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婕 WANG Jie
同心村美麗鄉村規劃梳理特色文化資源,緊扣“同心、同德、同夢”的文化核心,在吸收外來文化養分的基礎上,弘揚地域特色文化,做到從“文化下鄉”到“文化在鄉”新發展,通過規劃將“文化在鄉”理念真正落實到空間,打造村莊特色文化宣傳空間以及鄉村休閑活動空間,為鄉村文化的發展提供空間載體,豐富美麗鄉村的文化內涵。
美麗鄉村;鄉村振興;文化下鄉;鄉村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進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成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內容,鄉村文化建設發展更是重中之重。隨著當前農村經濟文化水平快速提高,人們對美好生活有了更多需求,“文化下鄉”被賦予更高要求。從外來式“文化下鄉”到內生式“文化在鄉”,要求鄉村文化建設在汲取現代文明養分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保護鄉村特色風貌,保留一方鄉土以慰鄉愁,實現真正有內涵、有效果的鄉村振興。
作為“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的重要內容,“文化下鄉”以戲劇、電影、報刊、圖書家電下鄉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優秀文化輸入鄉村,建立深厚的群眾基礎,產生深遠的社會影響,逐漸成為助力鄉村文化建設的有效手段。筆者在鄉村規劃實踐中,選取典型的同心村案例以描述“文化下鄉”實踐現狀。
同心村位于安徽省廣德市南部,柏墊鎮東南部,丘陵地貌,是以毛竹、板栗為主導產業的山區村,202省道穿境而過,交通便利,具有一定的區位優勢。全村共830戶,總人口3210,其中以46~55歲年齡段的中年人居多,學歷大多為初中,從事務工務農工作。
在同心村,“文化下鄉”活動開展至今已有好幾年,每年年底均會舉行三下鄉集中示范活動及鄉村春晚活動,通過民俗文化展演、鄉村春晚、好人好事巡講、傳統手工藝體驗、傳統小吃制作品嘗等活動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除每年年底的春節集中活動外,還不定期地在村內開展巡回式戲劇文藝演出、電影播放活動。家電下鄉、手機下鄉為村民帶來更加先進的文化傳播工具。此外,在同心村還設置圖書室、文化活動中心、村民大舞臺等文化設施。
通過問卷調查以及村民走訪調研發現同心村“文化下鄉”活動的形式主要局限于戲劇表演和電影播放。同時,對于“文化下鄉”活動,村支書反映:“本村的‘文化下鄉’活動主要通過外來的戲劇團、播映團隊來滿足村民的文化需要,內容一般是傳統劇目及紅色電影等,選擇權比較少,是否符合村民的喜好也無從得知。由于村莊目前還處于經濟產業的發展投入之中,對文化建設方面的投資較少,故后期希望通過規劃來對現狀作出一定改變。”由于同心村村民的性別、年齡、學歷不同,每個人對同心村“文化下鄉”的看法也不盡相同。
我國是農耕文明國家,民歌、戲曲、對聯、年畫等藝術形式均反映了我國的文化精神。鄉村作為中華文明發源地,傳統文化項目扎根于其中,成為千百年來村民的精神食糧。隨著現代科技發展,書籍為鄉村帶來專業的農作生產知識;電影、電視作為重要的大眾媒介,為鄉村輸送源源不斷的文化和藝術。“文化下鄉”選取戲曲、電影、書籍等作為下鄉工具。然而,隨著鄉村社會經濟發展,村民對美好生活有了更多的向往和追求,“文化下鄉”也需要更多形式上的創新。
“文化下鄉”作為政府組織、政府策劃、政府買單的惠民工程,超越了簡單的文化傳播功能,包含了政府向鄉村進行價值觀輸出的作用。不可否認的是,由于鄉村經濟較為落后、思想較為保守,此種價值觀輸出也確有必要的。落實到“文化下鄉”內容上,宣傳內容局限于經典曲目、抗戰片等“老式”節目。下鄉書籍也往往拘泥于農業生產、水產養殖等專業生產類書目。下鄉內容比較單調,通常村村皆可套用,脫離鄉村本身的地域文化特色,與村民的日常生活脫節。
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來看,“文化下鄉”均是外來式文化輸入,強調“送下鄉”。一方面,政府作為主導方將文化藝術送下鄉,若僅當作任務來完成,不考慮鄉村作為接收方能否吸收、消化的問題,鄉村實際上也難以受益;另一方面,村民以觀眾身份對待“文化下鄉”,未親身參與文化藝術表達,缺少傳播鄉村文化的主人翁意識,喪失了發掘自身特色文化及與外來文化互動的機會。
當前,我國城鄉發展邁進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必將為鄉村文化發展帶來新機遇與新動力。各級政府不斷完善鄉村公共文化設施,深入開展文化惠民工程,積極輸送文化人才,廣泛開拓文化市場,取得一定的建設成果。但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在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前,鄉村文化發展同樣面臨挑戰,表現在資金投入、管理體制、思想認識等方面,具體如下。
