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妍,丁品文,劉歡 (.吉林建筑科技學院,吉林 長春 0000;.長春工程學院,吉林 長春 0000;.長春鼎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吉林 長春 0000)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愈發豐富,建設文明美好的社會使人們對于文化建筑的需求急速增加。文化藝術生活具有多樣性、綜合性的特點,單體文化建筑不能充分滿足人們藝術文化生活的需求,加之人口密度與土地資源緊缺的矛盾激化,文化綜合體建筑在解決文化單體建筑與城市空間環境產生一系列有關集約的矛盾方面有很大的優勢,得到大眾的認可。因此,本文通過對文化綜合體建筑設計、集約化設計相關理論的研究,歸納總結出文化綜合體建筑集約化設計模式,分別從城市空間視角、功能要素視角和低碳綠色設計三方面提出具體的集約化設計策略。
文化類建筑是人們享受文化藝術生活的物質載體,其發展必然會受到城市發展的影響,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以及人們對文化藝術生活的追求,促使文化建筑由單一的功能屬性向多元化、集約化、復合化方向發展,文化綜合體建筑順應時代發展需求而產生。
文化綜合體建筑是綜合體建筑在文化領域的具體表現形式,所謂文化綜合體建筑是指在一座建筑或一組建筑群中,利用共享空間對兩種及兩種以上不同功能屬性的文化建筑,如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藝術館等,通過整體化設計、有機組織,使得多種文化屬性可以實現有機共生、高效運轉,為人們帶來豐富多彩的一站式文化體驗[1]。
土地集約化概念源于農業用地研究,后引申到城市土地集約化設計中,本文探討的集約化設計,不僅指土地的高效利用,更側重建筑功能、建筑空間的集約優化設計。重在探究文化綜合體建筑集約化設計策略。
將相同建筑功能子系統歸納為一種功能單元,文化綜合體建筑包含多種功能單元。根據功能要素組織方式的不同,可將文化綜合體建筑的集約化設計模式歸納為水平并置式、垂直疊加式和綜合式。
水平并置式是指不同的功能單元沿著水平方向布置。各功能單元通過公共空間取得聯系,彼此獨立。為獲得協調整統一的建筑效果,各功能單元在建筑風格、建筑造型等方面的處理上會采用相同元素,彼此呼應。平面并置式易形成群落化建筑空間形態,通常用于建筑用地較為寬松、土地開發強度不高的情況下。比如位于美國洛杉磯的蓋蒂中心,由美術博物館、展覽館、藝術研究中心及辦公等功能組成的建筑群。建筑群充分“順應自然”,結合周圍環境,利用地形特點,弱化了各功能單元獨立性,強調了整體性與關聯性。
垂直疊加式是指將各功能單元沿著豎向方向垂直布置。單層或相鄰多層形成功能單元,通過垂直交通進行聯系,建筑空間整體感強,垂直疊加式集約化程度較水平并置式高,多用于用地緊張。容積率要求高的建設項目中。蓬皮杜藝術中心是垂直疊加式典型案例,建筑中將多種文化設施合并設置,人們可以更直接的參與到多樣性的文化藝術生活中,開創了一種新的社區文化模式[1]。
圖1 蓋蒂中心(圖片來源:百度)
綜合式是指各功能單元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均有布置,通過立體交通系統將各功能單元串聯起來,形成豐富靈活的空間形式,進一步實現資源的集約共享。由于功能多樣、流線復雜,處理不當易造成功能混淆、流線干擾、個別功能單元利用率低等問題。綜合式是三種集約化模式中集約化程度最高的一種,適用于體量龐大、功能復雜、用地緊張的建設項目。
“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從我國早期城市發展形態可以看出,建筑形成了城市的邊界,城市與建筑相生共融、相輔相成。在探討文化綜合體建筑集約化設計策略時,應充分考慮城市發展對文化綜合體建筑提出的新要求。
3.1.1 外部空間的連續性設計
建筑是城市的局部,建筑自身所形成的邊界成為空間延續中的一種間歇,與建筑內部空間相對應的是外部空間,即建筑及其周圍環境[2]。文化綜合體建筑集約化設計需要重視外部空間連續性設計,這也是實現文化綜合體建筑集約化設計的關鍵,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空間環境及親切宜人的尺度。外部空間連續性設計具體措施為建筑形態的連續,具體包括建筑形體輪廓、建筑風格、建筑材料等方面,不僅要滿足城市規劃要求,還需與周圍環境相協調,以便更好地體現城市形象。連續的公共空間設計,不僅可以帶來良好的空間體驗,還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連續貫通的無障礙步行系統,加強建筑、室外場地、公共綠地及城市道路的連續性,有利于實現全齡化設計,更加便利人們的生活;也可通過設置廣場、室外活動場地等公共活動空間來增加空間導向性,實現城市到建筑的銜接過渡。文化綜合體建筑體量偏大,可結合具體設計條件,采用水平并置式、垂直疊加式、綜合式的集約化設計模式,形成親切宜人的空間尺度,延續城市形象。
