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實驗小學 王桂蘭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的深入改革,大單元教學在各個課堂上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應用,更是成為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途徑。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分析了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從多個方面提出了數學大單元教學的重要意義和構建策略,以強化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最終促進學生實現良好的數學發展。
研究和分析數學教材不難發現,很多數學知識之間都存在一定的嚴謹聯系和邏輯關系。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通常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現數學知識,但學生的學習過程并不是碎片積累,而是在順應自己原本知識結構的基礎上不停地同化,因此碎片化的數學教學并不符合學生的心理規律和學習需求。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大單元教學模式應運而生,該模式要求教師從整體角度完成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凸顯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而促進學生形成整體的數學把握,這對學生的數學整體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
就目前的數學大單元教學而言,普遍存在數學知識聯系性不夠的問題。一方面,多數小學數學教師仍以新數學知識為主,通常圍繞新知識講解,忽視了新舊知識之間的緊密聯系,導致數學大單元教學只是流于形式。另一方面,部分教師未能站在大單元的整體角度設計整個數學教學互動,仍舊是逐一講解,導致整個數學課堂始終呈現碎片化。之所以會出現這些情形,是因為教師本身并未針對數學大單元教學進行深入研究,導致該模式的真正價值難以得到充分發揮。
現階段,已經越來越多的小學數學教師意識到數學大單元教學的開展必要性,并積極嘗試。但由于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再加上并未充分掌握該模式的本質,多數教師仍舊習慣采用統一的口頭講解形式,直接向學生傳輸大量的數學知識,導致整個數學課堂氛圍十分枯燥和乏味,學生不僅難以產生較大的數學興致,反而還會對數學課堂產生抵觸情緒。長此以往,學生愈發不愿意參與數學課堂,最終的數學學習效益始終得不到提升。
在整個大單元數學教學體系中,教學評價是十分重要的一個部分,對學生下一步的數學學習具有指導作用,但也是教師最容易忽視的一個環節。在教師看來,自己只需要向學生傳輸數學知識即可。即使開展大單元評價,通常也只是將學生的數學成績當作評價的唯一標準,忽視了學生其他能力的培養,甚至當學生成績出現下滑時,還會選擇懲罰的評價手段,嚴重打擊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自信。這樣的評價過于片面,功利性很強,不利于學生的全面成長。
數學大單元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以整體的形式呈現數學知識,更容易使學生形成整體的把握,這是傳統碎片化數學教學無法實現的。該模式要求教師針對數學知識進行整體分析和梳理,整合成全新的數學大單元,包括數學大單元目標、數學大單元內容等,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將不再是逐一理解,而是以一個數學大單元的形式接受。這不僅可以讓學生把握數學知識之間的緊密聯系,加深學生的數學理解,而且能夠降低數學知識的學習難度,最終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效率明顯提升。
在以往的數學課堂上,學生通常都是跟著教師的思路被動學習,很少主動思考和分析,導致學生養成被動的數學學習方式,他們的數學學習只是停留于表面,并不利于學生的數學發展。與被動學習的方式不同,數學大單元教學以學生作為大單元主體,設定合理的大單元目標、梳理整體性的大單元內容、組織大單元活動,使學生親身感受和學習數學知識,推動學生主動進行數學知識的遷移和內化,不僅可以給學生提供思考和探究數學知識的機會,而且能夠改善學生以往的被動學習方式。
在小學數學課堂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將單元知識進行系統化梳理,帶領學生在完成知識的學習后完成單元系統化的知識整合。經過教師的教學設計和學生的積極參與,整個單元的知識結構將被學生順利掌握,而且學生也能夠在辨析、對比、類比等不同形式的知識探究和整合后完成數學思維的訓練和發展。
大量的實踐結果表明,數學大單元教學之所以始終得不到理想的效果,是因為忽視了明確數學大單元教學目標的重要性。沒有了明確的目標,下一步的教學活動將失去重要依據,變得十分混亂。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及時明確數學大單元教學目標。這里的目標并不是簡單地列舉出教學目標,而是需要以一小節一小節的數學內容作為基礎,分析這些小目標,再結合大綱要求進行梳理和整合,形成數學大單元目標。同時,需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切不可發生脫離情況,否則學生將難以掌握。
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時,教師可以將“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這兩節內容進行梳理與整合,抓住兩節內容之間的聯系,形成新的數學大單元教學內容。那么,教師需要明確大單元目標。第一,分析第一節的目標,要求學生掌握萬以內的口算方法,并正確計算和解決實際問題。第二,分析第二節目標,要求學生學會筆算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并正確計算和解決實際問題。第三,將以上兩個目標進行整合,形成大單元教學目標。與此同時,教師也需要預設學生學習本單元內容的大致情況,隨時調整目標,保證大單元教學順利進行,不僅可以指導下一步大單元教學的開展,而且能夠保障學生形成整體的數學把握。
著名的教育學家曾經說過,學生高效學習通常都是在一個又一個問題的推動下而實現的。那么,數學大單元教學同樣也需要注重問題的設計。通過設計一系列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逐漸深入分析和理解,既能挖掘學生潛能、開發學生智力,又能達到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數學知識的目的。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靈活設計大單元數學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圍繞具體的數學內容,設計從簡單到復雜、從直觀到抽象的數學問題,將原本難以理解的數學內容融入這些問題中,使學生在參與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遷移。
