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浩銓 李楊詩宇

新疆餐廳正在直播的凱麗比努爾。圖/朱浩銓
“一部手機,一聲鈴響,一串數據,就連接起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發展的速度可不得了!”64歲的劉獻鳳說,“10年前可想象不到今天的便捷?,F在手機在身邊,心里就踏實?!?/p>
過去10年以來,每一個中國人都能深切地感受到身邊的變化。
今天,數字經濟幾乎連接上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智慧城市到數字社區,從智能產業到數字產品,“數字”拓展著智慧便利生活的邊界,為普通百姓步入中國式現代化生活賦能。
北京潘家園街道松榆里社區的活動室里,老年合唱團正準備開始新一天的排練。合唱團是社區退休居民自發組織的?!巴诵萘?,大家一起唱唱歌,圖的就是個開心?!迸碛衿颊f。
今年63歲的彭玉萍,上午剛從醫院復查回來。早上8點多出門,不到10點就順利完成所有檢查,還趕上了自己心心念念的新曲排練。
“以前上醫院,光排隊的時間都不止這些。尤其是秋冬,天還沒亮,冷得很,醫院門口都是排隊的,一排就是一兩個小時。開門才能掛號,還不一定能排上?,F在手機上就能預約,特簡單。我今天連醫??ǘ紱]帶,用的是電子的?!?/p>
在彭玉萍的記憶中,不僅是醫院門口,銀行大門、繳電費的郵局、購買公交月票的窗口似乎也總是還沒開門就排起了長隊?!耙郧俺鲩T‘身手鑰錢(身份證、手機、鑰匙、錢包),一樣不能少?,F在,一部手機足矣,甚至連買菜都不用出門咯?!?/p>
社區周邊的生鮮超市,最近創建了“買菜群”。彭玉萍介紹,當天新鮮的蔬果不僅平價,還常有優惠活動。若有需要的食材,在群里報個清單,店家就給顧客預備出來,到店取也可以,請人送到家也行?!靶迈r又省事兒!現在早上我也有時間在樓下練練太極拳和八段錦,舒服舒服?!?/p>
“你看那冬奧會餐廳,智能機器人都用上了,端盤子端菜的?!蓖诨顒邮业膭I鳳接著感慨,“說不定以后給咱送菜的都是智能機器人,直接送到家門口。我覺得這個時代變化還會帶來更多的意想不到?!?/p>
合唱一曲接著一曲,整齊劃一、悠揚回轉。排練休息間隙,劉獻鳳拿出手機,打開自己在家錄制歌曲的軟件,“昨兒我和玉萍用這個軟件合唱的《我和我的祖國》,二聲部的。聽聽,咋樣?”熟悉的旋律響起,抓住了在場所有人的耳朵。
“年輕的時候我就喜歡跟著錄音機哼哼歌,現在網上能上課,在手機上學唱歌特方便?!弊詮膿Q了智能手機,劉獻鳳感覺自己的退休生活“可充實了”,周邊的朋友也都說她看上去更時髦更年輕了。
最近,劉獻鳳還學會了手機購物、訂票。“我和玉萍下周約好去電影院看《我愛你!》,聽說是講老年人生活的,票我都在手機上訂好了。”
午餐是一天中承上啟下的一餐,中午也是外賣小哥最繁忙的一段時間。
“70號外賣!”
街旁小店,外賣小哥聞令取餐??酆猛赓u箱、跨上電動車,給老板打了個招呼,穿梭在街巷,準備迎接客戶的五星好評。
店內,網約車司機劉師傅一抹嘴,“吃好了”,掏出手機,掃碼支付。走出門口,“好搭檔”安靜停在路旁。啟動車子,將空調調到最舒適的溫度,打開網約車軟件,“準備接單”,開始了下午的忙碌。
劉師傅從事網約車行業已近10年,早上6點出車,時間跑滿才收車,風雨不間斷。
“時間跑滿的話,一天能接20單左右”,劉師傅習慣在開始工作前看好導航,規劃好主要行駛的時間地點。
早高峰之前可以先跑跑到機場、火車站的預約單;早高峰時要提前看好市區的易堵點,上午的乘客行色匆匆,要盡量安全、快速地把他們送到目的地;中途要在哪里收車,下午該從哪里開始接單……都需要提前規劃好,“這樣在路上跑,心里才踏實。”
如果說汽車是劉師傅的“好搭檔”,那導航就是他駕駛路上不可缺少的“好幫手”。即便是輕車熟路的老司機,也離不開它的幫助。
“現在,導航的功能越來越強大了!哪個地方堵車,哪條路最省時,就連紅綠燈的倒計時都能準確告訴你。有的地方限制車速或出現突發狀況,還能提前提醒。北京這立交橋,要是沒個導航,不認路,半個小時都轉不出去。”
夕陽退場,忙碌的一天從晚餐開始落幕。
在一家新疆美食餐廳內,維吾爾族姑娘凱麗比努爾在餐廳的舞臺上載歌載舞,歡迎來客,與大家互動。
當越來越多的優質“種草帖”成為人們“長草”的參考時,順著網絡來淘寶的人們,將曾經的文玩“鬼市”變成了當下炙手可熱的網紅打卡地。
