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如意 (安徽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霍山縣位于大別山腹地,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境內紅色文化底蘊濃厚,是一個革命老區縣。2016 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安徽大別山革命老區視察時指出,“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這里是紅四方面軍的圣地,是除了中央蘇區之外最大的一塊革命根據地[1]。”
“兩山理論”的核心思想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霍山縣在“兩山理論”指導下,經濟建設取得騰飛,生態環境得到保護。霍山成為全國生態保護的樣板縣,兩山實踐理論的創新基地。
為充分體現霍山當地紅色資源,展現大別山優秀的綠色自然環境;為繼承和發揚大別山精神,加強和鞏固“兩山理論”做出實踐借鑒,需建設大別山兩山學院項目。
圖1 規劃方案總平面圖
項目占地約8hm2,選址位于霍山縣經濟開發區內,基地坐北朝南,背靠大別山余脈,面向東淠河江水。現狀地勢起伏較大,有山體、沖溝、水塘、植被等。場地內的自然要素是項目方案創作的重要元素,“兩山理論”是項目方案創作的指導思想。結合兩山學院的功能要求和使用特點,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山水、空間、環境等特點,爭取做到“以山賦形、以景取意”,實現方案創作意圖的關鍵所在。
特定的場所環境是方案創作的約束條件,同時也是方案創作的激發源泉,一個好的建筑方案必須是環境中生長出來的,脫離了場地環境就是無本之木,無水之源。正如麥克哈格所說的,“常常是由于對場地的自然特征采取保護、開發和提高,而不是對場地的天賦特點加以抹煞和消除,才形成杰出的設計”[2]。基地生態本底資源豐富,可以概括為:“兩山、三沖、一水塘”的特點。設計布局尊重場地原有生態本底,利用場地原有自然要素,通過設計手法與設計語言轉化為“一心、兩軸、三廣場、五組團”的格局。與場地內原有的“兩山、三沖、一水塘”相呼應與對話。建筑隱退在山水和院落環境中,與自然融為一體,返璞歸真,和諧共生。
圖2 整體鳥瞰圖一
兩山:項目用地位于山區,地勢起伏較大。基地內部存在山體三個,山頂距基地內平地相對高度均為20m 左右。在設計中對于基地東南角山體進行削減、弱化,以求在基地南側讓出較大平地空間,布置建筑與廣場,同時也作為兩山學院的最佳形象展示面。
環繞北側保留兩個山體,布置建筑位置與構思布局,因地制宜,以山賦形。建筑與山體互為存托、相互因借,設計成伴山而居、依水建房的格局,建筑呼應了山體,山體烘托了建筑。場地內的保留的兩座山體也與“大別山兩山學院”中的“兩山”相呼應。“山勢”決定了總體布局,也影響著單體建筑的平面形式和形體[3]。
三沖:基地內山體相互交錯,山腳區域地勢平坦,自然形成了“一橫兩豎”三處地勢較為平坦規整的沖地。三沖之間相互關聯,且融為一體。項目主要建筑布局均依托這三處平地展開,單體依山就勢布置,總體自由靈活布局。避免在設計中對環境的破壞,也減少山體開挖,降低建設成本。
高低錯落的建筑組合,靈活自由的空間布局,使得建筑與環境緊密銜接、不可分割。處處體現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理念。校園空間結構也呈現了自然清晰的多種層次。結合南側主出入口,以教學行政綜合樓為中心,提煉出東西向的主軸線和南北向的次軸線。通過兩條虛擬的空間軸線來組織各個功能區,營造滿足校園使用的空間場所環境。
圖3 整體鳥瞰圖二
在設計中,我們希望能模糊自然和建筑之間的邊界。空間是建筑設計的本質,場所是建筑設計的精髓[4]。自然是永恒的主題,建筑是空間的組織者。在交織的空間序列中,隨著連廊、矮墻、臺地、植物的出現與消失,人們會發現自己處于外部空間與內部空間之間,邊界消解了,空間模糊了。已經沒有明確的室內與室外、建筑與環境的清晰劃分,此時建筑變成環境的一部分,環境變成建筑的延伸。建筑、山體與景觀融為一體。
基于對場地環境的分析,將學院主要出入口置于用地南側,正對城市道路高橋灣路,于主入口兩側分設社會停車場,并設12 個大巴車停車位,解決地面停車問題,舒緩院內交通壓力。次要出入口及后勤出入口置于基地西側東坡路上。
兩山學院核心是對學員進行思想教育的場所,其建筑、空間和環境在滿足基本功能要求之外,應具有獨特的場所意義。場所,一種人化的空間,其精神所在在于主客觀體相互影響形成的一種獨特的空間[5]。空間是校園學習的載體,學習是校園建筑的目的,通過空間布局的營造,力求把建筑、環境和人打造成一個精神場所。
教學行政綜合樓為基地核心建筑,主要功能為圖書館、教室、研討以及行政辦公等,正對主出入口,氣勢磅礴。教學行政綜合樓與展廳報告廳、體育館形成“品”字形布局,共同圍合成對外展示的禮儀廣場。廣場靠近南側主要出入口,方便對外接待與使用,同時也是本項目對外的一個很好展示面。
專家樓位于基地西面,次出入口北側。環境幽靜,位置相對獨立。與其他功能區之間均有山體及綠化隔離。
