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慧玲,鄒蓓,馮釗贊(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第六人民醫院,廣東 佛山 528200)
新生兒溶血病為近年臨床兒科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新生兒病變,指母嬰血型不合,母體出現血型抗體經胎盤結合胎兒體中血型抗原,進而出現免疫性溶血[1]。臨床往往將其分為Rh血型系統、ABO血型系統不合[2]。患兒主要表現為黃疸、肝脾腫大,如不及時診治,病變會誘發膽紅素腦病,甚至直接威脅其生命。目前臨床主要采用溶血三項檢查,即直接抗球蛋白試驗、游離抗體試驗、抗體釋放試驗,但溶血三項檢查往往需等待1-2d才能出結果[3],加之檢測結果受存放條件、血液抽取時間等因素干擾,導致此方式仍然有漏診幾率,單一用于早期診斷新生兒溶血病存在局限性[4]。血清總膽紅素水平、網織紅細胞為近年來臨床判定進行性貧血、新生兒黃疸的常用指標。血清總膽紅素為反映人體肝、膽功能的主要指標[5],臨床也將其用于評估黃疸病變狀況,也在診斷隱性黃疸方面有積極意義。通過測得網織紅細胞能知曉人體骨髓紅細胞生成狀況,在診斷貧血和相關性病變中有較大作用。同時也有學者報告稱,血清總膽紅素、網織紅細胞也在診斷新生兒溶血病中有積極意義。現本文共納入2022年3月-2023年2月收治的80例疑似新生兒溶血病患兒,旨在分析溶血三項聯合網織紅細胞、血清總膽紅素檢測的診斷效能。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3月-2023年2月收治的80例疑似新生兒溶血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臨床綜合確診結果將其分為非新生兒溶血組(25例)和新生兒溶血組(55例)。非新生兒溶血組: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齡0-12天,平均為(5.68±0.15)天。新生兒溶血組:男性37例、女性18例;年齡0-12天,平均為(5.61±0.13)天。兩組患兒基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本研究方案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
入選標準:①新生兒溶血組患兒均滿足《新生兒溶血病診斷與治療》[6]中新生兒溶血病判定標準;②足月且體重正常的新生兒;③各研究對象母親血型為O型RhD陽性,和新生兒血型存在不合;④均為單胎妊娠。排除標準:①重要臟器功能不全;②合并感染;③先天性肝/膽系統病變;④有頭顱血腫史或顱內出血史;⑤中途轉院者。
1.2 方法 所有患兒均接受溶血三項、網織紅細胞、血清總膽紅素檢查。
溶血三項:采集各患兒靜脈血3ml,用37℃試劑卡孵育器、專用檢測卡離心機、Rh(D)血型檢測卡、人ABO血清正/反定型、抗人球蛋白檢測卡、熱放散法做左釋放試驗、游離試驗、直抗試驗,由長春博訊生物技術公司提供試劑盒。若釋放試驗、游離試驗、直抗試驗均為(+)則判定新生兒溶血病[7];若游離或直抗試驗單項為陽性,則判定疑似新生兒溶血病;若任意≥2項或釋放試驗為陰性[8],臨床需綜合確診。
總膽紅素和網織紅細胞檢測:用邁瑞CL6000plus檢測網織紅細胞,用西門子流水線(重氮法)檢測總膽紅素指標。總膽紅素標準值[9]:3.4-17.1μmol/L;網織紅細胞標準值:3%-6%。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溶血三項檢測結果 溶血三項檢測診斷新生兒溶血組共47例確診(85.45%),非新生兒溶血組共19例確診(76.00%)。見表1。

表1 溶血三項檢測結果
2.2 兩組患兒血清總膽紅素、網織紅細胞水平比較 新生兒溶血病患兒血清總膽紅素、網織紅細胞高于非新生兒溶血病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血清總膽紅素、網織紅細胞水平比較()
