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偉
7月2日,北京一名48歲地接導游,帶團游覽時中暑送醫,搶救無效離世。后經醫院證實,該導游患上了熱射病。
連日來,全國多地高溫天氣持續強襲,“熱射病”一詞頻現報端,引發公眾廣泛關注。
什么是熱射???它到底有哪些危害?高溫酷暑,怎樣做好個人防護,才能避免此類悲劇再次發生?《民生周刊》記者采訪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急診科主任劉波。
劉波,從事急診搶救、重癥監護工作20余年,多次參加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救治工作,參與《心肺復蘇》《羅森急診醫學》《危重癥的研究進展》等多部論著的編著。他表示,熱射病是一種致命性急危重癥,發病率較高,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是關鍵。
7月2日,北京導游龔哥,在帶團游覽時因中暑送醫,經搶救無效離世。龔哥從事導游工作20余年,同事和朋友都親切地叫他“龔哥”,此前為專職出境游帶隊導游,后轉接國內團。
當日清晨,龔哥帶著研學團從酒店出發,前往頤和園游覽。他們選擇的旅游線路是從頤和園東宮門進,再從東宮門出,全程步行大約1.5公里,游覽時長約兩個小時。
中午12點左右,研學團從頤和園出來,乘大巴前往飯店。在此期間,大巴司機發現龔哥狀態不好,已經昏迷,便撥打急救電話。送醫后,龔哥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死亡原因是熱射病。
最近一段時間,北京等多地進入“燒烤模式”,出現多例熱射病確診和死亡病例。6月16日晚,一名57歲女性因熱射病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經過近7小時搶救后不幸離世。
北京6月曾創下連續3天最高氣溫突破40℃的歷史紀錄,與此同時,暑期游客數量驟然上升,旅游市場持續升溫。
針對于此,北京市旅游行業協會發出緊急通知:提醒游客和旅游行業從業人員要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保持充足的休息和補水,備好防中暑藥品,導游員不帶病上團,以確保自身健康安全。
同時,北京市旅游行業協會也呼吁景區盡其所能,為游客、導游、旅游大巴司機提供防暑防曬設施,備足應急物料。
高熱、無汗、意識不清、惡心嘔吐、心率加快、皮膚發紅、呼吸急促、肌肉痙攣……高溫酷暑下,當身體出現這些癥狀需要引起重視,可能就是中暑前兆。
據劉波介紹,自6月以來,北京佑安醫院接診中暑相關病例明顯上升,主要為戶外工作者,中暑以熱痙攣和熱衰竭為主。
關于熱射病,7月15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權威解答指出,熱射病是高溫相關急癥中最嚴重的情況,即重癥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溫高濕環境中身體體溫調節功能失調,產熱大于散熱,導致核心溫度迅速升高,超過40℃,伴有皮膚灼熱、意識障礙及多器官功能障礙的嚴重致命性疾病,是中暑最嚴重的類型,一旦發生,死亡率極高。
“人體長時間暴露在高溫、高濕、無風的環境,再疊加劇烈體力活動、飲水不足、睡眠不足、自身原因等,這些都是導致熱射病的主要元兇。”劉波說。

劉波為患者診治。
室內中暑同樣要引起重視。夏季炎熱,室內通風不暢,容易形成一個封閉悶熱環境。
熱射病有哪些臨床表現?
首先是核心體溫持續升高,甚至超過40℃。一般來說,體溫測量可通過腋下、口腔、耳朵及直腸4個部位測量,其中,直腸體溫最接近人體核心溫度。
其次,在中樞神經系統癥狀方面,伴有嗜睡、昏睡、意識障礙、譫妄、癲癇、意識喪失等癥狀。
最后,還可能出現其他神經系統性問題:構音障礙、共濟失調、幻覺幻聽、感知障礙、去腦強直等癥狀。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種因高溫而引起的體溫調節功能失調的疾病,熱射病即人體熱量過度積蓄,無法有效散熱,可導致神經系統受損、腎衰竭、橫紋肌溶解等表現,部分患者患病后可能出現大腦功能障礙,如記憶、學習與表達能力受損等后遺癥。
炎炎夏日,很多勞動者默默堅守在工作崗位,揮灑汗水,保障城市運轉和市民生活。
他們中,有穿梭在街頭巷尾的快遞員,有保持城市道路整潔的環衛工,有維持交通秩序的交通警察,有搶收早稻、搶插晚稻的農民,也有奮戰在施工一線的的建筑工人……
預防是關鍵。劉波提示,對于戶外勞動者來說,首先需要做好各項防曬措施,盡量避免在烈日下戶外活動,避開中午高溫時段,隨身攜帶防暑藥品,如藿香正氣水、風油精、清涼油等。另外,及時補充水分,保持充足睡眠,注意勞逸結合,保持清淡飲食,避免大量飲酒。
“對于中暑患者,應盡快轉移到陰涼通風的地方,脫去外衣,保持患者呼吸通暢。迅速給患者物理降溫:用濕毛巾、冰塊或冰袋放在患者額頭、脖子下面、腋下、腹股溝、大腿根部。用酒精擦拭患者全身,直至皮膚發紅,幫助散熱。及時補充淡鹽水或者含電解質的水分。對于昏迷不醒的患者,盡快撥打急救電話?!眲⒉ㄕf。
針對部分患者中暑后抽搐不停,要時刻防范其造成自我傷害,不要強行喂水。如果患者發生嘔吐,要幫助其翻身側躺,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誤吸。
此外,劉波指出,室內中暑同樣要引起重視。夏季炎熱,室內通風不暢,容易形成一個封閉悶熱環境。所以,要定時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對于老年人、孕產婦、兒童、慢病患者等人群,盡量減少外出。必須外出時,盡量選擇早晨或傍晚時段。同時,做好各項防護措施,打遮陽傘、穿防曬衣、戴遮陽帽,減少烈日下戶外逗留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