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秀 宋立新 LIU Yanxiu SONG Lixin
以人民公園、黃花崗公園、越秀公園為例,利用空間句法理論與百度熱力圖,選取連接值、深度值、集成度為量化指標,對廣州近代公園的空間結構進行量化分析,探究西方造園手法和我國傳統造園手法影響下的公園空間結構與人們游賞行為的關系。
近代公園;空間句法;空間結構;公園設計
隨著城市的發展,公園理念的傳入及其他城市影響的深入,近代廣州公園的建設逐漸興起。近代的廣州處于中西方文化融合發展的特殊時期,受西方文化、城市管理、城市規劃理念的影響,加之人們對公眾健康、公共空間、公共衛生的關注,在民國時期開創性地建設了許多公園。
人民公園可追溯至1918年,孫中山先生決定將位于廣州中軸線上的巡撫衙署舊址與周邊部分民房基地建設為“市立第一公園”,公園布局整體上參照法國、意大利的園林布局形式,以中軸對稱、圖案裝飾為顯著特點,以雕塑、噴泉等小品作為景觀節點,人民公園具有紀念、休閑、集散等功能,是多功能復合型公園;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是為紀念孫中山領導的黃花崗起義而建設的,1986年被評為“羊城新八景”之一,園林空間布局采用對稱式軸線與自然式構圖相結合的形式,是中西造園要素的結合,其中以“正門—浩氣長存牌坊—林森手植—七十二烈士墓”為主軸線,其他區域依山就勢,營造自然的山水環境,整個公園環境安靜祥和,在不同高度布置墨池、龍柱、碑記亭、七十二烈士墓等;1925年,廣州市政府令工商局將越秀山籌建為孫中山紀念園,越秀公園是山地公園,園林布局依山就勢,公園內植被茂密,地形高差大,盤山道路錯綜復雜,主要景點有五羊石像、鎮海樓,古城墻等。
空間句法由倫敦大學巴特萊特建筑學院Bill Hillier教授及其團隊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1],是一種以空間拓撲關系形態為基礎的空間分析方法,也是一種站在空間形態的角度解釋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人類行為特征及城市建筑布局等的理念。空間句法理論以定量分析為手段,以幾何拓撲學為基礎,針對空間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分析,為理解園林空間結構奠定了基礎,涵蓋許多量化指標,本文利用軸線圖對人民公園、黃花崗公園、越秀公園的連接值、深度值、集成度進行量化分析[2]。
軸線是將空間關系簡化為線,表示線性空間,對應于人的線性移動。所有軸線需盡量長且不重復,同時所用軸線須最少。在處理時經過以下步驟:在AutoCAD中分別構建人民公園、黃花崗公園、越秀公園空間軸線模型,用最長且最少的軸線模擬人直線看到的最遠距離,并假設人會沿此軸線進行活動,將其保存為空間句法軟件Depthmap可識別的“.dxf”格式文件;將文件導入Depthmap軟件中進行模擬運算,通過所得連接值、深度值、集成度等相關量化圖示、數據分析各公園空間布局;通過比較分析,得出3個公園空間特征異同。
1)連接值表示系統中與某一節點直接相連的節點個數,連接值越低說明空間的滲透性越差,反之則越好。
2)深度值表示某一空間到達另一空間的難易程度,通常用于衡量交通吸引力,深度值越高表示空間越易被看到。
3)集成度是度量某地區內部空間結構與其所嵌入的更大空間系統的關聯程度。
人民公園的連接值分析結果顯示,紅色和橙色的道路是連接公園的主要道路,更易到達公園的任何場地(見圖1)。人民公園整體空間格局參照法國與意大利的造園形式,采用規整式布局,使整個園林的空間滲透性更強,將人流分散到各處。作為具有形象展示作用及承載較大人流的市民公園,幾何對稱的布局、四面通達的道路,滿足了附近市民休閑和集散的功能需求。

1 人民公園連接值
黃花崗公園的連接值分析結果顯示,連接值最高的是“七十二烈士墓—正門”和“七十二烈士墓—辛亥革命烈士墓區”的軸線(見圖2)。黃花崗公園作為烈士陵園,其布局與人民公園完全不同,以清晰的主軸將烈士碑與烈士墓串聯。主軸陣列種植喬木形成夾景,將視線集中于七十二烈士墓,且通過景觀序列的排布,將歷史事件逐一傳播給游客。
越秀公園的連接值分析結果顯示,正門的連接值最高,次之為連接五羊仙庭、游泳館、成語寓言園的道路,再次為東門所在道路(見圖3)。可見靠近入口及一些著名景點的道路連接值更高。

3 越秀公園連接值
深度值分析結果顯示,人民公園的可達性表現較平均(見圖4);黃花崗公園中連接烈士碑的幾條較長的道路深度值最高(見圖5);越秀公園靠近正門處深度值最高,交通最便捷,為越秀游泳館、游艇部、五羊仙庭、成語寓言園等熱門節點所在之處,東南部通往中山紀念堂的道路深度值最低,交通可達性差,人流相對稀少(見圖6)。

