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麗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大單元教學”在小學語文學科中的運用也越來越普遍。大單元教學法是在教育改革大潮中產生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它是以目標和內容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知識為基礎,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的學習方式。大單元由若干個相對獨立、內容相對完整又有內在聯系、彼此聯系的教學單元組成。它是由單一教材內容向語文知識拓展延伸的一種新形式。而大單元教學則是基于對課程標準及教材內容進行重新編排,將其作為語文學習內容中重要組成部分,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大單元結構模式。
通過對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研究,筆者發現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存在目標定位模糊、學習內容缺乏連貫性、單元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從而導致大單元教學難以實現有效實施。因此,為了進一步完善和優化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模式,筆者以“學習任務群”理論為基礎,結合逆向設計理論進行剖析、研究和提出了優化方案。具體內容如下:①研究問題的確立:通過閱讀大量文獻資料發現,我國學者從多個角度對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進行了研究,但由于理論基礎的缺失以及經驗的不足,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因此,文章以逆向設計理論為依據提出以下具體研究問題。②研究目標:基于對學習任務群理論以及傳統教學實踐的分析、反思、總結和提煉發現大單元教學模式在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以“學習任務群”理論和逆向設計理論為基礎分析和提煉后提出優化方案,希望能促進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有效實施。
1. 學習任務群理論
學習任務群是指由一個主題或單元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結構的學習活動。該理論認為:學生進行單元教學,需要從整體上把握單元知識與能力點,并將它們整合成一個單元任務,完成單元任務。例如:《少年閏土》一課是一篇課文,學生在學習時需要從整體上把握這篇課文的知識與能力點(包括詞語、語句、段落、主題等),然后再將這些知識與能力點進行整合并組成一個單元任務。而根據大單元教學設計理念中的學習任務群理論可知:教師在實施過程中不能僅僅從單一角度來看課程目標,還要兼顧課程目標與學習目標。例如:在《少年閏土》一課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課程目標的設計:①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分析梳理學生可以發現哪些是本單元所要掌握學習的重點知識,哪些是可以通過積累形成技能的知識點;②對課文的語言形式以及表達方式與學生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表達方式進行對比;③從課文所描繪的內容、情節、人物形象等方面對課文進行分析和總結,進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2. 逆向設計理論
逆向設計理論是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是指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尋找新的知識、技能和學習方法。它是一種以新的視角來思考問題或解決問題、評價學習結果的思維方式。這個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從有意識到無意識的認知過程。通過學什么與如何學這樣一個螺旋式上升過程可以將不同的教學內容整合成大單元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對知識進行深度加工從而實現教師由知識傳授者向學生組織者、引領者轉變,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從問題出發”是逆向設計理論中較為重要的觀點之一?!皢栴}”是指有一定難度且需要通過解決的問題或情境(即學習者已有知識經驗),而“逆向設計”則是指通過對新知識、新技能和新方法的學習從而形成對已有知識經驗中更深層次內涵關系的理解(即從新舊知識之間關聯、能力培養等方面出發)。從目標(大單元教學中學習者應具備什么能力、技能和態度)分析,再進一步提出大單元教學中學習者應具備哪些學習策略以及要達到什么樣的學習效果。逆向設計理論認為學習者需要以所學為核心展開一系列相關活動(即完成一個任務或項目)來獲得成功體驗。因此,大單元教學設計應以這一系列活動為基礎確定目標,然后再進行具體設計,以實現有效實施,最后進行評價體驗。
3. 優化方案
基于上述研究問題,筆者以學習任務群理論為基礎,并結合逆向設計理論,對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進行了優化方案設計。①單元目標的重新定位:首先,制定相應的目標,并依據目標對大單元的各個課時進行合理安排;其次,根據學生學習狀況合理安排學習內容并設置階段性目標;最后,根據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而將大單元教學內容分為多個課時來完成。②單元內容的調整: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教材中大單元教學部分內容以及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筆者將對教材進行重新劃分、整合和重組。
