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娟 方小桃 胡祿 歐陽駿晨 ZHOU Tingjuan FANG Xiaotao HU Lu OUYANG Junchen
分析城市文化在城市更新中的重要性,以重慶市渝中區魯祖廟片區更新策劃為例,總結城市文化應用于片區更新策劃的實踐經驗,提出城市文化在城市更新片區策劃中的應用指引,以實現城市更新過程中城市文化傳承的創新應用。
城市文化;城市更新;片區策劃;文化載體
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信息更新換代加速,而人們感知城市文化魅力的深度遠遠不夠,城市貯存文化的容量正在減少。為避免城市特色發展動力減弱,彰顯與延續城市特色文化,樹立城市文化形象,在城市更新片區策劃過程中要積極利用城市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文化空間,展現城市特色,使城市文化得到傳承與發展,城市靈魂與魅力得到展現,提升城市在新一輪更新中的品質與活力,創造更豐富的城市價值資源。
魯祖廟片區位于重慶市渝中區,以魯祖廟老街為核心,由中山一路、和平路、民主路等城市主要道路圍合而成。片區內街巷肌理發育充分,街巷空間形成已有105年歷史[1]。早在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重慶筑城之期,該區域就開始了城市建設與人居聚集。時至今日,魯祖廟片區依然是一步繁華一步市井的老城要地,各類商業區高度聚集,歷代文化遺跡疊加散布,重慶城的迭代更新在此發生(見圖1)。

1 魯祖廟片區現狀空間分布
魯祖廟片區的主要文化價值體現在4個方面:①魯祖廟曾是重慶城的陸路通衢要地,也是重慶“九開八閉”唯一陸路開門通遠門的入城首地,通往成都的商賈在此駐足停留;②魯祖廟曾是重慶城“武興市旺”的生活地,據《增廣重慶地輿全圖》記載,具有教育功能的培德堂、政務功能的考棚、人文功能的魯祖廟、公共服務功能的存心堂,以及公共空間蓮花池、歷史遺存巴蔓子墓等曾布局于此,大量的商會、行幫在此聚集至民國;③魯祖廟延續百年的街巷空間格局,片區內8條主要街巷得以保留,街巷名稱經歷時代變革沿用至今;④魯祖廟歷史遺存延續了渝中母城歷史脈絡,片區內巴蔓子墓舊址、通遠門及城墻遺址均得以保留。
文化價值載體是保護城市歷史文脈、體現城市歷史人文核心價值特征的重要承載物。結合城市更新發展需求對該地區的歷史文化背景進行梳理,同時側重于城市更新對應的空間改造載體梳理,整合區域內文化價值載體要素,如值得保護與研究的街巷肌理空間,具有區域特色的公共開放空間、歷史場所,獨具特色的慢行系統體驗空間,低效、閑置空間,以及當地人自發形成的生活習慣、人文活動等,為更新策劃提供更新資源(見圖2,3)。

2 街巷空間分析

3 開放空間分析
街巷肌理是傳承城市記憶的重要空間載體,當今失序粗放的城市改造和規模化的城市開發對街巷系統產生沖擊,而受自然地形與歷史條件影響,魯祖廟片區街巷在幾十年的空間變遷中基本維持原狀,片區空間的“集體記憶”得以保留;重慶受山地地形影響,以步行為主的慢行系統是快速串聯城市重要節點的通道,魯祖廟片區含獨具特色的慢行系統,為人們提供了許多宜人的日常生活空間,而圍繞上述慢行系統空間產生的生活需求與生活意愿是真正貼合此地自然條件與文化背景的生活魅力所在,也是城市文化演進的載體之一。
以街巷空間為骨架串聯功能要素,突出更新主題。片區以“母城人文生活場,多元包容休閑地”為主題,定位為沉浸式文化休閑街區,形成南北交織的人文生活更新主軸、商業活力更新主軸、歲月時光更新主軸(見圖4)。人文生活更新主軸串聯巴蔓子墓舊址、社區百寶盒、四賢巷等文化資源節點,以“漫步街巷空間,體驗原汁原味的重慶生活”為主題(見圖5);商業活力更新主軸聯動日月光文化廣場與水市巷傳統街巷空間,形成“感受新重慶繁華商業”的時尚主題(見圖6);歲月時光更新主軸以大同路、新民街街區空間構建時光主題街,串聯片區南北新舊空間,留存山城時光年華,以軸串點,將散布片區內的文化資源、文化價值空間載體統籌聯系形成更新主軸(見圖7)。