4 人民公園深度值

5 黃花岡公園深度值

6 越秀公園深度值
人民公園的平均深度值為1.717,黃花崗公園的平均深度值為0.715,越秀公園的平均深度值為0.397。可見人民公園的法式布局是3個公園中交通最便捷的。越秀公園雖然深度值不高,但是由于其節點及植被的豐富程度,使逗留的游客有景可賞,停留時間更長。由此可見,公園設計中觀賞性、娛樂性與可達性同樣重要。空間的可達性若能與節點布局良好結合,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使游客便捷到達,又可使游客獲得沉浸式體驗。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人民公園的集成度最高,局部和整體的空間結構關聯性相對最強;黃花崗公園集成度較低,人們較難從局部空間結構認識整體空間;越秀公園集成度最低,公園局部與整體結構協同性差。
在百度熱力圖中截取周日上午11:00的熱力圖,其中人民公園的人流特征是周邊人多,中心人少,由南向北人流變少,公園南部、西部、東部的外圍界面是人們最易到達且愿意停留之處,與空間句法分析結果相符;黃花崗公園西部紅鐵門和東南門周圍人流量最大,其次是西部園區,原因是西部園區有羽毛球場、文化館、網球場等活動場館,而七十二烈士墓及“東南門—七十二烈士墓”軸線的人流量少,這與空間句法分析結果產生較大分歧,原因是城市居民在日常使用功能上更傾向于休閑娛樂功能,黃花崗公園西部園區環境更適合休閑娛樂,而東部墓碑密集,只有在特殊紀念節日才會集中舉辦活動,可見節點功能也是影響人們行為的重要因素;越秀公園金印游樂場人流量最大,其次是成語寓言園、游泳館、室內乒乓球館,可見城市公園中人們除爬山、快走等休閑活動,更想通過參與項目進行身心放松,故設計在保證道路可達性的前提下,可合理布置參與性強的功能。
1)根據空間句法與百度熱力圖分析結果對比發現,公園可達性和人流量存在相關性,但也存在可達性一般但人流量多的情況,如越秀公園的金印游樂場,這類節點的吸引力強,除了觀賞功能還有很強的參與性。
2)人民公園這類從布局到要素均借鑒國外造園手法的公園為游客提供較為均等的可達性,在充分利用空間的同時也能為游客提供良好的娛樂體驗;而黃花崗公園等陵園,在打造莊嚴肅穆空間氛圍的同時,可適當增加一些休閑娛樂場所,在不同時期對其充分利用;越秀公園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良好的景觀視野,但歷史文化類景點如五羊仙庭、鎮海樓、明代長城的人流量較金印游樂場、游泳館、成語寓言園、乒乓球場的人流量少,原因在于周邊居民一般以休閑健身為主,僅外來游客傾向于景點打卡,故公園空間布局時要對周邊居民和外來游客的需求進行綜合考量。
3)人民公園空間布局無明顯節奏變化,垂直交叉的道路系統使每個節點可達性差別不大,整個公園高差不明顯,在游覽體驗上與廣場相似。作為廣州鬧市中富有歷史底蘊的公園,空間結構延續舊的空間布局,同時將公園四周徹底打開方便人們進入,對周邊居民來說是優質的休閑場所(見圖7)。

7 人民公園實景(圖片來源:網絡)
4)越秀公園從入口起經過數個景觀節點層層遞進至公園中心部位形成高潮,由空間的開合與層次的遞進引導游人進行游賞是我國傳統私家園林造園手法的體現,這樣富有韻律的空間序列與游客的游賞行為具有強關聯性。越秀公園空間布局依山就勢,與我國傳統山地園林類似,高處筑亭,低處理水,雖然有加入西方元素,但整個空間結構講究起承轉合,幾乎每個節點都是獨立存在的,身處植物茂密的山林中可不受外界干擾(見圖8)。

8 越秀公園實景(圖片來源:網絡)
5)黃花崗公園作為烈士陵園,空間主要強調紀念碑。直通紀念碑的軸線加上兩旁高聳的松柏,氛圍莊嚴、肅穆,凸顯了紀念的主題,而西部園區又布置相關活動場所,利用剩余空間為周邊居民創造娛樂休閑場所(見圖9)。

9 黃花崗公園實景(圖片來源:網絡)
西方造園手法和我國傳統造園手法影響下的公園空間結構與人們游賞行為具有明顯差異。法式規整模式下的公園空間滲透強度差異性不明顯,在引導游人行為時沒有特定的目的地,使整個公園使用頻率均等化;中式造園手法影響下的公園空間滲透性差異大,在入口處以開敞的空間及簡潔的路線力求實現游覽效率最大化,通過主要線路將游客引導至中心節點,并設法吸引其駐留。在當代公共游憩空間的塑造上,如何將我國傳統造園手法融于其中,更符合本土特色,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是園林設計中應著重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