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響 董鐵鑫 張敏 魏巍 ZHANG Lixiang DONG Tiexin ZHANG Min WEI Wei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延長了人們的壽命,老年人群數量不斷增加,老齡化日益加劇,如何有效解決養老問題已成社會關注的重點。“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將養老機構與醫療資源相結合,使養老建筑更完善,且滿足老年群體需求。以包頭龍人·伍心家園養老院為例,提出養老建筑空間設計改進措施,為老年人提供宜居的環境,進而推動養老產業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醫養結合;養老建筑;空間設計
目前,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不可逆轉,預計至2050年,60歲以上老年人將占全球總人口的12%。我國作為人口大國,養老剛需與供給之間存在矛盾,養老機構尚未完善[1]。醫養結合是我國應對老齡化的積極反應,其實現了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的有效整合,屬于新型養老模式[2]。為滿足醫養結合養老要求,空間設計需從整體出發,為老年人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
包頭市人口老齡化程度居于內蒙古第四位,且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2015年,包頭市推行醫養結合模式,迄今已有58家養老機構,74%可提供不同程度的醫療服務,但部分養老機構整體空間環境較差,缺乏統一標準。以包頭市龍人·伍心家園養老院為例,探究醫養結合養老建筑空間設計要點,進而改善養老機構的居住環境。
包頭龍人·伍心家園養老院位于包頭市石拐區喜桂圖新區包頭民政局福利園區,為公建民營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于2022年正式投入使用(見圖1)。園區配套醫療服務機構——石拐區人民醫院及石拐區福利院。包頭龍人·伍心家園養老院占地面積1.8萬m2,總建筑面積約2.3萬m2,配備176間長者房,64間功能房,計劃招收488名老年人。

1 區位
養老院共3層,由南北2棟主樓及東側副樓構成,呈C字形。南北2棟主樓為老年人生活單元,功能用房主要分布于副樓,具體房間分布如圖2所示。

2 功能布局2a1層2b2層2c3層
1)人員流線清晰,動靜、潔污分區明確。人員由東側副樓進入,向南北兩側進入老年生活區,實現人員分流;餐廚與后勤在北側存在獨立出入口,實現潔污分區;家屬接待區與老年人活動室集中分布于副樓兩側,不與生活區交叉,實現動靜分區。
2)功能服務設施配置齊全。為給老年人營造良好健康的生活與社交環境,共設置64個功能活動用房,包括膳食餐廳、休閑室、活動區、娛樂室及醫療保健室等。功能用房僅限內部老年人使用,不對外開放,以保證空間環境質量。
3)醫療康復功能遍布全層。內部醫療康復功能齊全,每層為1個護理單元且均配備護理站、醫療室、藥品儲物架及理療室。此外,每個老年人房內配有緊急呼救按鈕與各層護士站相連,可有效提升急救效率。
居住空間在養老院建筑空間中占比最重,居住空間包括起居室、臥室及衛生間,根據實際情況可增設廚房等空間。包頭龍人·伍心家園養老院根據老年人類型及身體素質,其居住空間可分為護理型長者房與自理型長者房,每種類型房間又劃分為單人間、雙人間及三人間(見圖3)。

3 居住空間3a 單人間3b 雙人間3c 三人間3d 衛生間3e 適老化家具設施
房間全部配置適老化家具與電視,衛生間地面進行防滑處理,實現自然采光通風,保證居室舒適度。裝飾采用暖色調,為空間增添溫馨氛圍。考慮到老年人實際使用需求,臥室通道寬度均大于1.2m。所有房間均無起居室,衛生間設獨立衛浴,配置無障礙設施。
醫療康復空間是醫養結合型養老建筑的重要空間。項目未單獨設計醫療康復單元,而是將醫療康復空間分散布局于每個生活單元(見圖4),由康復訓練室及24h監測室、藥房、護士臺等組成。因養老院與石拐區人民醫院已建立老年人救治綠色通道,故健康監測僅包括體溫、血壓等基本身體監測。居室內配備緊急呼叫系統,與護士站系統連接,24h關注老年人的身體狀況。

4 醫療康復空間實景4a24h監測室4b緊急呼救4c藥房4d護士臺4e康復訓練室
文體娛樂空間以1層元氣氧吧為中心,均勻分布于東側副樓3層南北兩側。元氣氧吧具有娛樂與修身養性功能,是老年人的休閑活動場所。按老年人需求設置獨立的中小型活動空間,用于老年人娛樂消遣等(見圖5)。

5 文體娛樂空間5a書法室5bKTV5c多功能間5d元氣氧吧
公共活動空間與文體娛樂空間的側重點不同。文體娛樂空間側重于老年人興趣愛好,公共活動空間側重于老年人社交活動。項目在建筑出入口、室內中庭、空間角落、景觀節點、樓宇間空地等位置布置座椅、涼亭,為老年人提供社交空間,豐富老年人的生活情趣,提高其歸屬感(見圖6)。