例如,在學習“百分數”這一數學大單元時,為了帶領學生循序漸進地探究,教師可以結合本單元內容進行提問:“同學們,你們平時都是怎么看手機電量的呢?當手機電量不足時,會出現怎樣的提示呢?”由于學生十分了解,紛紛主動回答,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走上講臺在黑板上寫下電量不足的提示內容。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黑板上寫下的內容,繼續提問:“這里的20%是什么意思呢?在這之前,你們有沒有學過這樣的數字呢?”由此引導學生朝著百分數這一方向思考。通過一系列的數學問題,學生自然進入學習百分數內容的良好狀態,并主動完成內化。
以往的數學教學通常采用口頭講解的方式,教學形式過于枯燥和無趣,難以觸及學生的數學興趣點,導致學生的參與度較低。而小組合作這種形式不僅新穎,而且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探究時間,有利于學生把握數學知識。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靈活組織小組合作形式,充分考慮多個層面,包括學生的實際情況、具體的數學知識等,將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并設計任務。而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會自主發現和總結數學知識,最終得到較好的數學發展。
例如,在學習“圓的周長和面積”這一數學大單元時,為了改善學生以往被動的學習方式,教師可以嘗試采用小組合作形式,既能創新數學大單元教學模式,又能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在合作之前,教師需要在充分尊重學生個人意愿的基礎上,將能力和基礎有差異的學生分到一個數學小組中,實現成員互補。教師給出小組任務:共同探究和分析,找出計算圓周長和面積的計算方法,并大概估算一下π的值。然后將數學課堂交給學生,使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展開數學探究。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學生負責計算周長,有的學生負責估算π 的值,合作氛圍良好,全體學生都能從中有所收獲。
實際上,很多教師都存在一種錯誤的理念,即數學大單元教學只需圍繞數學教材上的內容展開,導致數學大單元教學被限制在數學教材中,進而影響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及時引入課外資源,如優質的教學視頻、圖片資源等,以豐富數學大單元教學內容。在引入之前,教師需要考慮課外資源與大單元內容的貼合性,做好篩選。
例如,在學習“圖形的運動”這一數學大單元時,這部分內容包括軸對稱和平移兩個部分,為了幫助學生構建豐富的數學知識網絡,教師可以適當引入課外資源。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軸對稱圖片和平移視頻。這里的軸對稱圖片包括蝴蝶圖片、天安門城樓圖片、飛機圖片等;而平移視頻包括電梯上移視頻、推拉門開關視頻、汽車直線運動視頻等。其次,展示結束之后,分別讓學生探討這些圖片和視頻,找出其中的共同點,為下一步數學學習奠定基礎。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學生就會發現其中的相同點。最后,教師將剛剛圖片和視頻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由此引導學生進入大單元內容的學習。
心理學表明,當學生身處于真實、有趣、具體的情境中時,他們的思維將會進行活動,并燃起較為強烈的探究欲。由此可見,數學大單元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助于推動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形成。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注重情境的創設,如生活情境、游戲情境等。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融入相關的數學內容,使情境成為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重要橋梁。而學生在這些情境的吸引下,將會從原本的興趣不足的狀態轉變為興趣盎然,最終的數學學習效益自然會得到一定提升。
例如,在學習“可能性”這一數學大單元時,若直接讓學生通過文字的表述來感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難度是比較大的。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換一種教學方式,創設數學大單元游戲情境,如“抽牌游戲”,即教師提前準備一副牌,讓學生猜一猜自己會抽到什么牌,并逐一走上講臺進行抽牌游戲,看哪個學生猜得準。當學生一聽到要玩游戲,很快就會產生較大的參與興趣,并迫不及待地想要抽牌。當學生抽完牌之后,教師需要在黑板上記錄好結果。等到游戲結束,再讓學生觀察和分析黑板上的結果,找一找是否有規律可循,由此讓學生親身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上文提到,不完善的大單元評價會對學生的數學全面發展造成阻礙。而有效、完善的評價不僅能夠改善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而且能夠促進學生多方面數學能力的提升,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及時完善數學大單元教學評價。教師的關注點不能只停留于學生的數學成績,而是應打開評價思路,多觀察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設定多樣化的評價指標,包括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式等,給出過程性評價,從而實現全方位的數學評價,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例如,在學習“負數”這一數學大單元時,教師必須重視評價的完善。首先,簡單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如作業完成情況等,為下一步的評價提供依據。其次,針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細致評價,如學生聽課十分認真、仔細,并主動回答問題,那么可以給出正向的積極評價,激勵其后續的數學學習更認真。最后,需要考查學生數學知識的整體掌握情況,看其除了“負數”理論知識以外,能否快速說出含有負數的情境等。教師對學生的數學學習進行全方位考查和評價,有利于學生不斷進步和突破,為學生的全面數學發展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數學大單元教學的開展尤為重要,而且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需要積極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深入分析和梳理數學教材內容,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優化設計數學大單元教學,快速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加深學生的數學理解,從而推動學生實現更理想的數學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