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雪平,譚艷桃,林永波,陳宇鋒,蕭飛,黎璐茜,柯霞(廣東省茂名市人民醫院,廣東 茂名 525000)
膿毒癥指機體遭受感染、創傷等造成的免疫應答失衡性病變,病情具有危重性,特別是細菌性膿毒癥還具有較強致死性及較高發病率的特征[1]。機體免疫功能受損、免疫應答機制紊亂則主要體現在T淋巴細胞和脾臟細胞凋亡功能顯著降低,包含輔助性T淋巴細胞和相應免疫應答、T淋巴細胞和相應免疫應答。其中T淋巴細胞的主要亞群為輔助性T淋巴細胞,此在細菌性膿毒癥患者中抑制病情發展具備關鍵性功效[2]。同時,輔助性T淋巴細胞也可按照其功能分為兩個細胞亞群,即Th2、Th1,可通過Th1/Th2比值改變評估機體抗炎性反應和炎性反應等免疫應答是否紊亂[3],此為輔助性T淋巴細胞在疾病變化中的基礎。本研究通過分析細菌性膿毒癥患者,測得其外周血Th1、Th2細胞和相應免疫應答產物,并分析與病情之間的關系,以為臨床評估病情提供一定支持。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6月-2022年9月ICU收治的50例細菌性膿毒癥患者作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時期到院的50例ICU非膿毒癥患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女性22例、男性28例;年齡41-68歲,平均(52.35±1.02)歲;體質量指數(BMI)為21.32-27.54kg/m2,平均(24.35±1.02)kg/m2。對照組:女性24例、男性26例;年齡42-69歲,平均(52.65±1.05)歲;BMI指數為21.65-27.65kg/m2,平均(24.65±1.05)kg/m2。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本研究方案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
1.2 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①觀察組患者滿足《中國嚴重膿毒癥/膿毒性休克治療指南》[4]中細菌性膿毒癥判定標準;②家屬和研究對象均知情簽字;③有完整病歷。(2)排除標準:①全身免疫性病變者;②激素用藥者;③慢性病變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④長時間應用糖皮質激素者;⑤中毒性腎功能異常或甲狀旁腺功能異常者;⑥血液凈化或燒傷患者;⑦惡性腫瘤者;⑧血液性疾病者,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1.3 方法 兩組患者入住ICU后及時接受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狀況II評分(APACHE II評分)[5]評估,包含慢性健康評分、年齡評分、急性生理評分三個方面,得分越高則提示病情越重,疾病死亡率越高,預后越差。
同時采集其外周靜脈血液5ml,用Beckman流式細胞分析儀(FCM)測得Th2、Th1指標和相應免疫應答產物,包含IL-4、CD8+、IL-10、IFN-γ、CD3+、CD4+。
1.4 指標判定 此次實驗室檢驗項目由2名專業且工作經驗豐富的醫生負責,若發生分歧則根據判定標準商討確定結果。分析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APACHE II評分,以及Th2、Th1和相應免疫應答產物。
1.5 統計學方法 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版本)分析數據,Th2細胞、Th1細胞、APACHE II評分、免疫應答產物等計量數據以()表示,用t檢驗,用Pearson法分析細菌性膿毒癥患者APACHE II評分與Th1/Th2比值之間的關系,若P<0.05,則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APACHE II評分比較 比較兩組APACHE II評分,組間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APACHE II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APACHE II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IFN-γ、CD3+、CD4+、Th1指標比較 觀察組CD3+高于對照組,CD4+、Th1低于對照組(P<0.05),對比IFN-γ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IFN-γ、CD3+、CD4+、Th1指標比較(,%)

