“難課”,這種“難”表現在材料難準備、課時難分配、觀察難指導、學生難參與,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學生難參與”的問題。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發現,長周期觀察活動學生的參與率不高,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活動材料不足
長周期觀察活動需要學生在家準備合適的材料,如番茄種子、黃瓜種子、合適的土壤、種植盆、桑葉等,這些材料雖然很常見,但能主動克服困難去備齊材料的學生并不多,這是導致長周期觀察活動參與率低的重要原因。
2.觀察興趣不濃
對養蠶、饅頭發霉、制作肥料袋、制作小水塘這類涉及昆蟲、有點“臟”的長周期觀察活動,許多學生存在抗拒心理。另外,反復觀察同一個事物、觀察到的變化沒有想象中的明顯、孤軍奮戰等,也會影響學生的觀察興趣。
3.觀察耐心不夠
長周期觀察活動需要的時間長、步驟多,不像常規的課堂實驗,實驗結果在當堂課就能呈現,這就要求學生具備長時間的專注力和足夠的耐心。但在長周期觀察活動中,學生往往虎頭蛇尾,開頭興致勃勃,結尾悄無聲息,缺乏足夠的耐心。
4.缺乏科學指導
在長周期觀察活動中需要科學的觀察方法、有效的數據記錄手段、專業的知識指導來幫助學生進行觀察活動,但學生在家進行長周期觀察活動中,往往得不到必要的幫助和指導,學生會感覺力不從心,遇到問題無從下手,一些學生會因此而放棄觀察。
“區域角”取自“樂園角”的概念,是指在科學教學過程中設立的專門區域,用于促進學生交流、探究和實踐的場所。為了突破長周期觀察活動學生參與率不高的問題,可以在班級教室開辟“區域角”,把需要學生進行長周期觀察的事物放到這個區域內,學生可以無障礙地在此區域中進行觀察活動、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積累科學知識、進行實驗操作和小組合作等,教師在活動組織、協調、監督中,也能減少時間浪費,提高教學效率。
(2)尺寸的標注合理性不高,這主要是指對于換算的標準和繪圖標準的尺寸標注不夠準確到位。這方面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標注的信息缺乏準確性,也就是說,在實際換算時,存在標注換算的比例和方法錯誤的現象,這是直接影響到換算結果的一類嚴重的問題。另外,信息標注的清晰度不足也是標注合理性不高的一個典型體現,這會給實際建筑施工人員對于圖紙的辨別和判斷帶來一定的障礙。
“區域角”教學模式是一種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方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個體和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指導者和協調者。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
通過“區域角”的設置,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方式,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地指導,實現教學的個性化和差異化。學生在這個區域內可以自由地進行學習、討論和交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隨時進行指導和輔導。通過“區域角”的設置,學生的學習活動更加自主和靈活,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更加多樣化。
可以在每個班級教室選擇一個合適的區域,設置為科學“區域角”,根據不同年級長周期觀察活動要求,放置合適的觀察工具,張貼觀察打卡榜,放置學習任務清單、閱讀資料、觀察記錄表和評價量表等。可與德育處聯合,在學期初班級布置評比中,增設科學“區域角”項目。有了學校評比動力的支持,在班級設置的“區域角”活動就能進行得更加順暢。
常規的長周期觀察活動是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觀察任務的講解和布置,學生回家完成規定的觀察活動,而學生在家遇到的材料不足、興趣不濃,耐心不夠、缺乏指導的問題都會導致其參與率降低。筆者經過多年實踐發現,只要打通教學時空,把長周期觀察活動從“家”轉移到“區域角”,利用課間碎片時間進行觀察,借助學生“從眾心理”,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參與率。
1.提供活動材料,讓觀察“糧草充足”
材料是觀察活動的基礎。利用“區域角”進行長周期觀察活動的一個優勢,就是實現了觀察材料的共享,材料的數量不需要人手一份,可以每個小組一份,或者一個班級共用一份或幾份。在前期準備工作中,教師需要把活動材料準備到位,保證觀察活動能順利開展。
2.設定活動目標,讓觀察“有的放矢”
如果把長周期觀察活動看作一場打靶游戲,那么活動目標就是靶心。在觀察活動開始前,首先要明確活動的目標,用目標引領各個環節的重點,以便學生的觀察更有針對性和指向性。通過長周期觀察活動,讓學生觀察、感受、發現、總結自然規律,并在此基礎上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和科學素養。
在“種番茄”活動中,我們在“區域角”張貼活動目標要求,引領種植番茄活動的全過程。學生的活動目標如下表。