從研究現狀來看,對大單元教學及其理論的研究較多,但對具體實施大單元教學的實證研究較少,這與課程標準要求及語文教師實踐操作的難度較大有關。在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很多教師對新課標要求下大單元教學如何設計、怎樣實施都不是很清楚,或者是理解不到位,或者是操作不熟練,或因為缺乏這方面的理論知識而難以實施。文章所述的逆向設計理論是一個由目標、問題、行動組成的完整的系統。該理論主張以學生為中心進行課程開發和設計,將教學目標作為主要研究內容,把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目標,以學習情境為主要研究方式。基于以上原因,筆者認為可以將其命名為逆向設計理論或核心素養理論。文獻梳理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①由于在實踐操作中對該理論還很不熟悉且對具體的教學方法、手段了解不足,所以實踐中運用該理論時常常遇到困難;②該理論本身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模糊性;③該理論對不同學科、不同教師來說都有一定的適用性問題。基于以上問題分析得出:在進行大單元教學時,由于教師對核心素養缺乏了解和把握,在實踐操作中容易出現以下問題:
對大單元教學的理解過于片面,只關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中的某一維度。其中,知識與技能是大單元教學中最重要的維度,它以語文課程標準為基礎,過程與方法是以教學目標為出發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落腳點。教師要注意根據不同維度上的側重點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否則會適得其反。
比如《生活萬花筒》的單元教學設計以兒童生活為題材,而《明天要遠足》《大還是小》《項鏈》則從自身、自然、家庭成員等角度來詮釋人生。因此,在教學與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根據逆向設計原理,對生活的概念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生活中有哪些趣事?”“你是否了解自己?”“大海的項鏈是什么?”“你的家里都有哪些成員?”“你是否認識這些字呢?”等簡單問題,包含了生字與寫法,在家庭及自然中體悟人生情趣,為大單元的創作指引了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核心素養目標下三個維度——語言、思維和文化是相互聯系、相互轉化和相互滲透的,它們之間的關系是: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思維是語言的表達方式,文化與語言密不可分。教師在設計大單元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學生和學習情境中三個維度的內在聯系,同時要對這三個維度進行動態調整、動態轉化,實現“用語文學知識,用語文學做人”的教學目標。
本研究的理論依據是逆向設計理論,其主要是從學生發展角度出發,對大單元教學進行分析。筆者在閱讀文本過程中發現,《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篇課文對學生來說是非常具有畫面感和意境美的寫景類文章。整篇文章以描寫自然環境為主要內容,以小興安嶺的四季變化為線索。作者選擇了按照一年之中四個季節的景色變化和物產特色來對東北的小興安嶺進行細致介紹,運用恰當的語言和修辭描繪了美麗的自然風光,在描寫中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和排比句。為了更加顯著地將小興安嶺的美麗風光展示出來,作者對每個季節里那些富有特色的景致以及動植物都進行了刻畫,春天有小鹿在溪邊散步,夏天有千萬縷耀眼的金光穿過樹梢,秋天有鮮嫩的蘑菇和木耳,冬天有紫貂捕捉野兔當美餐。一個個細節的描繪讓我們仿佛置身在小興安嶺當中,親眼所見它的四季變化和美妙景色。在閱讀和思考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能夠深刻地感受到小興安嶺所具有的魅力,還能夠通過自主閱讀來不斷豐富自己的語文知識積累,這也很好地提升了他們的文學素養。
《美麗的小興安嶺》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單元是圍繞“歌頌祖國大好河山、展現祖國發展成就,培養學生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一主旨而編排的。《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篇課文語言優美、內容豐富,作者選擇了按照季節的更替來逐步向我們展示小興安嶺的不同面貌,具體包括:春天里長出新芽的樹木以及在溪邊玩耍的小鹿,夏天十分繁茂的森林以及草地上盛開的各色小野花,秋天在林間漫舞的落葉和豐收的各類果實,冬天漫山遍野的白雪和動物紛紛躲避開始準備過冬。每個季節都會有不同的代表性特征,而這些特征也十分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小興安嶺蓬勃的生命力和因時而變的獨特風光。這篇課文除了內容豐富以及語言優美之外,還有著清晰易懂的結構層次。從結構來看,這篇課文是按照從總寫到分寫再到總寫的邏輯結構來完成的,先從整體上介紹了小興安嶺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小興安嶺所具有的樹木蔥郁這一特點,然后按照四季交替的順序詳細寫出各個季節不同的風貌,最后再用一段話來總結全文,點出小興安嶺的美麗與寶貴。最后一段不僅緊扣主題彰顯了小興安嶺的特色,同時也蘊含了作者對小興安嶺的一種贊美和熱愛的情感。文章結構明朗、條理清晰、文從字順,通過作者多角度全方位的描寫,我們可以全面地了解小興安嶺所具有的美,同時也能極為真切地體會到作者的熱愛與贊美。
大單元教學理念為語文教師開展大單元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也給廣大教師以啟迪。首先,它為教師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理念,即“以學生發展為本”。其次,它是在原有的教學理念基礎上發展而來,具有一定創新性。最后,它是一種全新的語文教學模式。從逆向設計理論來看,要想達到這一目標就必須要進行大單元的課堂教學設計。所以筆者認為:基于逆向設計理論下的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能夠促進教師、學生和資源之間的有效溝通與交流并有利于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效益。具體而言,它能提升學生素養、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和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實現教師教育目標、促進教師發展。
