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攀,方正東 (1.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88;2.交通節能環保技術交通運輸行業研發中心,安徽 合肥 230088)
橋梁平面位于圓曲線(起始樁號為K30+253,終止樁號為K31+569,半徑6000 m,右偏),橋梁縱斷面設計主要考慮的因素有航道的通航凈空尺度要求、大堤凈空要求、最高通航水位、路線縱坡、臺后填土高度等。
擬建橋梁航道高程控制。航道等級為天然和渠化河流Ⅵ級航道,設計最高通航水位28.68 m,按照通航凈空高度控制在設計最高通航水位以上不小于8.00 m 的要求,因此通航孔范圍內梁底高程在運營情況下不得低于36.68 m。
主橋為獨塔不對稱斜拉橋,跨徑布置為130 m+95 m。橋梁橫斷面布置為1.25 m(錨索區)+0.50 m(護欄)+11.75 m(行車道)+0.50 m(護欄)+1.00 m(中分帶)+0.50 m(護欄)+11.75 m(行車道)+0.50 m(護欄)+1.25 m(錨索區),因此全寬為29.00 m。
主梁為組合梁,鋼主梁采用“工”字型,橋面板預制,通過濕接縫現澆形成整體;塔柱采用矩形塔,高97.4 m,主跨及邊跨側均設置12 對斜拉索。過渡墩采用柱式墩接蓋梁,塔柱及橋墩采用承臺接群樁基礎,樁基采用鉆孔灌注樁,按摩擦樁設計。
主梁是由“工”字型縱、橫梁及小縱梁通過各種形式連接而組成的鋼結構框架。橋面系采用預制混凝土橋面板,濕接縫采用現澆收縮補償混凝土,架設于鋼梁之上,通過與鋼梁的剪力釘連接,形成組合梁結構,主梁全斷面寬度為29.0 m,工字梁高度為3.0 m,兩鋼縱梁梁肋間距為28.1 m。
全橋斷面上共設置兩片鋼縱梁,根據結構受力分布、運輸安裝設備及方案、現場實際條件及架梁工藝與計劃安排等因素,全橋縱梁共劃分為7 類(編號為A~F),標準梁段長9.6 m。鋼縱梁腹板外側均設置有縱向加勁肋,斷面全高3.0 m,塔梁結合段增加至4.0 m。
橫梁兩端支承在兩片鋼縱梁上,計算跨度為27.2 m,橫梁均采用“工”字型斷面,標準段橫梁上翼緣板寬度600 mm、厚度30 mm,下翼緣板寬度600 mm、厚度50 mm,腹板厚度16 mm,標準間距3.2 m。
橫梁和橋面板在安裝過程中由于跨度較大,為保證其上部受壓區的穩定和方便橋面板的施工,在兩主縱梁間設置了三道全橋通長的小縱梁。小縱梁上翼緣鋼板寬度600 mm、厚度16 mm,下翼緣板寬度400 mm、厚度12 mm,腹板高度300 mm、厚度10 mm。
拉索系統在主梁上的錨固形式采用錨拉板結構,錨拉板位于鋼梁頂板處,通過焊接與鋼梁頂板形成整體。

圖1 谷河特大橋主橋橋型布置圖(單位:cm)

