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偉
[摘 要]從內容和育人功能看,紅色影視劇在軍事理論課程戰例教學中有著較高的運用價值。大學軍事理論課教師可以對紅色影視劇進行充分挖掘,從敘事、精神、價值三個層面構建紅色影視劇戰例并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整合編排。在戰例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該優化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戰例學習興趣;積極探索以翻轉課堂為主的戰例教學新模式,培養學生軍事創新思維;拓展第二課堂實踐活動,達成育人目標。
[關鍵詞]軍事理論課程;戰例教學;紅色影視劇;毛澤東軍事思想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07-0059-04
戰例,即戰役或戰斗的實例。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一文中指出:“ 一切帶原則性的軍事規律, 或軍事理論, 都是前人或今人做的關于過去戰爭經驗的總結。 這些過去的戰爭所留給我們的血的教訓, 應該著重地學習它。”[1]因此,戰例教學一直是軍事理論教學中的一種經典教學訓練方法。傳統的戰例教學模式,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戰例進行學習、分析和研討。這種以文字為內容載體、以講授為主要途徑的傳統戰例教學的效果非常有限。部分學生還停留在“就知識學習知識,最后應付考試”的層面,既難以獲取對戰爭本質及規律的基本認知,也難以形成分析和解決軍事問題的能力。同時,這種“說教式”戰例教學的育人功能也十分有限。因此,本文將紅色影視劇引入軍事理論課程戰例教學,構建生動活潑的教學資源,讓枯燥的理論更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掌握軍事理論知識、提高軍事素養、樹立理想信念。
一、紅色影視劇在軍事理論課程戰例教學中的運用價值
“紅色影視劇”這一概念起源于文學作品中的“經典”“紅色”與“紅色經典”。“經典”指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有價值的一些著名作品,有教育意義,且能夠起到為文學批評提供參照系的作用。“紅色”從一般意義上看是一個政治概念,從文學角度看是作品中展現出的英雄主義和革命精神的思想風貌。“紅色經典”指的是約定俗成的、群眾公認的、歲月久遠的、影響較大的、描寫革命歷史和英雄人物的經典文學作品。從文學作品延伸到影視劇,“紅色影視”一般是以紅色歷史為題材的一系列電影電視作品的統稱,其反映的內容在時間跨度上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開始至改革開放為止。“紅色經典影視”范圍較小,主要是指紅色經典著作翻拍成的影視,是“紅色經典”在視域上的延伸,也是“紅色影視”內容上的精粹。綜上,本文對于“紅色影視劇”的定義是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公開上映并有一定影響力、價值取向積極向上、弘揚革命理想信念、傳承鑄造革命精神以及頌揚革命英雄的電影和電視劇。
無論是紅色影視劇的內容還是其蘊含的思想教育功能,對于軍事理論課程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戰例教學都有著較高的價值。二者緊密結合、相輔相成,有助于提升教學的廣度和深度。
(一)紅色影視劇與戰例教學內容上的契合
人民軍隊在革命戰爭年代經歷過的大大小小的戰役戰斗是毛澤東軍事思想形成、發展的源泉和基礎。這些戰役戰斗在很多紅色影視劇中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反映。
新中國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幾年里,就已經出現了一批以經典戰例為背景的電影。如《萬水千山》(1959)以氣勢磅礴的場景描述了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之后爬雪山過草地最后到達陜北與紅十五軍團勝利會師的一段可歌可泣的征程。《地道戰》(1966)、《地雷戰》(1962)兩部電影展現了在敵后抗日的艱苦階段,膠東抗日軍民靈活機動地與兇殘的敵人展開斗爭的生動情景。《上甘嶺》(1956)通過志愿軍某連從陣地防御戰轉入地下坑道到最后發起反攻、收復主峰的43天經歷,再現了上甘嶺這場驚心動魄的戰役,塑造了英勇善戰、不畏強敵、不怕犧牲的志愿軍英雄群像。
