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旭
近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通報了貴州省畢節市農業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站搞過度留痕問題。
通報指出,2021年6月,畢節市農業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站在省農業農村廳《農村戶廁入戶摸排表》村級調查表基礎上,搞層層加碼,要求基層在填報調查表的同時,上傳戶廁整改前后的照片,“痕跡主義”作祟,加重基層負擔。
“留痕管理”作為一種工作方法,可以確保工作有“跡”可循、有“證”可查,以明確責任、推動落實。
然而,如果過度“留痕”,且時時刻刻、事事處處都要“留痕”,這不僅浪費了大量人力資源,耗費了財力和物質資源,又助長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之風,讓不少干部尤其是基層干部壓力山大、苦不堪言。
去年以來,筆者在基層采訪時,個別鄉鎮和村一級干部抱怨:很多事情,表現在基層、根子在上面。相比于從前,現在的檢查考核名目確實少了不少,但并不意味著“留痕管理”可以少做,甚至不做。
在河北某縣一旅游名村,一位老黨員說,村里向鎮里提交的報表,打印紙一年下來能堆出幾人高;為了“留痕”,口頭就能傳達或者布置的簡易性工作,村里也得拉條橫幅開個會;村級精神文明建設專用宣傳墻不夠用,一條標語涂完后,拍照,馬上刷白再涂下一條,然后再拍照。“路過的村民見狀表面說好,背地里說啥的都有。”
在吉林某地一人口大鎮,加班加點造“痕”留“跡”湊“成績”仍是“家常便飯”,有的考核還停留在“紙上論英雄”。鎮政府的老同志告訴新人,“干得好不如寫得好”“工作好不如材料好”,不過時也不過氣。
墻體涂得再漂亮,匯報材料寫得再精彩,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問題不解決,群眾也不會買賬。對于這種重“痕”不重“績”、留“跡”不留“心”,加重基層負擔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做法,習近平總書記早就提出過批評,必須予以重視,并加以剎之。
“留痕”只是手段,從來都不是目的。如何既做好痕跡管理又避免“痕跡主義”?
一方面,明確痕跡僅僅是為了記錄過程,真正重要的仍然是責任是否落實到位、政策是否執行到位、工作是否落實到位。
因此,各地要大力弘揚擔當作為的時代新風,讓想干事、能成事、敢扛事者輕裝上陣,引導基層干部樹立正確政績觀,以實操、實績、實效、實功論英雄,把心思、精力、體力用到抓鐵有痕、踏石留印和贏得老百姓的好口碑上去。
另一方面,讓數字技術輔助“留痕管理”。當前,各地正全面借助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興信息技術,全力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助力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因此,各地要讓基層干部清晰認識到數據驅動的政務管理、決策、服務和監管是數字政府建設的發展趨勢,越早掌握、越早使用,就會越早具備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