3.1.2 建筑與城市交通空間的一體化設計
依托城市交通系統,形成便利的交通環境。便利的交通條件,是文化綜合體建筑選址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因素。快節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對建筑可達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文化綜合體建筑集約化設計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城市交通環境,依托城市交通系統,采用一體化設計策略,提高可達性。具體做法如下:建立連續通暢的無障礙步行系統,貫穿建筑、室外場地、公共綠地以及城市道路;場地與公共交通站點聯系便捷,在場地周邊設有公交和軌道交通站點。合理利用地下空間,地下空間與地鐵站廳層、公交首末站無縫接駁,營造特色文化街區,通過人行通道串聯軌道車站、公交場站、出租車場站,烘托商業氛圍,增加商業效益,形成復合高效的公共空間,更好的促進文化綜合體建筑的良性發展[3]。
3.1.3 依托城市公共設施實現資源集約共享
文化綜合體作為服務于城市的基礎性文化設施,在探討文化綜合體建筑集約化設計策略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對城市已有資源的挖掘與利用,以便更好的地現資源集約高效利用。文化綜合體建筑的選址宜靠近城市廣場、公園,需要時可以借用這些開敞空間開展大型的文化活動,或者靠近其他城市文化娛樂或文化管理部門;靠近城市公共停車場,解決場地內停車難等問題。
文化類建筑根據屬性的不同可概括為觀演類建筑、博覽類建筑、文教類建筑及科研類建筑[4]。將同一屬性的文化或泛文化功能概括為一種功能單元,文化綜合體至少包含兩種功能單元,多種功能單元的組合會導致公共空間及交通流線更加復雜,要實現文化綜合體集約化設計,需進行功能空間的層級組織和交通流線的分流并置,實現功能要素集約優化配置。
3.2.1 公共空間多元分級
文化綜合體建筑功能單元具有多樣性特點,各功能單元之間通過公共空間進行聯系,所以公共空間在綜合體中尤為重要,本文對公共空間提出多元分級的集約化設計策略,具體做法如下所示。
外部公共空間:建筑及其周圍環境構成建筑外部空間,外部空間起到從城市到建筑的銜接和引導作用,連續貫通的外部公共空間可以為人們提供舒適便捷的空間體驗,通常設置入口廣場、專用場地(如室外展廳、庭院綠地)等。
內部公共空間:各功能單元通過內部公共空間形成有序聯系,在水平方向可采用出入口平臺、門廳、走廊、共享大廳、空間連廊等空間處理方式,垂直方向可設置中庭,形成貫層交往空間,突出空間導向性,塑造空間秩序感。
3.2.2 提升建筑適變性
建筑適變性是指使用功能和空間的變化潛力,可變性是指結構和空間上的形態變化。挖掘建筑空間和結構潛力,提高建筑適變形,使建筑空間和功能不斷適應使用者需求變化,延長建筑壽命。具體措施如下:采用大開間和進深結構方案、靈活布置內隔墻等措施提升建筑適變形,減少室內空間重新布置時對建筑構件的破壞,延長建筑使用壽命;建筑結構體中不埋設設備及管線,采用設備及管線與建筑體分離的方式,滿足不同分隔空間的使用要求;采用智能控制手段,實現設備設施的升降、移動、隱藏等功能,滿足功能空間的多樣化使用需求等[5]。
提升建筑適變性,一館多用、高效利用空間、激發空間潛力能更好地體現集約化設計優勢,對實現文化綜合體建筑集約化設計有著重要意義。
3.2.3 輔助功能集約并置
輔助功能集約并置是指將不同功能單元輔助用房進行集中設置,對重復功能進行精簡優化,梳理后勤、行政辦公等流線,實現輔助區功能集約配置,促進文化綜合體資源高效利用。輔助功能可與其他文化功能單元在水平方向上分別建立直接聯系,通常在水平并置式設計模式中采用。輔助功能也可在豎向方向上通過垂直交通與功能單元建立聯系,通常在垂直式和綜合式中應用。
集約化設計與低碳綠色設計在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營造健康舒適空間環境及促進城市良性發展等方面有著相同的價值追求。文化綜合體建筑全生命周期內都應落實綠色低碳的設計理念,符合“安全耐久、健康舒適、生活便利、資源節約、環境宜居”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5]。尊重地域環境特點,因地制宜地進行建筑形態塑造,遵循“被動優先,主動優化”的設計原則,運用BIM 技術對建筑聲、光、熱、室內熱舒適度和碳排放等進行模擬分析,打造資源節約、安全舒適、特色分明的文化綜合體建筑。
文化綜合體建筑作為城市文化藝術生活的載體,除了為人們提供豐富的文化藝術生活之外,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內均應體現高效集約低碳綠色的特點。本文從建筑設計的角度對文化綜合體建筑集約化設計策略展開論述,歸納總結了文化綜合體建筑集約化設計模式,從城市空間、功能要素及低碳綠色角度探討了文化綜合體建筑集約化設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