2.3 溶血三項、溶血三項+血清總膽紅素+網織紅細胞檢測結果與臨床確診比較 溶血三項+血清總膽紅素+網織紅細胞檢測靈敏度為98.18%(54/55)、特異度為96.00%(24/25)、陽性預測值為98.18%(54/55)、陰性預測值為96.00%(24/25)高于溶血三項檢測敏感度的85.45%(47/55)、特異度76.00%(19/25)、陽性預測值88.68%(47/53)、陰性預測值70.37%(19/2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近些年,新生兒科中非常常見的一種急癥病變為新生兒溶血病,多因母嬰血型不合,母體血型抗體通過胎盤結合胎兒血型抗原發生免疫性溶血。臨床一般可將其分為ABO血型系統不合、Rh血型系統不合。主要表現為程度不同的肝脾腫大、水腫、貧血、黃疸等,甚至出現有核黃疸、死亡等。大部分新生兒溶血病患兒在出生時無典型癥狀,如貧血、皮膚黏膜黃染等均為輕度或中度,對臨床及時診治有較大干擾性。目前,臨床判定新生兒溶血病主要采用溶血三項檢查,即抗體釋放、游離抗體、直接抗球蛋白試驗,但檢查結果需在1-2d后才可獲得。加之多因素干擾的狀況下,單一使用此方式檢測的敏感度、特異度均不高。本文重點分析了溶血三項聯合血清總膽紅素、網織紅細胞檢測的價值,以提升診斷準確性,為臨床診治疾病奠定基礎。
我國發生ABO血型不合的幾率較高,母親血型為O型,首次分娩則可發病,分娩次數明顯增多的狀況下,也會逐年增高新生兒溶血病,病情日益嚴重。臨床診斷新生兒溶血病時,主要按照產后診斷、產前評估、分娩次數、母親血型等進行判定,而在判定時需滿足以下兩個條件:①新生兒釋放或直抗試驗為陽性;②母嬰血型不合。本研究采用溶血三項聯合網織紅細胞、血清總膽紅素進行檢測,結果發現,溶血三項+血清總膽紅素+網織紅細胞檢測靈敏度(98.18%)、陽性預測值(98.18%)高于溶血三項(85.45%、88.68%),P<0.05,表明溶血三項聯合血清總膽紅素、網織紅細胞進行檢測的效能更理想,此結果與夏幫坤[10]等學者的報告結果相符。也可從中得知,單一用溶血三項進行檢測存在漏診幾率,有假陰性情況。分析原因可能受檢測操作、標本采集后樣本保存時間、采集樣本時間等因素干擾。本研究還顯示,新生兒溶血病患兒的血清總膽紅素、網織紅細胞指標明顯比非新生兒溶血病患兒高(P<0.05),其原因可能為網織紅細胞屬于晚幼紅細胞和成熟紅細胞之間的不成熟細胞,此指標能將人體骨髓紅細胞具備的生成能力直接反映出,并還和新生兒溶血病發病有關聯性。臨床多將其用于檢測貧血疾病,評估骨髓抑制造血狀況和放化療后造血功能。經流式細胞儀檢測網織紅細胞內核酸染色熒光強度,進而得到低、中、高熒光強度指標。有報告[11]稱,溶血性貧血者體內高、中、低熒光強度Ret百分率顯著增高,腎性貧血體內低熒光強度Ret率顯著降低,中強度無典型變化,高強度明顯增高。正常狀況下,未成熟Ret比率值在2.0%-6.0%,胎兒出生1d內含量最高,此后逐步降低。新生兒溶血病初期主要癥狀為黃疸,機體血清膽紅素指標比正常新生兒明顯更高。加之其出生后機體自行清除膽紅素的功能未發育成熟,造成無法及時將聚集的膽紅素清除干凈,明顯增高血清膽紅素指標。同時,溶血三項聯合網織紅細胞、血清總膽紅素檢測在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等方面明顯比單一使用溶血三項更高,可能因溶血三項內采用釋放、游離、直抗試驗,前者非常重要,使用間接方式進行檢測,其準確性、陽性率、敏感性較高,檢測結果顯示為陽性的患兒,其母體IgG抗-A(B)抗體會對患兒體內紅細胞產生致敏效果[12],其中經典方式為熱放散法,臨床多將其用于檢測新生兒溶血病ABO血型的IgM、抗B、IgG抗A血型抗體。人體血液內具有標志性的紅細胞則為網織紅細胞,通過測得此指標能直接反映機體中骨髓紅細胞生成狀況,此也為新生兒紅細胞標志。人體處于新生兒時期,機體中血清總膽紅素指標較高,會造成機體中大量蓄積膽紅素,并穿透血腦屏障在神經系統中沉積,所產生的毒性常常會造成下丘腦神經核、海馬、基底神經節壞死,并損傷中樞神經系統髓鞘,干擾神經元能量代謝。
綜上所述,溶血三項聯合網織紅細胞、血清總膽紅素檢測判定新生兒溶血病的效能較高,可為臨床早期確診新生兒溶血病提供主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