圖2 谷河特大橋主橋效果圖
橋面板通過主梁頂部的剪力釘與鋼梁結合成整體,剪力釘在橫梁上的排列考慮到橋面縱向預應力筋布置的不同,分別排列。剪力釘設置在普通鋼筋間距中間并避開預應力筋管道。全橋剪力釘均為工廠焊接,部分橋面板鋼筋所在區域的剪力釘需工地焊接,如剪力釘位置與鋼筋位置沖突,可適當移動剪力釘位置。剪力釘的檢驗、焊接工藝、焊接質量檢驗及生產焊接控制均應滿足有關規范要求。
鋼梁上混凝土橋面板全寬29.0 m,支承在鋼主梁的邊主梁、小縱梁及橫梁組成的梁格體系上,橫梁每隔3.2 m 設置1 道,2 道主縱梁間設置3 道小縱梁,橋面板橫向按4 塊預制。橋面板設計為與上述梁格體系相結合的預制混凝土構件,現澆濕接縫形成整體,混凝土橋面板與鋼主梁通過布置于鋼梁邊主梁、小縱梁及橫梁頂面的圓柱頭焊釘結合后共同受力。混凝土橋面板分為預制和現澆兩部分,現澆部分為預制板間現澆縫,鋼梁、小縱梁頂現澆帶。為減少混凝土收縮徐變對結構產生的不利影響,要求預制板存放時間不少于6 個月,現澆接縫及現澆混凝土橋面板采用C55 補償收縮混凝土,預制板與鋼梁接觸部分在鋼梁邊緣粘貼寬6.5 cm、厚1 cm 的橡膠條。預制混凝土面板沿橋中心線對稱布置,板厚26cm,橋面橫坡由支承預制橋面板的鋼梁邊主梁與小縱梁間高差形成。為提高鋼梁上現澆新舊混凝土之間的縱向抗剪能力,預制板邊緣開有鋸齒狀剪力槽,并要求作鑿毛處理。預制板間橫向現澆接縫寬度0.47 m、邊主梁現澆帶寬0.77 m、小縱梁頂現澆帶寬0.47 m,橋面板現澆部分應注意養護,連續養護時間不少于14 天,防止出現干縮裂紋。過渡墩附近,混凝土橋面板縱向布置有預應力筋,預應力采用φs15.2-7mm 預應力鋼束,預應力束在橋面板濕接縫混凝土強度及彈模均達到90%且養護不少于7 天后方可張拉。預制橋面板采用支架安裝,在拼裝完成后的鋼梁上架設預制橋面板,現澆接縫連成整體與鋼梁結合,共同受力。
主塔全高(承臺頂面算起)97.4 m,包括上、下塔柱及上、下橫梁。主塔肢按普通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上、下橫梁按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設計。
塔柱順橋向凈寬6.0 m,上塔柱塔肢橫向凈寬3.5 m,下塔柱橫向凈寬由3.5 m 漸變為5.0 m。塔柱為矩形斷面,塔柱中心為空,角點處均設有倒角,拉索錨固系統設置于上塔柱,上塔柱縱向塔壁厚度為1.2 m,橫向塔壁厚度為1.0 m,下塔柱為實心矩形截面。主塔與主梁固結,下橫梁為箱型斷面,按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設計。上、下橫梁預應力筋均錨固于塔柱外側,采用深埋錨工藝。主塔設置人孔,塔內設置人行爬梯供養護期間檢修用。塔內斜拉索錨固采用鋼錨箱錨固形式,斜拉索于塔內張拉。
主、邊跨各設置12 對斜拉索,主跨斜拉索梁上標準索距9.6 m,邊跨錨索間距6.4 m,斜拉索采用標準強度1860 MPa 鋼絞線體系,根據索力不同分別采用AM250-55、61、73 束鋼絞線。拉索主梁錨固形式采用錨拉板,拉索主塔錨固形式采用鋼錨箱,同時設置環向預應力,張拉端設置于塔端,斜拉索安全系數不小于2.5。斜拉索應具有索力測知設備,以便在施工過程及成橋運營過程中測知索力變化情況,且索力測知設備應具有可靠穩定性,具有在斜拉索的壽命期內可調整和可更換性;斜拉索需由制造廠家成套供貨,成套產品包括斜拉索、錨具、減震器、防雨罩、防護罩等,所有構件必須經嚴格的質量檢驗;斜拉索生產廠家應提供拉索靜載試驗報告、動載試驗報告、疲勞試驗報告。
斜拉索塔端錨固形式為鋼錨箱,鋼錨箱作為受力結構主要承受作用于其上的一組斜拉索的水平分力,鋼錨箱錨固于塔柱內壁上,單個塔肢設置12 套鋼錨箱。拉索的平衡水平分力直接作用于鋼錨箱,不平衡水平分力則作用于預埋鋼板及剪力釘傳至塔柱內壁,由塔柱承受;豎向分力由剪力釘傳到塔身,全部由塔柱承受。上下鋼錨箱之間及塔壁預埋鋼板上下之間采用螺栓連接的方式。
主塔采用塔接群樁基礎,承臺方形,長16.7 m,寬16.7 m,其下布置9 根直徑2.5 m 的根式鉆孔灌注樁基礎,按摩擦樁設計。
過渡墩采用雙柱式矩形墩,橫向寬3.0 m,順向尺寸2.2 m,墩頂設置L型蓋梁,墩下為啞鈴型承臺接群樁基礎,承臺長7.4 m、寬7.4 m、厚3 m,承臺下為4根直徑1.8 m 的鉆孔灌注樁基礎,樁基按摩擦樁設計。
3.1.1 主要材料參數
①橋面鋪裝:瀝青混凝土,容重
25kN/m3。
②鋼材:Es=2.1×105MPa。
③鋼絞線:fpk=1860MPa、Ep=1.95×105MPa。
3.1.2 計算荷載
①恒載:一期恒載包括主梁、橋面板自重,二期恒載包括鋪裝、護欄等。
②活載:公路-Ⅰ級,考慮車道偏載作用。
③溫度荷載:整體升溫32.0℃,整體降溫33.7 ℃。
④風荷載:2.67 kN/m。
⑤支座沉降:取0.01 m,各種沉降的組合取最不利效應。
3.2.1 計算模型
采用MIDAS CIVIL 建立空間有限元模型,全橋共1382 個節點、1564 個單元,吊桿及系梁鋼束采用桁架單元模擬。計算模型如圖3所示。

圖3 全橋計算模型

圖4 縱梁豎向撓度(單位:mm)
3.2.2 計算結果
①結構剛度
根據計算結果,在活載作用下,主梁最大下撓度值為-83 mm,最大上拱值為24 mm,主梁最大撓度值為107 mm,小于L/600=217 mm,滿足規范要求。
②主梁應力
基本組合作用下,鋼縱梁應力如圖5、圖6 所示。縱梁上緣最大壓應力為202 MPa、下緣最大壓應力為224 MPa,均小于鋼箱梁容許應力設計值。

圖5 縱梁上緣應力(單位:MPa)

圖6 縱梁下緣應力(單位:MPa)
③吊桿承載力
承載能力極限狀態下吊桿的最大拉力接近于5446 kN,具體吊桿內力分布如圖7所示。最大拉力吊桿設計值為61根15.2 mm直徑的1860鋼絞線,1000×5446/(140×61)≈638 MPa<1005 MPa(設計值),滿足規范要求。

圖7 承載能力極限狀態吊桿內力(單位:kN)
本文主要對130 m+95 m 的獨塔不對稱斜拉橋——谷河特大橋的結構設計進行介紹。在設計階段結合斜拉橋總體設計和結構構造設計要求,選擇的合理的受力體系,使結構受力簡明合理。并對橋梁進行有限元計算分析,確保結構的強度剛度穩定性符合受力需要,滿足規范要求,為同類型的橋梁結構設計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