民族舞蹈輕盈優美,一曲結束后,凱麗比努爾坐到舞臺旁的“直播區域”,對著手機開始直播,“歡迎大家來我們的餐廳”。
“有沒有團購套餐”“咱們家推薦菜有哪些”……直播間的觀眾積極互動,詢問餐廳地址和特色菜品?!鞍顺粹?、手抓羊排,近期還推出了麻椒雞肚包肉團購套餐……”
正在請閨蜜一起用餐的高雅迪,就是通過凱麗比努爾的直播,發現并“種草”了這家“寶藏餐廳”。同樣是通過凱麗比努爾的直播,老食客張先生體驗到了年輕人口中的團購套餐。
有關新疆美食的直播仍在繼續,穿過巷子,走過小院,再繞幾個彎,這家隱藏在居民樓間的川味家常菜館突然火了。
“我們現在等了有半個小時,前面還有十幾桌。”
莊女士和她的先生是這兒的老熟客。等號間隙,她還當起了小館的義務講菜員,平日,這間家門口的小店,她也是逢人就推薦。親戚朋友來家里做客時,他們總會到店里打包上一份招牌水煮魚。“魚片嫩滑,辣椒鮮香,十幾年了仍然是價格實惠味又好。都是街坊生意,沒見過像今天這么多人。”
店外,新食客們帶著“今天不吃到就不走”的執念,源源不斷朝小店走來。店里,拿號、等位、用餐、結賬、叫號,摩肩接踵,人聲鼎沸;鐵鍋的爆炒聲,店員的招呼聲,伴隨一盤盤撒滿辣椒的菜品上桌,刺激著味蕾,共同匯成一曲夏日夜晚的熱辣交響樂。
熱辣交響樂下,流動著小店新食客們的共同“暗號”。一首相同的背景音樂,一條相同的短視頻,一句“你也是嗎”,將拼桌的年輕人變成許久未見的老朋友。
店員花大姐操著地道的川渝口音,招呼著新落座的顧客,“下午4點都坐滿啦,開始還不曉得為啥子這么多人。后來好幾個客人拿視頻給我看才曉得,原來是‘上抖音嘍!”
7月15日,知名探店博主“特廚隋卞”在短視頻平臺上傳了一條探店視頻,探的就是這間家常菜館。視頻中一句“真想把他家的做菜師傅挖走”,當天就引得無數食客順著網絡來嘗味。
打開短視頻,點上探店博主推薦的酸菜烏江魚、窩頭小黃魚,成了店里每個顧客的標配。
當越來越多的優質“種草帖”成為人們“長草”的參考時,順著網絡來淘寶的人們,將曾經的文玩“鬼市”變成了當下炙手可熱的網紅打卡地。
支起一張小桌或在地上鋪塊布,再帶上一盞照明小燈,一個攤位便誕生了。周五晚的潘家園夜市,東、西兩側廣場上,數百盞照明燈齊聚,照亮一個個攤位的同時,也點亮了夜晚的潘家園。
當夜市拉開帷幕,古玩雜項目不暇接;老式相機、玩具手辦琳瑯滿目;手作耳飾、穿戴美甲等各式各樣的DIY飾品別出心裁。
有的攤主,線上線下帶貨、吆喝兩不誤,變著花樣吸引顧客的目光;也有攤主穩坐馬扎,并不著急吆喝生意,倒像是見老朋友似的和顧客們拉起了家常。
順著市場西北門往里走,你就能看見“95后”攤主潘潘精心布置的小攤。
小攤上,擺滿了她做的小飾品。彩色糖果般的小珠子穿成的掛鏈,是裝點手機殼、老式相機的絕佳選擇;軟陶做成的耳飾色彩豐富,是今年大熱的“多巴胺穿搭”的不二搭配。

潘家園街道劉獻鳳(左)和彭玉萍(右)用智能手機上的錄歌軟件,在社區活動室內高歌《我和我的祖國》。圖/朱浩銓
“暑假到了,最近的人特別多,周五晚上的攤位全憑手速在小程序上預訂?!?/p>
潘潘并非一名全職攤主。一周當中,她只有趁著周五下班后到這里練攤。每個周四上午10點,都是她最緊張的時刻。當小程序整點開放線上預約,無數臺手機同時鎖定“預約界面”齊齊開搶,幾百個攤位瞬間秒沒。
一家賣老式相機的攤位前,圍滿了試機、選機的年輕人。來自青島的晨晨,剛從攤上淘到了第一臺屬于自己的老式相機。
“想買好久了!正好在北京旅游,又在‘小紅書上看到了攤主的預告,特地趕來了!”
在社交平臺上,“白天逛胡同,夜淘潘家園”的旅游推薦,已成為今年夏天不少年輕人感受京味兒文化的新選擇。
夜漸漸深了,潘家園文化夜市卻仍燈火通明。
居民樓間川味家常菜館小店里,花大姐一口氣抱著三大盤菜,在窄小的過道間來回穿梭?!艾F在烏江魚、小黃魚都點不了,賣空嘍!”她一邊忙著叮囑剛進門的顧客,一邊念叨著,“忙暈哦!忙暈哦!”上揚的嘴角整晚就沒下來。
劉獻鳳將合唱團白天錄好的新歌剪輯并分享到朋友圈里,鄰居親友紛紛點贊評論。
當一大批數字技術應用走進生活,無需刻意感受,數字經濟正在潤物細無聲地“慧”入我們的日常。一串數據,一聲鈴響,一部手機,宛如蝴蝶震動翅膀,將涓涓細流匯成數字浪潮,流動在城市的每個角落,每一次“震動”都在發生著細微且深刻的變化。
開了一天網約車的劉師傅在路邊休息,“新單來了”,打破夜晚車內的平靜。網約車平臺為劉師傅接到了家附近的“順風單”。這是劉師傅今天的最后一單,一天的忙碌即將畫上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