經歷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沉寂,隨著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深入人心,以重大革命戰爭為題材的歷史影片相繼問世。與以往不同的是,影片沒有更多地關注小型戰斗與局部戰斗,而是聚焦于全局性、更大規模的戰爭,通過全景式的視角,客觀審視與評價重要人物,還原戰爭全貌。如“大決戰”系列電影,無論是投入的人力財力,還是花費的時間,在新中國電影史上都是空前的,將中國革命戰爭歷史影片的創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是進行戰例挖掘的重要對象。電影《長征》(1996)作為全景式展示戰爭過程、生動刻畫領袖形象的革命戰爭片的首次探索,雖然制作水平與今天的大片相比有一定差距,但仍然是學習戰例的好材料。與此同時,電視劇市場的興起帶動了以抗日戰爭中共產黨領導的重要戰役戰斗為題材的紅色電視劇的出現,如《百團大戰》(1991)表現了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黃土嶺1939》(1995)講述了1939年八路軍在河北雁宿崖黃土嶺地區殲滅日軍1000多人、擊斃日軍中將阿部規秀的一次重要戰斗。
進入21世紀后,紅色影視劇開始成體系地亮相熒幕,其中電影作品有反映土地革命時期的《建軍大業》(2017)、《大會師》(2016)、《勇士》(2016)、《血戰湘江》(2017)、《古田軍號》(2019),反映抗日戰爭時期的《劉老莊八十二壯士》(2013)、《百團大戰》(2015),反映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的《金剛川》(2020)、《長津湖》(2021)。值得一提的是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與八一電影制片廠聯合拍攝制作的“共和國名將系列”,充分運用了視聽技術和電腦特技,鏡頭表現力的增強使戰爭場面更加真實、更加震撼;在對人物的刻畫上,與之前“高大全”的形象塑造相比,更注重人性的表現,拉近了普通人與英雄之間的距離,更容易吸引和打動觀眾。電視劇成系列地反映了一個時期戰爭的情況,情節的表現更加細致,人物的塑造更加豐滿。如《秋收起義》(2017)、《井岡山》(2007)、《紅色搖籃》(2010)這3部電視劇分段描述了從1927年大革命失敗到上井岡山、從在井岡山到轉戰閩西、從在閩西到回贛南進行五次反“圍剿”的過程,《尋路》(2013)則是對十年土地革命戰爭的總結。此外,反映抗日戰爭的電視劇主要有《新四軍》(2003)、《延安頌》(2003)、《八路軍》(2005),反映解放戰爭的電視劇主要有《保衛延安》(2009)、《解放》(2009)、《大決戰》(2021),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電視劇主要有《跨過鴨綠江》(2020)。
(二)紅色影視劇在戰例教學中具有育人功效
長期以來,凝聚著中國共產黨人智慧的紅色文化一直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為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堅定的理想信念等提供了生動的教育素材[2]。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3]。紅色文化的傳播能夠在當代青年理想信念培育中發揮正向的作用。
紅色影視劇作為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身就具有較強的育人功能。紅色影視劇不僅對人民解放軍戰史中的重要戰例進行了以紀實為主、藝術加工為輔的鮮活表現,還蘊藏著黨領導人民在革命斗爭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彰顯著獨特的民族記憶和民族文化[4],是一種生動活潑并易于被理解接受的文化藝術形式。
軍事理論課教師應該發揮這些紅色影視劇的育人功效,深入挖掘其中適用于戰例教學的部分并加以充分運用,提升青年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度,引導他們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以紅色影視劇為支撐的軍事理論課程戰例的構建
(一)基本思路
戰例構建分為敘事、精神、價值三個層面。在敘事層面,主要對經典戰例的重要情節進行“還原式”的構建。在構建中需要突出作戰背景、作戰籌劃、作戰經過和作戰結果幾個方面。其中,作戰籌劃與作戰經過是戰例構建的重點,作戰籌劃突出交戰雙方的針鋒相對以及戰略決策的步步推進。作戰經過主要在畫面和音效渲染出的恢宏場面的基礎上,以戰役戰斗發展的進程為主線,突出作戰指揮背后的思路與方法。
在精神層面,注重凸顯人民軍隊的不怕犧牲、敢打敢戰、實事求是和開拓創新精神。針對不同時期戰爭的特點突出特色鮮明的戰例構建的精神主題,如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戰例,可以將“在生與死的考驗中堅守革命理想信念”作為主題;抗日戰爭時期的戰例,可以將“人民軍隊自力更生與敵人做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作為主題;解放戰爭時期的戰例,可以將“為了新中國,為了人民,奮戰到底”作為主題;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的戰例,可以將“不畏強敵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作為主題。
