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蔥,易淑明,李鵬,鄭曉妮,劉麗波(益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湖南 益陽 413002)
隨著國家對醫學教育的高度重視,越來越多的政策向醫療教育體系傾斜,不斷將醫學教育向高端化、精英化引導[1]。護理學作為護理專業實踐教學中最為重要的學科之一,在臨床教育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傳統護理教學模式主要采取授課老師與學生面對面進行授課內容講解的方式,由授課老師主動發起教學內容的學習,而學生則是被動地進行知識吸收[2],此種方法下學生只能被動了解授課內容,不能將理論知識與實際臨床病情相結合,使得學生對學習的知識不能更好的轉化,無法有效樹立正確臨床思維[3-4]。隨著國家教育部為整體推進護理專業職業教育增值賦能,響應國家職業教育改革攻堅行動、順應職業教育、踐行不斷提高護理專業人才的培優行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次研究通過對目前護理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各類問題進行分析,結合當前發展形勢探討護理實踐相關教學課程的方法與理論,旨在探索提高護理實踐教學質量的有效路徑,詳細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1年6月-2021年8月參與高職護理專業實踐教學的100名學生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學生55名,女性學生45名,學生的年齡范圍為20-25歲,平均年齡為(22.14±1.71)歲;選取2021年9月-2021年12月參與高職護理專業實踐教學的100名學生作為觀察組,其中男性學生53名,女性學生47名,學生的年齡范圍為20-25歲,平均年齡為(21.14±1.66)歲。比較兩組學生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 教學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學生采用傳統教學。以授課老師作為學習發起者,授課內容主要包括護理學中相關理論與臨床實踐技能。根據教學大綱中規定的教學任務,將每次的授課內容對學生進行講解,教學模式采用單一面對面授課方式,并播放關于本次授課內容的教學視頻。臨床操作技能授課老師采用文字講解結合教學視頻播放的授課方式向學生進行講解,其中操作技能教學主要包括無菌操作、鼻飼、穿無菌手術衣、外科縫合技術、胸腔閉式引流瓶更換等大綱要求的護理操作技能,并采用教學模擬假人讓學生在授課內容講解完畢后進行模擬演練。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學生采用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以改進的實踐教學體系教學模式進行護理實踐教學。
1.2.2.1 授課前準備工作 授課老師根據本次課程授課內容需要,設置貼合臨床的仿真場景,并在授課內容講解前讓學生提前熟悉授課場景,成立學生學習小組,對授課小組成員進行授課教學角色分配,同時授課教師對學生進行課前問題布置,讓學生提前了解本次授課所需要學習的內容。授課老師在授課前準備本次授課內容所需要的器械道具與教學材料,并在教學前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身邊學習資源與想象力,訓練學生團隊協作能力與信息搜集能力[5]。
1.2.2.2 授課內容計劃 授課老師在明確本次授課仿真場景后,設計本次授課內容的教學方案,并在設計過程中了解可能存在的授課問題與突發狀況,并針對此類現象及時調整教學方案。此外,由于是仿真場景,需要授課老師與學生進行相互配合、相互聯系,因此授課老師需要將學生引入到授課內容中,讓學生充分身臨其境[6]。授課內容目標:根據本次授課的外科相關疾病,首先讓學生充分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因素以及采取護理措施的目的與效果,熟悉外科疾病的護理診斷內容,并讓學生掌握關于外科護理疾病的評定與相應處理對策。教學能力目標:讓學生可以面向家庭、社會開展關于外科疾病的診斷、護理以及健康宣教的能力,具備授課內容需要掌握的外科相關護理操作技能,具備對患者所患外科疾病的準確觀察與判斷能力,具備護理人員與病患及其家屬應有的正確溝通能力,具備突發狀況應對能力。教學情感目標:使學生培養成以患者為重心的人性化護理服務,保持護理人員應有的職業操守與職業道德[7]。
1.2.2.3 授課內容實施 授課老師首先將本次授課內容進行詳細講解,并播放教學視頻,完成基礎教學后帶學生進行仿真場景的應用,授課老師根據學生自身特點進行教學角色的分配,讓學生身臨其境,充分了解模擬患者所患有的疾病并學習開展相關輔助檢查與護理操作等技能,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授課老師及時對學生的操作流程進行點評,授課老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需要適當客串教學角色,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臨床護理技能。在授課過程中,授課老師要始終保持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授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承擔輔助作用。待所有學生完成本次授課內容的操作與學習后,授課老師對本次授課內容的疑點和難點進行系統性總結與討論,并對實際臨床上可能存在的各類問題對學生進行提問,作為課后作業讓學生小組獨立完成,鼓勵學生積極搜尋臨床資料與小組內成員協作討論。此外,學校在周六日按時開放實訓基地,為護理專業學生提供全天自由練習機會,周一至周五下午與晚上定時開放實訓室,方便學生課后進行專業訓練。在實踐技能完成后在校內舉辦國家護理技能競賽培訓,并挑選競賽培訓中專業技能突出的護理學生參加國家級護理技能競賽,在競賽結束后展開經驗研討會,促進學校護理專業競賽氛圍[8]。
