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饒海娟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既是課堂教學目標的重要體現,又是生物學學科具備的思維品質、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關鍵能力等特征的綜合體現。鑒于此,生物學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需立足于章節,整體把握與知識點存在關聯的教學內容,設計章節任務群,從章節整體的角度進行教學與評價。在初中生物學的課堂上開展章節教學,不僅能夠使學生理解科學概念,還能使學生處于新情境中,解決相關生物學問題。
因此,在初中生物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需注重章節教學方法的優化,探究適合的教學模式和實踐方法,在使學生的學科素養得以提高的同時,促進生物學教學目標的達成。
初中生物學的學科特征是有著許多零散的概念,而對學生的知識目標要求并非零散的,注重考查學生對相關概念、原理的理解與運用,要求學生具備對生物學知識歸納與分析的思維[1]。而章節教學能使零散知識點形成有規律性、完善的知識體系,這不僅可以使學生充分掌握相關的生物學概念,還可以使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有效整合,以保證知識的連貫性、系統性,從而使學生構建完善的生物學知識體系。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課堂上組織開展的教學內容需要關注學科邏輯性與學生自身認知邏輯的有效統一。生物學教材中各個章節的安排通常有著一定的邏輯性。因此,開展章節教學通常可以使教師靈活組織以及整體把控教材內容,并依據學生自身的知識基礎、認知規律以及教學內容的關聯性與連續性,進行系統化教學,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2]。
章節教學的開展,既要注重學生對相關生物學概念學習的結果,又要注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發展與變化。章節教學可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也是評價學生課堂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通常能充分反映教師教學的效果。教師應深化對教材內容的解讀,整體把控教學內容,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強化教學效果。
完善的設計通常是章節教學順利開展的重要保證,這就需要對教學內容及規劃進行提前統籌,確定課堂的教學目標,確保教學內容具有針對性與有效性。但是,在應試教育背景下,部分生物學教師忽視了章節教學,仍運用傳統教學法開展教學,既沒有與時俱進,又沒有體現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沒有將核心素養融入生物學課堂教學,這就影響到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并影響到課堂的整體教學效果[3]。同時,在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術和生物學教學的關聯也愈來愈緊密,但大部分教師在進行生物學教學時,卻忽視了信息技術的運用,這就導致學生只能通過靜態的方式進行生物學知識學習,最終影響到整體教學效率。
初中生物學章節教學設計通常要關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學生自身的認知情況等方面。在進行生物學教學時,教師既要考慮到生物學知識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要關注生物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有效融合,強化育人效果。但是,就當前的具體教學狀況來說,許多生物學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過于關注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與掌握,這不僅會影響到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還無法推進教學方式與學生自身學習需求的銜接[4]。
在當前的生物學教學中,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都較為單一,忽略了師生的有效互動,教師無法及時了解學生在章節教學中的具體學習情況,最終影響教學效率。受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欠缺的影響,生物學教師在教學時,無法適應學生自身對教學的要求,從而影響章節教學質量的提高。
本文主要以北師大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動物的運動和行為”章節教學為例,說明章節教學的具體實施方法路徑。
《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課程目標,就是教學后要實現的知識、能力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確定章節教學的目的,不僅需要和學生自身的心理過程、知識儲備、認知規律有效結合,還要與教師在具體教學中探究出的教學經驗相聯系[5]。“動物的運動和行為”的章節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章節內容的學習,理解運動依賴相應的結構,知曉先天性行為與學習行為之間的區別,能夠列舉出相關社會行為等,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的運動方式并加以宣傳。
首先,生物學教師需全面熟悉《課程標準》和教材,注重精讀教學用書、練習資料等相關教學資源,為章節教學中的教材整合提供相應的依據。其次,生物學教師需對重要概念及其關聯進行深入分析,找出知識點存在的關聯,注重教學的有效整合。最后,需要考慮優化整合之后的教材能否滿足學生自身的能力發展,關注教材能否滿足社會的需要。
依據教學目的,教師可將“動物的運動和行為”的章節整合為學生的學習主題。本章節的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動物具備的特征,理解人和生物圈承上啟下的作用。動物的各種行為通常有十分復雜的運動過程,對動物自身的運動及行為進行整合,能夠增強知識點的銜接性以及連續性。鑒于此,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理解動物運動所依靠的結構;其次,對哺乳動物運動系統的構成進行介紹;再次,運用實例對動物的學習行為以及先天性行為進行探究;最后,指導學生了解與掌握社會行為具備的特征,感受人類的社會行為對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本章的教學安排詳見表1。

表1 “動物的運動與行為”章節教學安排
章節教學活動通常包含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章節教學想要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就需要教師高效整合與把握知識點。因此,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首先,教師要積極主動地開發與運用有助于學生有效學習的課程資源,如組織探究實驗,開展圖書館活動,合理利用信息化課程資源,調動學生學習章節內容的積極性。其次,生物學教師需做好相應的教學安排,包括課前預習設計、教具課件、實驗材料等,突出章節教學的優勢。再次,選擇與學生相符的教學活動進行課堂教學,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實現高效學習。最后,生物學教師需注重課堂教學能否達到教學目標,對章節教學進行反思與評價。學生可根據教師對章節任務的指導,進行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
1.創設連貫性的章節教學情境
在章節教學時,教師可將東京奧運會蘇炳添的百米競賽視頻播放給學生,并提出相應的問題:“蘇炳添是依靠哪些結構才有這種出色表現的?”以此引出本章節第一課“動物的運動”相關內容。在對本章第二節課“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進行教學時,教師可接著播放蘇炳添百米跑的視頻,并提出問題:“蘇炳添是怎樣做到爆發式起跑的?”以此讓學生思考行為獲取的方式。在對本章第三節課“社會行為”進行教學時,教師可播放蘇炳添進行團體接力賽的視頻,提出問題:“怎樣才可以更好地完成團體接力賽?”創設連貫性情境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章節內容的興趣,還能使各課時教學實現有效銜接。
2.設計學習任務開展驅動教學
章節教學通常需要學生在相應的問題情境中完成學習任務,這些學習任務可助力章節教學目標的有效銜接。(1)觀察豬的關節、雞翅等相關實物、圖片、運動系統模型等。在課前,教師可分發模擬運動的材料,如一雙筷子、兩根橡皮筋、一小段膠管,讓學生理解與掌握動物運動依靠相應的結構,并依照伸肘、屈肘活動以及運動系統模型完成模擬運動,運動系統模型圖如圖1 所示。(2)指導學生對身邊的動物或行為有關的例子進行分析,結合有關資料,辨別動物的學習行為和先天性行為,并運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對實驗“菜青蟲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葉片”和實驗“小鼠走迷宮取食物”進行探究,引導學生積極表達與交流。(3)組織興趣小組,對“螞蟻的通訊”視頻進行探究,使學生了解社會行為具備的特征,理解動物的聲音、動作以及氣味都能夠傳遞信息。

圖1 運動系統模型圖
教學評價需按照《課程標準》要求與設定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理解、遷移與運用生物學知識,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章節教學的評價主要針對學生對本章相關概念的掌握狀況進行系統評價,促使學生形成整體認識。本章評價表詳見表2。

表2 “動物的運動與行為”章節評價表
綜上所述,在初中生物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需立足于核心素養的具體培養目標設計章節教學方案,對教學目標、內容、模式及評價進行相應的優化。這一教學過程不僅能夠引導學生運用相關知識有效解決實際問題,還能使學生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