4 主要更新軸線

5 人文生活更新主軸

6 商業活力更新主軸

7 歲月時光更新主軸
以民生功能完善為切口,疏解空間矛盾,植入文化觸媒。通過梳理片區閑置、低效空間,轉化空間功能,植入適合社區使用與未來發展的文化觸媒,如共享公寓,可提供符合市場需求的空間產品,如社區百寶盒,利用閑置商業空間進行功能改造,植入社區交流與文化活動功能。
2.2.1 延續文化傳統,完善民生功能
營造舒適的傳統居住空間。魯祖廟片區存在大量1990年前建設的老舊小區,建筑破損與違章搭建問題突出,經過梳理,約0.28萬m2違建需拆除,約7.68萬m2建筑立面需修補。項目改造老舊小區約20.8萬m2,惠及居民1850戶;通過租賃物業改造共享公寓約6.6萬m2,可容納2200人;打造便捷的社區服務中心,改造社區公共服務空間約3000m2。通過對低效空間的梳理與功能調整,以民生功能完善為切口,補齊社區養老、文化服務設施,長租公寓等社區生活服務功能短板,為社區文化延續提供傳播與沉淀空間。
2.2.2 活化文化傳承,激活文化功能
保護活化歷史場所,對巴蔓子墓舊址等文物遺存進行文物保護性修繕,保護文物本體;展示多元文化符號,挖掘魯祖廟、存心堂、行幫會館、世界書局等歷史發生空間,提煉文化符號,復原場所集體記憶;傳承技藝與文化精神,挖掘曾活躍于魯祖廟片區的木作手藝、印刷技藝、花藝、傳統食物烹飪技藝等與匠人文化結合進行活態呈現。通過文物遺址保護、文化符號復興、場所精神復興3個文化更新層次進行片區的文化功能激活。
2.2.3 營造人文氛圍,提升街巷品質
連通步道慢行系統,打通現狀街巷空間斷點、堵點,串聯各市井生活場所,完善標識系統,提升步行系統整體人文品質;提升人文節點空間,清除街坊公共空間雜物,美化景觀環境,拓展街角空間,增加人文景觀要素,完善相關設備設施;主題化街巷空間,一體化打造街巷兩側界面、業態、景觀要素,通過植入多元公共文化,賦予街巷主題特色。
結合魯祖廟片區更新策劃的研究與實踐,通過對城市文化的系統化思考與挖掘,積極探索城市文化在城市更新片區策劃中的應用指引。
1)保護優先,協同建設 以保護修復歷史文化場地為基礎,協同整體城市更新建設,避免大拆大建,鼓勵結合場地文化內涵進行精致修復。
2)完善功能,提升品質 以服務于民為核心,優化城市功能形態,激發城市文化活力,推動城市更新片區發展,滿足高品質生活需求。
3)突出特色,時代彰顯 彰顯地域特色和城市個性,結合時代特征和城市發展需要,突出城市更新片區特色風貌,提升城市更新片區知名度。
4)多方參與,綜合效益 引導資源要素集聚,鼓勵市民和社會各界多方參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鼓勵支持社會資本參與。
3.2.1 尊重更新片區發展特色,展現文化品質
對更新片區內的空間形態、業態布局、承載功能及地理區位等要素進行綜合評估,結合內部及周邊城市功能的缺失情況,對文化活動中心、歷史文物遺址、商業設施、公共交通站場等空間進行城市文化要素的集中植入。對更新片區內的人群特征、客群結構、消費偏好、核心訴求、家庭結構、總體數量等要素進行綜合評估,結合人群對不同位置空間的使用頻率與需求方向,對街巷空間、道路肌理、小型廣場與公園、開放公共空間等不同載體進行城市文化要素的集中植入。
3.2.2 加強傳統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的傳承,延續城市記憶
對更新片區內的文化氛圍、社交關系、傳統民俗等要素進行綜合評估,結合現有人群對場景的歸屬感,對街區風貌、社區活動、文化宣傳、轉角空間等不同載體進行傳統文化要素的集中植入。
提取城市文化要素是城市文化應用的重要手段。針對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城市更新策劃要求,需分析城市文化內涵要素,通過綜合認知、特征分析、基礎評價等工作程序,以讓城市文化在城市更新中發揮作用為原則,結合不同地域、空間尺度及片區功能的城市更新項目,落實城市文化在城市更新空間載體中的應用,為城市品質提升與文化傳承提供方向性指引,利用城市文化要素配置,在城市更新片區策劃中實現對城市文化應用的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