1.2.2.4 課后評定 授課老師在授課前、中、后階段對學生的授課內容掌握情況及時做好評估與評價,提出學生在基礎知識與護理技能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各類問題與不足,并采用評分制度對學生所學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進行評比。
1.2.2.5 課后問題反饋 在課后采用不記名問卷調查形式對授課老師以及授課方式進行點評,及時根據學生反饋的授課過程中存在的各類情況做出針對性調整,以此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存在的誤區與疑問,授課老師可開通微信賬號方便課后與學生就授課內容中的問題及時進行溝通與探討[9]。
1.3 觀察指標
1.3.1 學生學習成績評比 學生對于授課內容的掌握程度采用結課后考試的方式進行評定,評定內容包括臨床溝通能力、臨床操作技能熟練度、理論知識掌握情況等,考核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代表學生授課內容掌握情況越好。
1.3.2 學生學習興趣評價 學生對授課形式與授課內容感興趣程度進行評價,采用自制的調查問卷表,調查問卷內容根據學生對授課后的主觀感受進行評分,共分為興趣高、興趣一般、無興趣3項,每項滿分為10分,分數與結果成正比。
1.3.3 教學質量評價 在授課結束后,讓學生采用自制的調查問卷形式對授課質量進行系統性評價,其中自制的調查問卷內容由學校專家組審閱并結合院內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問卷調查方向主要包括護患溝通能力、突發狀況的應對能力、臨床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職業素養、知識掌握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等,每個評價方向滿分為5分,分數越高代表學生對教學質量評價越高。
1.4 研究方法 數據用SPSS20.0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計數資料以[n(%)]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學生考核成績對比 觀察組學生臨床溝通能力、臨床操作技能熟練度、理論知識掌握情況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考核成績對比()
表1 兩組學生考核成績對比()
2.2 兩組學生學習興趣評價 觀察組學生興趣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學生,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學生興趣一般、無興趣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學生學習興趣評價()
表2 兩組學生學習興趣評價()
2.3 采用不同教學模式教學質量評價 觀察組學生護患溝通能力、突發狀況應對能力、臨床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職業素養、知識掌握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采用不同教學模式教學質量評價()
表3 采用不同教學模式教學質量評價()
護理專業是我國臨床上最不可或缺的專業,是我國醫療事業緊缺的主要專業[8],目前大量的護理專業學生均通過高等職業護理教育為我國醫療事業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近年來,隨著健康戰略中國任務的廣泛開展,人們在衛生健康事業的廣泛推進中對護理服務質量要求更高[9]。護理專業技能是一門具有龐大知識體系與較為復雜的學科,需要學生熟練掌握大量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還需要熟練掌握各種操作技能,因此學生采取哪種授課模式能更好地掌握基礎理論知識與熟練的護理操作顯得至關重要[10]。在正常臨床護理教學過程中,通常采用傳統面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授課,但此種授課模式使學生學習興趣不高,且授課形式單一,不能充分模擬真實的臨床環境與患者的突發狀況,使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無法得到鍛煉,教學質量大打折扣[1,11]。而本次實驗采取的改革護理實踐教學模式通過授課內容改革、目標確立、授課形式新穎化等多個維度對臨床護理實踐技能進行改革,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護理專業實踐技能[12]。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學生臨床溝通能力、臨床操作技能熟練度、理論知識掌握情況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學生興趣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學生興趣一般、無興趣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學生護患溝通能力、突發狀況應對能力、臨床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職業素養、知識掌握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對于護理專業技能的培訓采用新形勢下高效的高職護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不斷深化改革護理專業技能培訓內容與授課形式,能顯著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有效促進學生多學科、多技能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