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娜 畢婧 JIANG Na BI Jing
公園城市作為生態文明背景下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是新時代城市建設的新模式。通過總結山水城市特點,分析開展公園城市建設的意義,提出從山水城市到公園城市的規劃策略,并從自然生態保護、公園體系建設、生態產業賦能等視角提出咸寧市公園城市建設策略,為其他公園城市建設提供參考。
風景園林;公園城市;山水城市
2018年,我國提出并推動公園城市建設,自此,公園城市得到了學術界和地方政府的廣泛關注,被認為是新時代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新范式和新命題[1-3]。公園城市理念所堅持的生態優先原則、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哲學既是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重要前提,又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4-6]。我國自古就有近山鄰水興建城市的傳統,故山水城市成為我國古代城市的重要建設模式。在貫徹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科學引導山水城市開展公園城市規劃,總結規劃策略與建設路徑,對提高我國公園城市建設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不同發展時期的山水城市具有不同內涵,城市規劃專業、風景園林專業等學者及錢學森院士均對山水城市進行過充分論述。本文的山水城市是指具有城市與山水資源緊密相融形態特征的城市,此類城市通常具有自然資源優、山水骨架好、建設體量小、文化韻味厚等特點。
新時代提出的公園城市是山水城市從城市形態到城市內涵、從城市興建到面向滿足人民需求的轉變。山水城市開展公園城市建設具有先天優勢,通過公園城市建設可發揮山水城市的自然資源優勢、彰顯城市特色、凝聚文化歸屬、激發內生動力、加快綠色轉型發展、促進生態價值轉化,幫助城市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
公園城市是“城+園”有機融合的城市建設模式,應打破城綠界限,在市域層面將城市融入自然山水,打造全域山、水、林、田、湖、草、沙與城鄉統籌一體的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在城區層面將山水與公園融合;在街區層面將公園與文化融合。利用山水脈絡構建連接城鄉、融合山水、功能復合的生態網絡體系,最終形成生態系統完整、生態過程連續、生態服務高效的藍綠交融、城綠一體的公園城市空間格局。
公園城市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建設模式,應充分調研百姓需求,分析城市綠色開放空間供需平衡,以自然山水為物質基礎,以各類公園為空間形態,以全齡百姓為服務對象,構建宜居宜業宜游的公園游憩體系。在公園游憩體系中融入山水形態與山水文化,結合公園功能布置多元活動場景,激發城市活力,彰顯城市特色,實現“山水-園-人”的和諧共生、“文化-場景-風貌”的功能互融。
公園城市是以綠色發展為基礎的城市建設模式,綠色發展可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公園城市優越的自然資源條件為城市產業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空間條件,有利于吸引環境友好型產業入駐,改善本地產業結構。同時,在引導城市產業轉型中更應充分發揮綠水青山的價值,優先發展以山水資源為主體的環境友好型產業,依托自然山水空間導入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推動生態經濟發展,實現生態產品價值。
咸寧市具有優越的自然生態本底、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整個城市精致、小巧、靈秀,2021年森林覆蓋率為53.01%,藍綠空間面積占比96.3%,具備建設公園城市的良好基礎(見圖1)。在城市快速發展時期,咸寧市出現以下問題:城中山水資源保護不足,城內藍綠空間不斷縮小;山體和水體周邊預留為人服務的綠色開放空間不完善;建筑尺度日益增加,城市失去了和諧的山水尺度;山水資源的價值轉化程度不高。

1 咸寧市中心城區(圖片來源:《咸寧市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專項規劃》)
3.2.1 編制技術標準
咸寧市作為湖北省首個啟動公園城市建設的城市,組織編制了湖北省地方標準DB42/T 1520-2019《公園城市建設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編制工作以公園城市建設為目標,通過黨中央生態文明思想發展、國際相關標準體系經驗借鑒、湖北省長江大保護策略等專題研究,在《指南》中明確公園城市內涵、建設內容和建設標準,為咸寧市公園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3.2.2 明確公園城市主題
提取咸寧市“一山護城、兩河穿城,五湖連江,咸武一體”的空間特征,以“自然筑基公園城市,生態引領美好生活”為規劃愿景,以咸寧市優良的“自然生態空間”為建設基底,將咸寧市建成“山水相依,產城共榮,景城相融,人與自然生態共生”的國際公園城市,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
3.2.3 各空間層級規劃內容各有側重
規劃從市域、規劃區、中心城區3個圈層,按照初現、基本建成、全面建成3個階段的目標進行定位。市域層面側重自然生態空間格局優化,開展山、水、林、田、湖、河、江要素的整體保護與修復;規劃區層面側重自然生態空間的內外銜接與鄉村產業振興;中心城區層面側重公園體系構建與香城綠道體系建設。
根據咸寧市自身特點,對標《指南》以“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從自然生態保護、公園體系建設、生態產業賦能、香城綠道提升、特色風貌塑造五大視角進行咸寧市公園城市規劃(見圖2)。