在價值層面,以革命戰爭實踐中形成的毛澤東軍事思想科學理論為線索進行構建,并關注其在未來戰爭中的指導作用。在內容選擇上要注意歷史和現實的結合,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發揮歷史求真和致用的價值,根據課程教學目標,找準學生的關注點和興趣點。
(二)總體原則
戰例構建應該把握兩個原則:一是注重主要情節的構建,在編排過程中,保持戰例的完整性和連貫性,可以穿插旁白對戰例進行精辟分析,對所涉及的人物進行客觀點評,自然升華其精神力量,確保影視評析的豐富性、多面性,除視頻制作外還需要附上文本資料進行補充;二是注重不同年代、不同類型影視劇的結合與比較分析。同一個戰例可能在多個不同類型不同年代的影視劇中出現,應根據其特點進行整合,注重歷史的真實性和劇情的藝術性共存,相互穿插交融,多角度地展現。
(三)戰例設置及歸類
將編排好的影視劇戰例按照不同戰爭時期設置的相應主題進行切割劃分及歸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設置的主題及戰例有:游擊戰的作戰原則——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反“會剿”作戰,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的反“會剿”作戰;積極防御戰略指導思想的形成——中央革命根據地前三次反“圍剿”作戰;長征的艱難歷程——湘江戰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攻占臘子口、直羅鎮戰役、東征戰役。抗日戰爭時期設置的主題及戰例有:抗日敵后戰場的游擊戰——平型關大捷、長生口戰斗、黃土嶺戰斗;戰略防御階段的戰略進攻作戰——百團大戰。解放戰爭時期設置的主題及戰例有:集中兵力殲滅敵人有生力量——蘇中七戰七捷;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孟良崮戰役、陜北三戰三捷;以獨特的方式展開戰略進攻——挺進中原;適時進行有利的戰略決戰——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以大迂回、大包圍、窮追猛打的方式進行戰略追擊——渡江戰役、解放大西北、解放中南、解放大西南。抗美援朝戰爭時期設置的主題及戰例有:運動戰中殲滅強敵——第二次戰役;以坑道與野戰工事相結合的堅固陣地防御打小殲滅戰——上甘嶺戰役。
三、紅色影視劇運用于軍事理論課程戰例教學的策略
(一)優化戰例教學設計,激發學習興趣
紅色影視劇經過整合后形成的戰例只是一種教學資源,如果僅作為輔助課堂教學活動供學生觀看或作為資料發放給學生供其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使用,則不利于凸顯單個戰例的重點、難點,難以形成完整的戰例教學體系,更難以體現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精華。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做到精準對接,才能真正發揮出紅色影視劇戰例的作用。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先導入關聯的影視劇戰例,打造沉浸式學習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先入為主的感性認識基礎上,再對作戰原理、指揮藝術、戰爭啟示等進行拔高性的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給學生以身臨其境參與到戰役戰斗中進行決策指揮的體驗,從而帶動學生情感的升華和價值取向的塑造。
(二)探索戰例教學的新模式,培養軍事創新思維
培養軍事創新思維是軍事理論課程戰例教學的重要出發點。傳統的戰例教學在一定程度上由于教學方法手段的缺乏,很難形成師生之間的互動式教學和學生之間的合作式、研究式學習,既不利于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的品質,也不利于教師施教能力的提高,難以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因此,應該以紅色影視劇戰例為切入口,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如建設線上微課,并以翻轉課堂的形式進行戰例教學。
在學習準備階段,教師可以將戰例微課上傳至網絡平臺,配合補充文字資料和導學案引導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學習。課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戰例模擬,可以分組以決策者、指揮員或戰士的不同身份去體會戰爭,教師還可以針對戰例中的重難點設置問題,指導學生進行討論式、辯論式學習[5]。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應把握好自己的參與度,既不能“喧賓奪主”,也不能當“甩手掌柜”,應該對各個小組合作學習的總體進程進行宏觀調控和微觀指導,對學生在討論中跑偏方向的情況及時糾正,針對一些冷場和僵局進行“因勢利導”,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時講解。
