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陳立
“農業特色產業發展要搭乘數字化的快車。利用好數字化轉型的機遇,縣域經濟才能實現產業振興新藍圖。”阿里巴巴數字鄉村事業部業務發展總經理陳立說。
推動縣域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是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突破口。過去幾年間,阿里不斷加大與各地政府部門和生態伙伴合作推動數字鄉村產業發展,通過聚焦縣域范圍內有比較明顯的優勢、帶動農業農村能力強、有一定品牌資產的產業,提供“一縣一策”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在帶動農業農村發展方面,縣域經濟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新時期承載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等多重戰略的核心載體。
農業在我國縣域經濟社會結構中占據較大比重。陳立認為,農業數字化轉型,已然成為縣域經濟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中的戰略選擇。
隸屬于廣東省茂名市,信宜市位于廣東省西南部。
作為廣東省著名僑鄉、茂名市重點僑鄉,信宜先后獲得“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中國南玉之都”“中國長壽之鄉”“中國慈孝文化之鄉”“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廣東省教育強市”等稱號。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了信宜豐富多樣的農產品,讓信宜成為三華李、山地雞、南藥等特色農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信宜素有“三華李之鄉”等美稱,還是“全國水果百強縣(市)”“全國三華李產業龍頭市”。
2022年,為解決三華李等農業產業大而不強、有產品無品牌及農產品優質低價等問題,信宜市全力推動數字農業平臺和品控溯源體系建設,構建了全新的數字化產業發展新模式。
通過分享該模式特點,陳立向記者談及信宜市農業特色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探索之路。
通過數字化種植的應用,該地建立起標準化種植體系,制定了三華李種植規程,生成種植模型。從育苗到種植,該地對三華李產業進行標準化管理,降低了種植風險,從而提升農業的生產效益。
依托三華李產業,該地建立起“信字號”品牌和“兩標一碼一單”品控溯源體系,從而有效提升“信宜出品、信譽保障”的農業品牌競爭力,進而打造“以信為本”的城市氣質和信宜印象。
為增加農民收入,信宜市加大對農產品進行線上線下宣傳及銷售的力度,邀請達人、主播等進行網絡直播帶貨。與此同時,該地還加大農村電商人才培養力度,努力實現聯農帶農,全方位地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
一方面,受制于灌溉水資源、土壤肥力、人力成本等因素,傳統農業產業生產經營靠要素投入所發揮的作用正在減弱。這意味著,以往粗放的農業生產方式將難以為繼。
另一方面,我國城鄉居民消費層次不斷升級。群眾對農產品的消費還將大幅增加,對品質的要求更是越來越高。
“農業數字化更多的是為了讓農業種植、養殖出來的產品能夠更加標準化,是為‘三品一標來服務的。”陳立說。
所謂“三品一標”,就是品質、品控、品牌以及標準化。在陳立看來,“三品一標”最終是為農產品的流通銷售,是為優質優價,也為訂單農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生產到銷售,農業產業數字化涉及各種相關要素。以農產品的銷售為例,產業數字化意味著產品要以電商為最主要的流通方式,而電商需要尋求極致的物流、極致的低成本。
無論是傳統電商,還是當下流行的直播電商,都要直接面對消費者,也意味著農業產品的品牌、品質等方面均要做相應的升級。
在陳立看來,數字化的過程實際是倒逼整個產業的各要素進行相應升級。無論是區域品牌,還是產品品質、品控、品相,或是流通環節的倉儲、冷鏈等配套基礎設施,都要有相應的保障。通過產業鏈升級,從而推動整個農業產業的提質增效。

信宜數字茶園認領項目
縣域經濟的基礎是農業,重要性毋庸置疑。
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農業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壓艙石,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放眼全球,農業多是靠國家政策給予相應的補貼,且要維持農產品整體價格的相對穩定。
目前來看,我國縣域經濟發展仍面臨著產業規模小,產業“集”而不“群”,產業配套支撐力弱以及創新能力不強等諸多問題。
“農業品類很多,鏈條很長,附加值不高,導致市場主體規模化不夠,而且市場主體又很分散。在這種情況下,數字農業的投入產出比相對較低,技術進步成果的采納推廣難度相對較大。”談及農業產業發展現狀,陳立分析說。
數字經濟的發展為縣域農業產業集群轉型帶來新的機遇。除了能夠突破原有的時空限制和傳統的產業邊界,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數字技術與農業市場主體深度融合可為產業集聚提供關鍵支撐。
當前,我國正處于農業現代化轉型的關鍵時期。陳立建議,農業產業的數字化轉型要有工業化的思維,以工業化的思維去做農業的種植養殖。
比如,以電商為代表的方式去做農業產品的流通,只有這樣才能把附加值、品質做起來。“數字經濟的核心就是靠用數字化的流通來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實際上是為了讓所有要素能夠發揮最大的功能,最大的作用是激活要素,讓要素產生更好的效能。”陳立談道。
農業產業數字化轉型,人才是關鍵要素之一。
年輕人容易接受新觀念,又能掌握新技術,在數字化轉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陳立看來,目前農村人才依然緊缺。由于年輕人較少,農村的電商人才、數字化技術人才、農業技術人才等整體比較匱乏。
“可通過鼓勵政策及資金扶持,吸引年輕人回鄉創業,或搭建平臺培訓農村人才。”陳立建議說。
和以往單純的種植不同,我國農業的發展早已延伸到粗加工、精深加工以及農旅、農文旅、農商旅等融合發展階段。
隨著農業強國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業數字化轉型正逢其時。事實上,在農業產業轉型的過程中,各地已嘗試利用數字化技術助推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等中央部委陸續出臺一系列促進政策。“各項政策的申請條件、建設目標及對地方配套的要求比較復雜。”陳立建議,扶持農業產業發展的政策需要更簡單、清晰、易落地。
從縣域的視角觀察,除了少數經濟強縣外,大部分縣域受限于人才、產業基礎等因素,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產業規模和應用相對滯后,制約了農業產業的數字化轉型。
“數字化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局部的、簡單的數字化很難解決農業數字化轉型的問題。”陳立談道。從一個縣域來看,產業數字化應該基于當地的產業特點來系統性地進行頂層設計。
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一種行政區劃型經濟,縣域經濟是“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接口橋梁。“縣域經濟要靠產業來支撐,而產業要靠龍頭來牽引。縣域經濟發展既要強龍頭,又要補鏈條。”他解釋說。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思考,陳立逐步形成自己對農業數字化轉型及縣域經濟發展路徑的思考:以銷促產,以產促轉,以轉興業,以業興城。
在他看來,農業數字化轉型,更重要的是要把發展思路及各方的角色定位理順。如果沒有一條明晰的轉型主線,數字化轉型的作用就難以真正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