學員宿舍位于基地東北側。結合場地的地形、地貌、高差及場地大小等特點,運用開敞連廊,分散布置3 棟相互聯系的宿舍院落。宿舍與學員餐廳、后勤樓共同圍合成生活廣場。院外與院內、封閉與開放的對比,隔絕了城鎮的喧囂,強化了書院的樂土氛圍[6]。不同的院落,組合方式不同,建筑圍合不同,空間感受也不同,通過院落來組織學員的學習與生活,可以體驗到豐富多樣的空間感受。
生活、后勤服務區位于兩山之間,教學樓之后,環境相對獨立靜謐,便于學員的生活與學習。同時區域位于基地核心區,既相對獨立又方便與其他建筑聯系。
各單體建筑通過廣場、連廊、步道等相互聯系,自由組合。建筑布局依據山勢,順應地形,嚴謹中有靈動,自由中有秩序。秩序是事物有條理、不紊亂的存在狀態,美在于秩序,同時秩序本身是人們最易理解的形式美感[7]。在本項目于中的具體運用就是,通過“兩軸、三廣場、五組團”的空間規劃布局,形成校園的空間秩序,營造空間場所精神,以達到美化心靈、凈化思想、陶冶情操的作用。
運動場地:總體規劃了多處運動場地,分別于學員宿舍與展廳間設1 處集中室外活動場地,滿足學員早操活動的場地要求。于基地東側,遠離宿舍區設2 個籃球場,減少運動噪音對學員休息的干擾。于基地東北角山體設健身步道,滿足學員多種運動健身需求。
露天劇場:于教學行政綜合樓北側,設露天劇場,供學員宣講、表演、集會、交流等活動。依據學員餐廳東側臺階設觀演臺階,正對舞臺,打造濃郁的學術氛圍。觀演臺階東側,利用原有水塘設計為一個景觀水面。水池滿載蓮花,通過植物景觀賦予象征清正廉潔的品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意義表達。
優越的自然資源是本項目最大的優勢,設計希望項目建設對基地原生態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尤其在校園景觀系統的設計中,以生態化、以人為本的發展觀為原則[8]。突出以景取意的設計理念,將紅色革命文化和綠色生態發展融入到景觀設計中。
圖4 規劃結構布局圖
圖5 規劃布局方案圖
充分考慮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和行為規律,將場地布景和生態景觀設計有效地結合起來。利用保留山體環境,設置環山步道、休閑跑道以及景觀步行道,解決學員活動的需求。利用地形高差設計成臺地花園和疊水景觀,營造學員的日常交流場所。通過輕介入,微提升的設計策略達到綠色生態的設計理念。
針對校園內不同的場所空間特點,在禮儀廣場周邊廣泛種植象征黨性的蕙蘭,點綴種植代表黨的紅棉。利用保留山體空間環境大量種植象征革命精神的映山紅。通過植物的象征意義和色彩搭配,使得校園在開花的季節里,仿佛沉浸在一片“紅色的海洋”之中,凸顯兩山學院獨特的紅色革命文化,實現本案“以景取意”的理念。
在校園內結合場地特點,合理布置景觀設計,形成錯落有致、空間豐富、形態各異的山地、臺地、平底景觀效果,利用不同花卉和植物色彩、形態的差異性,精心規劃,合理搭配,賦予場地特有的景觀意義。
注重建筑與基地環境的聯系:建筑背山臨水,與環境緊密融合,隨著場地高低起伏,自由布局。營造出環境怡人、景色優美的學習場景。并在滿足功能需要的前提下還原基地原有生態環境,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圖6 專家樓方案圖
建筑屋頂在形式上借鑒當地傳統建筑坡屋頂的特點,利用現代建筑材料和技術,使得屋面的坡度與當地典型建筑的坡度一致,另外檐口出挑深遠,形成豐富的眼下空間。形式上是古樸的,材料是現代的,空間是靈活的。坡屋頂的利用,讓建筑在視覺上更容易融入周邊的環境。墻體與門窗嚴格控制尺度和比例,通過材質的組合,虛實的對比和光影的變化,實現家長南湖立面的精細化、地域化和人性化設計。建筑構件,解構傳統建筑,從當地傳統建筑中提取典型元素與符號,通過現代的轉譯與再利用,形成有著很強的識別性、地域特色性的建筑裝飾符號。
建筑造型中坡屋頂、白色墻面、玻璃、與木質百葉等鄉土材料與色彩的搭配使用,形成獨特的立面肌理,溫暖、精致、富有地域文化內涵。表現出對本土文化的傳承,體現了高雅的建筑特點與文化內涵,大氣婉約,經久耐用。建筑形式在沿襲傳統建筑精髓的同時,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將現代元素和傳統元素結合在一起,讓傳統藝術在現代建筑中得到合適的體現。
各棟建筑高低錯落,布局自由,空間豐富,形象靈動。處處體現古樸的質感與神韻,又不失現代的典雅與精致。
建筑絕不只是單一存在的個體,應是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設計歸根就是設計環境。項目特定的山地環境特點對建筑設計是一個約束。沒有環境限制的建筑設計,其創作便缺乏環境的依托,作品缺乏生命力。在設計中通過運用消減空間體量,減小建筑占地,結合場地高差,合理布局建筑位置等手法,避免在建設過程中對山體環境的破壞,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有山色美景,實現建筑與環境的有機融合。同時在“兩山理論”的指導下,注重建筑與地域文化的融合,強調軸線對場所精神的控制,挖掘景觀對庭院空間的組織,注重兩山學院的紅色精神特質,為師生打造一個融合地域特色、紅色革命文化、現代生態景觀和傳統建筑風貌于一身的多功能綜合性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