比如針對紅軍長征這一主題設置的一系列的戰例,將課堂討論的重點放在四個“難”上,即“征程難”“抉擇難”“立足難”“開拓難”分別表現在哪里,以及在解決這四個“難”的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堅持革命理想信念、堅持正義事業必勝的精神,不惜一切犧牲的精神,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以及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
又如針對抗日戰爭時期設置的戰例,著重討論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敵后戰場的作用、游擊戰的特點以及為什么要將其上升到戰略地位、如何發揮人民戰爭的優勢等問題,從而使學生自發地形成對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中流砥柱作用的深刻認識。
此外,教師還應該針對翻轉課堂教學的情況進行總結評價,根據學生的表現進行打分,可以根據課堂討論交流的成果,組織有一定思想性和學術性的匯報總結并舉辦經典戰例學習報告會進行展示。
(三)拓展第二課堂實踐活動,達成育人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6]這些內涵豐富的紅色場館資源為我們開展第二課堂活動、達成育人目標提供了重要場所。這些場館大多建造在革命戰爭的舊址上,場館內陳列的革命烈士的遺物、圖片和文字資料,更是承載著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和戰斗精神。教師可結合紅色影視劇戰例,利用紅色場館資源開展參觀見學活動,讓青年學生參與志愿者服務,穿越時空,與先烈們進行“對話”,體會他們的所思所想。在鮮活的社會實踐中,青年學生提高了對紅色影視劇戰例的認同度,也更深刻地感受到紅色影視劇中情節的描述、人物的刻畫以及精神的頌揚,并逐步將汲取到的優良傳統、戰斗精神轉化到自身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和意志品質的塑造上來。
此外,采訪戰爭的親歷者或見證人,用筆錄、錄音、錄像等方式記錄采訪內容并進行整理[7]的形式可以提高青年學生對紅色影視劇的鑒賞能力,增強他們對戰例的感性認識。健在的老革命以及一些革命后代都是寶貴的“紅色活資料”,他們的親身經歷、親眼所見或是親耳所聞,與紅色影視劇中展現的戰爭情節、塑造的英雄人物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特別是對出生在20世紀20—40年代的老革命進行的訪談,已經成為越來越難得的學習戰例的機會。訪談后整理出的資料也可以對影視劇戰例進行有效補充。
四、結語
軍事理論課程中的戰例教學是幫助大學生掌握基本軍事知識、形成軍事思維的重要途徑。軍事理論課程中重要的毛澤東軍事思想部分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抓手,在對學員價值觀的塑造、情感態度的培養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在傳統戰例教學的基礎上,經過精心設計的紅色影視劇教學元素的添加有助于形成受大學生歡迎的教學資源。以情境教學為主構建的軍事理論課程教學模式,能夠讓大學生自覺對歷史進行反思感悟,對自身使命責任進行思考,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爭做新時代有為青年。
[ 參 考 文 獻 ]
[1]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
[2] 尹歡,谷松嶺.思政視域下新時代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五維度研究[J]. 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21,23(2):126-129.
[3] 胡建,楊香麗.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路徑探析[J].哈爾濱學院學報,2021,42(3):135.
[4] 李楠,李松林.運用紅色經典影片提升育人功能[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9):125-130.
[5] 張志勇,楊威,陶良云,等.軍事游戲在軍事理論課程研討式教學中的應用[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5,38(4):16-19.
[6] 張廣俊.鄂豫皖蘇區紅色文化育人功效及對策分析[J].老區建設,2020(4):94.
[7] 黃世虎,朱英. 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探析:基于集體記憶的分析視角[J].高教論壇,2020(9):16-18.
[責任編輯: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