2 咸寧市公園城市規劃策略(圖片來源:《咸寧市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專項規劃》)
凝練咸寧市“山、水、林、田、湖、河、江”全要素集聚特色,基于國土“三調”數據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指引,并進行銜接,識別生態源地、生態廊道與生態關鍵節點,構建咸寧市健康安全的全域生態格局和“一山一城一江,五湖兩河五組團”的公園城市結構(見圖3,4),即劃定生態功能區,提出分區管控措施,篩選需實施修復的生態環境重點整治區,開展咸寧市幕阜山山區生態撫育和一江三河五湖整治。

3 咸寧市健康安全的全域生態格局(圖片來源:《咸寧市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專項規劃》)

4 咸寧市公園城市結構(圖片來源:《咸寧市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專項規劃》)
依托全市自然山水資源、歷史人文資源、鄉村農業資源及自然保護體系形成各級公園綠地,打造公園街區、公園社區、公園園區、公園鄉鎮等公園化城鄉空間,共同構成包含3大類8中類24小類的全域公園體系(見圖5)。打造市域“千園”、城區“百園”的城鄉公園結構。結合公園社區體檢查找城區公園綠地服務盲區,以“公園+”和“+公園”的方式增加公園綠地。利用綠道網絡等線性空間連接點狀公園與面狀公園化空間,推動公園與公園化空間的無縫銜接與有機融合,實現咸寧市“可到達、可進入、公園化、景觀化”的公園式生活。

5 咸寧市全域公園體系(圖片來源:《咸寧市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專項規劃》)
在良好的生態基礎上踐行生態價值轉化與生態產業升級,結合咸寧市山水資源、溫泉資源及桂花品牌推出多類型生態產品,如生態旅游產品、康體健身產品、養生養老產品等,探索“基地+加工+農家樂+休閑觀光”的農旅融合新模式,實現價值“外溢”。提出以生態產業化經營為主要模式的市場路徑,以生態資源指標及產權交易為主要模式的政府路徑,以生態價值修復及提升為主要模式的市場與政府混合路徑的3種生態價值轉化路徑,實現生態價值轉化、鄉鎮田園活化和綠色產業生態化。
堅持全域縱深推進香城綠道體系建設(見圖6),市域層面將綠道體系建設引向景區、園區及特色村落,形成依托道路建設的文化型、康養型、田園型、山村型風景綠道體系,沿丘陵山脈布局的“綠色綠道”,沿濕地江河布局的“藍色綠道”。在中心城區緊密銜接綠色開放空間和居住社區,沿穿越城市的淦河布局濱河綠道,沿十六譚公園等山體公園布局山體綠道,融入以銅鼓為代表的青銅文化、以赤壁之戰為代表的三國文化、以汀泗橋戰役為代表的革命文化,構建連接自然景觀資源與人文景觀資源的綠道體系。

6 咸寧市香城綠道體系結構(圖片來源:《咸寧市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專項規劃》)
依托中心城區的山水格局、歷史街區、用地布局及產業規劃,在咸寧市中心城區營造展現自然山水風貌、鄂南民居遺存、宜居主城組團、未來科技創新、生態文化康養等五大景觀主題風貌區,根據主題進行景觀營造。鄰近自然山水的區域采用拆除違建、保留風廊、劃定山體保護線、建筑控高等方式,打通城市山水視廊,集中展示咸寧市中心城區山水相依、人文相隨的城市核心特色風貌。同時選取咸寧大道、桂鄉大道、銀泉大道等結構性道路作為城市景觀骨架,重點選用咸寧市7種本土芳香植物,凸顯“咸寧香城”的城市品牌。
在綠色發展理念的引領下,城市建設已進入新時代,建設模式從被動鄰山近水的山水城市轉向主動營造山水的公園城市階段。咸寧市公園城市建設策略從自然生態保護、公園體系建設、生態產業賦能等視角出發,探索具體建設路徑,為其他公園城市建設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