表2 兩組IFN-γ、CD3+、CD4+、Th1指標比較(,%)
2.3 兩組IL-6、CD8+、IL-10、Th2指標比較 觀察組IL-6、CD8+、IL-10、Th2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IL-6、CD8+、IL-10、Th2指標比較(,%)

表3 兩組IL-6、CD8+、IL-10、Th2指標比較(,%)
2.4 APACHE II評分與外周血Th1/Th2比值之間的關系 觀察組患者Th1/Th2比值為(0.54±0.15),低于對照組的(2.65±0.52),分析Pearson相關性后得知,觀察組Th1/Th2比值與APACHE II評分為負性關系,即r=-0.665,P為0.014,對照組患者Th1/Th2比值與APACHE II評分之間無明顯關系,即r=0.516,P=0.125。
細菌性膿毒癥病變與免疫應答反應有密切關聯[6],抗炎和促炎兩者的穩定性對機體細菌性膿毒癥病情轉歸和發展有直接的影響,一旦發生免疫應答紊亂,則會進一步加重病變,甚至導致患者直接因病死亡[7]。細菌性膿毒癥機體中所存在的免疫應答反應,T淋巴細胞亞群有直接性參與作用,如輔助性T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對機體病情的發生和發展有促進作用[8]。此免疫應答反應主要包含CD8+毒性效果和CD4+抗原功能降低,以及Th2增高、Th1降低等,同時Th2和Th1均直接參與多種疾病病變,如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病變、細菌感染等[9]。細菌性膿毒癥屬于臨床非常常見的危重性病變,Th1、Th2亞型也在細菌性膿毒癥病變中有重要參與作用。
機體免疫應答反應中,Th1、Th2兩者具備相反的作用。Th1能產生CD3+、CD4+、IFN-γ等免疫應答產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產物為IFN-γ,其產生的CD3+、CD4+、IFN-γ均能侵入至體內病毒,發揮殺傷和分化病毒、細菌的功效,主要經非溶細胞機制對病毒和細菌產生殺傷效果,進而降低病毒、細菌水平。Th2則主要產生IL-6、CD8+、IL-10,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產物為IL-6細胞因子,IL-6、CD8+、IL-10均對機體炎性因子生成有促進作用,抑制增高機體抗炎因子,進而造成機體T淋巴細胞免疫功能異常。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CD3+高于對照組,CD4+、Th1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IL-6、CD8+、IL-10、Th2高于對照組(P<0.05),此結果與陳新龍[10]等學者的報告結果相符,均表明細菌性膿毒癥患者體內存在Th2介導的IL-6、CD8+、IL-10免疫應答和Th1介導的CD3+、CD4+、IFN-γ免疫應答,其在病變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即Th1指標降低,則能進一步降低細菌殺傷能力,Th2指標增高,則會降低機體免疫功能。經研究結果也可推論出,IL-6、CD8+、IL-10和CD3+、CD4+、IFN-γ可分別評估機體Th1、Th2指標在免疫應答中的狀態和功能,但二者的比值(Th1/Th2)漂移方向才為評估機體炎性反應的關鍵。有報告[11]稱,人體在健康狀況下,Th1/Th2具有動態平衡性,能保持穩定的免疫應答功能。目前已有學者[12]稱,自身免疫性病變往往出現Th1漂移,也就是Th1/Th2比值明顯增高,即Th2指標降低、Th1指標增高,而在支氣管哮喘、腫瘤等病變中則體現為Th2漂移,Th1/Th2比值降低。細菌膿毒癥患者體內發生Th2漂移,可讓機體免疫功能紊亂。此次結果也顯示,觀察組Th1/Th2比值明顯更低(P<0.05),表明其漂移方式為Th2漂移,其原因為細菌性膿毒癥病變的關鍵。此外,經分析相關性,也再次證實了此結果,即Th1/Th2比值明顯降低,提示細菌性膿毒癥者病情更為嚴重。
綜上所述,細菌性膿毒癥患者體內免疫應答和Th1/Th2比值有明顯失衡狀態,且Th1/Th2比值失衡和疾病病情關系密切,通過檢測患者體內外周血Th1/Th2比值、免疫應答產物等,有助于評估疾病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