6 公共活動空間6a休息區6b閱覽室6c會見室6d室外活動廣場
除值班室、接待室、廚房等工作空間外,與老年人聯系最密切的為餐廳、洗衣間、理發室等服務空間(見圖7)。在北側單元樓1層設置規模不同的6個餐廳,分布于南北主樓與東側副樓每層交界處,以實現分區用餐,并減少人員流動動線。

7 管理服務空間7a衛浴室7b淋浴間7c公共衛生間7d餐廳
為方便老年人出入,主出入口設計為平進平出,側邊設置無障礙通道。樓梯間臺階高度符合規范要求,單側布置扶手,休息平臺處設置座椅,臺階進行防滑處理。走廊等交通空間的地面鋪設防滑、防磨損、防反射材料,墻體部位進行半圓角處理。老年人居室出入口采用退后處理,避免出入居室時房門占用交通空間(見圖8)。

8 交通空間8a中庭走廊8b居室入口空間8c無障礙設施8d樓梯間
居住空間是老年人使用頻率較高的空間場所,需注重舒適度,滿足其生理與心理雙重需求。
1)生理需求 老年人身體狀況特殊,對陳設設施規格及擺放均有嚴格要求,如針對不同體質老年人的睡床進行高低可調控、防掉落圍欄等個性化設計,床旁可設置書桌及床頭柜,為老年人提供行動支點,室內還需預留直徑1.5m的輪椅轉彎空間。老年人喜靜,需考慮居室隔聲減噪。此外,應保證空氣流通、日照充足,以增強老年人的歸屬感。還可在居住空間設置簡易供氧裝置及觀察窗,及時關注老年人身體健康變化。衛生間與室內地面不應存在高差,以避免老年人摔倒,衛生間門應向外開啟。
2)心理需求 居住空間設計需簡化流線,將老年人行為的連續性與情感喜好融入其中,進而提升整體空間環境品質。
醫療康復空間分為醫療空間與康復空間2個部分,兩者相互結合,互為補充,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全方位保障。
1)醫療空間 包括基本診療室、治療室、藥房等。根據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增設不同功能診室,設置顯著標識,便于老年人快速就診。候診室前的走廊空間可設計景觀小品,同時播放音樂,可有效緩解就診人員的焦躁心情。治療室可放置圖書、電視機等以活躍空間氣氛,不同治療室應在易見位置介紹相關疾病及注意事項,方便老年人了解治療過程。根據生活單元類別設置藥房,需考慮不同藥品的存儲條件與老年人取藥的便利性。
2)康復空間 形式多種多樣,如護士站、康復理療室、運動康復中心、陽光康復花園等均屬于康復空間。護士站應注意其服務范圍,確保最遠的老年人居住房間至護士站的距離不大于25m,護理人員可第一時間對突發狀況下的老年人進行救治[3]。康復理療室、運動康復中心等在空間設計上需注意康復設施的位置,既要考慮老年人的活動范圍,在康復過程中不受干擾,又需預留直徑1.5m的輪椅轉彎空間。陽光康復花園類空間不可因過度布置花草、桌椅而忽視安全問題,如路面防滑、防護圍欄、安全標識等。
文體娛樂空間是豐富老年人生活的關鍵,可設置圖書室、棋牌室、舞蹈室等,還可設置療養放松空間,如溫泉房、游泳池、工藝室等。
文體娛樂空間需充分考慮老年人興趣范圍,盡可能類型齊全,注意動靜分區,棋牌室等空間遠離居住區,同時注意聲、光、熱等要求。
公共活動空間需合理分級、分區布局。公共活動空間可分為功能活動空間與休閑活動空間。
1)功能活動空間 滿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配套設施需考慮多功能使用需求,構建多層次活動空間。①裝飾多層次,光線及裝飾設計營造溫馨氛圍;②空間多層次,將餐廳、會客廳等公共空間相互融合,以提升老年人的安全感與歸屬感。
2)休閑活動空間 作為老年人日常交流空間,可利用走廊轉角、房間角落等小型半私密空間及中庭構建交流空間[4]。房間裝飾采用暖色調,以消除孤獨感。
管理服務空間包括接待室、辦公室、廚房與餐廳、洗衣間等。注意功能分區,避免人員流線交叉,無需設置無障礙設施,但需注意各區域的衛生條件。管理服務空間在養老機構中不屬于重要空間,可布置于朝向較差的區域或建筑空間邊緣,以避免占用位置優越空間。
交通空間是空間聯系的樞紐,具有明確、簡潔的指向性。老年人普遍存在記憶力混亂甚至下降、視線模糊等問題,因此,在組織交通時需主次明確,通過空間尺度變化突出主要道路,加強引導性,同時還可通過明顯的顏色變化及顯著的標識增強空間的辨識性。樓梯、電梯類垂直交通空間需具有直觀性、便捷性。
在我國醫養結合模式的推動下,養老機構的功能空間設計應更多關注老年人的實際需求。以包頭龍人·伍心家園養老院為例,提出空間優化策略,以期為其他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設計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