“種番茄”學生活動目標
觀察記錄是讓長周期觀察活動實現高效的基石。通過觀察記錄,讓學生深入地參與實踐,在實踐中體驗學習,能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實踐探究能力。學生進行觀察、描述、比較、分析和總結等一系列思維活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科學素養。
利用“區域角”開展中長期觀察活動,可以讓學生的觀察記錄更翔實高效。小學生都有“從眾”心理,一人觀察記錄能帶動一群人觀察記錄。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在“區域角”放置“打卡榜”,起督促的作用。相較于在家中獨自觀察,“區域角”更有觀察氛圍,解決了因耐心不足或興趣不濃而導致的參與率下降的問題。
4.加強活動指導,讓觀察“暢通無阻”
在長周期觀察活動中,學生會遇到許多問題,如植物種植活動中葉子枯黃、蠶“不動”是不是生病了等,如果不能及時得到有效的指導,會降低學生的觀察興趣,甚至學生會放棄觀察,因此,適時的指導是非常必要的。
教師可以在“區域角”放置相關活動的拓展資料冊,列出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可以借助班級的多媒體設備、拷貝資料包,讓學生靈活利用課間時間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影音資料,拓寬知識面。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課間、午休等時間進行長周期觀察活動的指導,了解學生遇到的問題,及時給予幫助,讓學生的問題得到及時解答,保證長周期活動的順利進行。
5.進行過程評價,讓觀察“熱情不退”
在“區域角”進行長周期觀察活動中,教師要重視過程評價,通過過程評價,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在觀察活動中的表現,發現并糾正學生的不足之處,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改進。另外,學生可以獲得積極的反饋和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動機,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愛。評價也可以幫助教師及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和不足,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優化教學內容和過程,提高教學效果。
教師可以根據打卡和觀察記錄情況對學生進行多維度的評價,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反饋和支持,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成長和進步,這樣,學生的觀察熱情也能持續高漲。
6.開展成果展示,讓觀察“有始有終”
開展長周期觀察活動,還要重視成果展示,一方面是可以讓學生向他人展示觀察成果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分享經驗、交流思想,并最終取得實際的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給本次長周期觀察活動進行收尾與總結,讓學生經歷完整的觀察歷程。
我們可以在“區域角”展示學生的活動成品、活動記錄、活動小報等,把成果展示與比賽有機結合,建立獎勵機制,如開展“最甜番茄賽”“最長蠶絲賽”“最美畫報賽”等,通過比賽的促進作用,激發學生的長期動力。
研究選取了三年級的2 個班作為實驗組(A組,88 人),另外2 個平行班作為對照組(B 組,87人),A組采用“區域角”模式,B組實施常規模式。
我們通過發放問卷調查、知識能力測試兩種方式驗證“區域角”模式下的長周期觀察活動的效果。問卷調查數據顯示,96.5%的學生認為“區域角”模式解決了實驗中的材料困難,89.6%的學生認為“區域角”模式提高了他們的觀察興趣,78.2%的學生認為“區域角”模式提高了他們的觀察耐心,91.4%的學生認為“區域角”模式使他們遇到困難時得到了合適的方法指導。在知識能力測試中,A組相關知識點測試平均分為89分,B組相關知識點測試平均分為67分。
實踐表明,利用“區域角”進行小學科學長周期觀察活動取得了很好的實際效果,可以解決學生在觀察活動中的種種問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率,有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探究精神,深化了對事物變化規律的認識,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得到了提升,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和團隊協作等能力。通過長期嘗試筆者發現,“區域角”模式可以運用在絕大多數長周期觀察活動中,因此可以作為長周期觀察活動的一種有效策略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