鄉村文化發展的主要目的是堅持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建設文明鄉風,激發鄉村活力。許多美麗鄉村建設都是將文化產業化,將文化發展與產業發展進行捆綁銷售,然而鄉村文化發展不僅有產業化一條路,文化并非產業發展的工具,而是促進產業高端發展的基礎。除為村民創收外,鄉村文化發展更重要的是滿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應包括更多的人文關懷要素。
通過前期調研發現很多村民對當前鄉村文化的評價均為“過時了/跟不上潮流/沒有用”,即便部分村民尚對既有文化保留一定程度的情感,但并未真正認識到文化價值。村民自身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思想較為落后保守,從工具理性層次來思考鄉村文化發展,在市場經濟大背景下,更習慣于從收益角度看待文化價值,而并非從社會學、生態學等角度長遠考慮文化價值。
同心村文化資源主要可分為3類:①紅色文化資源,同心村作為紅色之鄉,被評選為“廣德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②特色產業資源,同心村的老造紙廠早年間生產祭祀所用的表紙,雖然現在不再生產,但是作為當地的特色產業遺存,見證了村莊產業的發展;③名人資源,同心村作為崇尚學問之鄉,是姜洪、濮陽樓等進士的故鄉。
規劃選取同心村姜洪沖中心村作為設計重點,在前期調研與資料收集基礎上,將“文化下鄉”外來式的鄉村文化建設方式轉變為“文化在鄉”內生式的鄉村文化建設方式,通過規劃將文化建設落實到空間,具體體現在村莊公共活動空間打造方面,只有為村民提供合適的舞臺,村民才得以演員和觀眾的雙重身份來做好文化工作。
“尋跡樟下”節點位于村莊主要道路的交叉口,現為閑置地,雜草叢生。另北側還有1間老宅,因無人居住現已荒廢,但老宅建筑結構基本完整,老宅西側有1棵老樟樹,另有南側和西側2塊開敞空間。規劃將路口處空間打造為同心文化宣傳角,設置一定數量的宣傳欄、休閑座椅,為村民提供既能了解宣傳動態,又能喝茶談心的休閑空間,景觀設計采用當地盛產的毛竹資源,體現同心村特色產業文化(見圖1)。

1 “尋跡樟下”節點規劃
規劃將老宅改造為同心村史館,北側結合老宅設計一“動”一“靜”兩個主題的文化空間。南側文化空間以“動”為主題,設置紅色文化宣傳欄和健身器材,為村民的文體生活提供空間。西側文化空間以“靜”為主題,結合同心村史館擺放不同時期的農具,宣傳農耕文化,為生活在現代農業科技中的新農村帶來傳統農耕文化氣息。此外,結合老樟樹設置廊架,為村民提供安靜的休憩場所,作為村民茶余飯后清凈之處,遠期規劃3A級旅游公廁1處,完善村莊的公共服務設施。
同心苑節點位于現狀球場,是村內面積較大的公共活動空間之一,現狀場地條件較差,零星擺放乒乓球桌、石桌凳,基本處于閑置狀態。規劃應先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在路北側設置停車位,方便村民來往停車。同時規劃“一大兩小”3處文化空間,北側命名為姜洪大舞臺,為村民自發性的文化活動(如廣場舞、戲劇表演)提供場地。此外,在乒乓球運動場地中間設置休憩廊架,為村民提供觀賽場地,同時還可作為村民日常讀書交流的場所。
全國鄉村地區大力提倡“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鄉村”,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大環境下,同心村創新思路,將同心同德同夢文化建設融入“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紅色文化+傳統文化”鄉村旅游路線,使姜洪沖及其沿線成為同心村美麗鄉村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按照“兩環十三景”發展布局,提出2條精品旅游線。
1)半日游精品路線 “同心泉—盧家嶺—烈士墓—筆桿沖文化園—烈士墓—廖家大院(王大丫紀念館)”游線依托柏墊鎮經典紅色文化、歷史文人輩出的特色優勢文化資源,打造以“紅色柏墊、仁和同心”為主題的半日精品游路線。
2)一日游精品線路 “天橋堡—姜洪沖民宿—竹制品示范廠—板栗采摘園—老虎洞水庫—勝佛庵—造紙技藝博物館”游線依托同心村現有的自然資源,如毛竹、板栗、水庫等,結合天橋堡遺址、特色民宿、勝佛庵及老造紙博物館等優勢文化資源,打造以農業觀光與體驗、文化感受與品味為主題,農旅文旅相結合的一日精品游路線。
鄉村振興戰略描繪鄉村發展新藍圖,為鄉村文化建設發展帶來新機遇與新挑戰。從外來式“文化下鄉”到內生式“文化在鄉”的新發展,是當前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環節。從同心村美麗鄉村規劃出發,在規劃和具體空間建設方面分析同心村的鄉村文化建設發展,從資金投入、人才保障、體制機制等方面考慮,最終實現包括經濟振興、社會振興、文化振興、教育振興及生態振興在內的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