筆者認為,教師要在大單元教學中積極參與其中,發揮自身作用。首先,教師要在備課環節做好學生學情分析。①教師要了解本單元的學習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目標主要體現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積累運用詞匯與表達方法;有初步閱讀的能力;掌握寫作的基本技巧。②教師要明確大單元教學內容,將其分為多個部分,如本單元是描寫自然環境的篇章,那么可將該篇章劃分為4個部分,每部分各有3篇課文。在此基礎上將每一部分分為4個小節,每個單元1節課。③教師要設計好學習任務單。例如:在本單元教學中需要掌握的內容包括詞語理解能力、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方法、課文中優美生動的語言以及句式結構等。此外,教師還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適時點撥。
通過對《富饒的西沙群島》(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的教學設計分析,發現教師在設計單元教學時存在如下不足:目標定位模糊;學習內容缺乏連貫性;單元結構不合理。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從“單元目標”“整體設計結構和環節”以及“單元教學案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得出如下啟示:①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明確單元教學目標,并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對每一節課中每個學習模塊進行合理設計;②在大單元教學設計時,要結合單元學習目標、學生學情以及教材特點等要素;③重視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語言文字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情趣等方面的內容,對課堂上每個模塊進行合理設計;④通過對課內學習資源與課外資源的整合與運用,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能力;⑤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多種形式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一篇描寫風景的文章。分述部分按照“海水—海底—海灘—海島”的順序,敘述了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
學生情況分析:從三年級開始,學生從單詞、句子到段落的學習,知識梯度帶來了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能力的提高。經過前五個單元的學習,學生能夠默讀課文、思考、交流思想。
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說明:第一,巧讀、體悟特點:使“讀”始終貫穿于課堂,引導朗讀時抓住重點詞語,使學生體會、感受語言的生動;第二,對比、引導、運用:本課文語言生動、富有感染力,運用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段,在教學中通過對比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理解表達方式、內化語言積累。
我把課文學習方法設計為“游西沙群島”的形式,并把小組學習設計成“西沙群島自行游”,這樣既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這個過程中,充分讓學生掌握課堂的主動性。通過分組閱讀,同學們能很好地理解文章中的難點。創建情境“游西沙群島”使同學們能夠積極策劃自己團隊的旅游路線,并根據自己的規劃完成學習內容。在“游西沙群島”后,學生們要和同學分享自己的游覽心情。
學生1:我很喜歡這篇文章的第三段,我認為這本段作者描述的珊瑚具有非常奇特的外觀和造型,這讓我感覺很有趣。
學生2:我也很喜歡這一段,我還喜歡海底所生活的這些動物,有懶懶的海參,還有威武的大龍蝦,同時我還很好奇大龍蝦是怎么走路的。
教師:(演示)讓我們看看,大龍蝦是怎么走路的。
學生3:我愛第五自然段。我非常喜愛那兒的海鳥。我也愛看那些飛過天空的小鳥。我也曾幻想過有一天,我會像一只小鳥那樣在空中翱翔,所以我特別喜歡第五段。
教師:西沙群島是一個鳥類王國。因為島上森林茂盛,它們的排泄物就是森林里最寶貴的養料。兩者相輔相成。
學生4:我喜歡讀第四段。第一,這篇文章中有許多好詩句;第二,我非常喜歡魚,非常想把它們帶到金魚缸里去養,可是我知道它們在海里是多么快樂,因為它們是最好的朋友。老師,我不太明白一個問題:為什么說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
老師:噢,你真會提問題!讓我們看看作者描述的魚。(演示課件)
老師:請大家讀一讀這段話,了解一下你對這段感情的喜愛,以及你內心的疑問。(由3名學生參與,老師評定)
教師:作者仔細觀察,捕捉到魚的外貌特征,使之栩栩如生。讓我們深入海洋,看一看這些小魚。
教師:大家都說海洋里奇奇怪怪的魚很多,我也很喜歡,所以今天大家就把它們的外貌特征寫出來夸獎一番。(學生們將在筆記本中描述,并在舞臺上練習表述自己喜歡的魚類)
教師:讓我們讀一讀這一段的結尾,看看是否有更深層次的體驗。(教師:各種各樣的魚多得數不清。正像人們說的那樣,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
教師:為什么西沙海域又稱半水半魚?(各抒己見)
師總結:因為西沙海域有無數魚,所以有人說,西沙海域有一半的水域是有魚的,不是“水”,也不是“魚肉”。同學們,我們剛剛游覽過西沙,這里的景色很美。請寫一段文字說明你對西沙的感受。(學生分組討論后,各抒己見)
大單元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還要加強知識的連貫性和系統性,使學與用結合。具體而言,語文大單元教學需要以核心素養為引領,通過對學生認知結構進行重構后的單元知識結構的教學實現。首先,在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進行重構后的單元教學要能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能力。其次,大單元教學還要加強各學科之間以及課程與教材之間的聯系。最后,要注重在各科目之間滲透語文核心素養并體現其系統性。最后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和創造精神、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這是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中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