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華池幼兒園 曹盛華
學前融合教育是基于“全納教育”的思想,讓特殊需要幼兒進入普通幼兒園與一般的幼兒共同進行游戲活動。它強調為特殊需要幼兒提供“接納包容、平等尊重”的學習環境,并讓特殊需要幼兒順利融入集體生活。
隨著整個社會對特殊需要幼兒個體發展的關注,無論是社會還是教師群體,其教育理念與教育思想都在發生轉變——他們能較以往更多關注到幼兒的特殊需要,其中多動癥幼兒是特殊需要幼兒中較為常見的一類。多種癥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疾病,患病幼兒主要表現為多動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沖動且缺乏控制力等特點。這類幼兒進入幼兒園是否會與其他幼兒發生沖突?是否會影響其他幼兒正常學習?本文對多動癥幼兒在園的表現進行觀察并分析原因,進而采取科學合理的干預措施。
1.注意力不集中、易分散
在開展音樂活動時,幼兒們都跟著教師學唱歌曲,只有鳴鳴始終沒有參與活動。他坐在椅子上扭來扭去,一會兒玩玩身邊同伴的衣服,一會抱抱另一邊的同伴,看旁邊的同伴都不理他,又開始玩起了自己的椅子。玩了一會兒,鳴鳴突然拿起附近的玩具邊玩邊與身邊的同伴交流:“看,這個玩具多好玩,你快看我發現了新玩法呢!”在被教師制止后,鳴鳴坐在座位上若無其事,繼續無所事事地東張西望。
多動癥幼兒難以將注意力長時間集中在同一件事物上,具體表現為集體活動時容易受外界影響游離在外,無法集中注意力完成一件事情;在游戲進行中臨時改變想法,轉而進行其他游戲。而鳴鳴就是經常會出現集體活動時注意力不集中、游離在外、無法認真參與活動的情況。
2.活動量過度,易亢奮
一次午睡時間,老師正在陪同幼兒午睡,可鳴鳴在床上翻來覆去一直不睡,一會兒把被子蒙在頭上,一會兒把整個人蜷縮起來,一會兒玩枕頭,一會兒又拿起鞋子玩起來。這時,另外一名幼兒尋求幫助,老師便離開了鳴鳴床邊,鳴鳴偷偷抬起頭看到老師走后,立刻離開了自己的小床,跑到其他小朋友的床上叫醒了正在睡覺的小朋友,想與他玩游戲。而鳴鳴這樣自娛自樂的情況,基本每天都會在午睡時段重復出現。
多動不寧是多動癥幼兒的典型特征,他們常常無法安靜地進行長時間活動。如在排隊時,會跑跑跳跳、推擠他人;就餐時,喜歡邊吃邊玩,速度很慢,不能保持進餐整潔;午睡時,常喜歡動來動去,無法安靜入睡;游戲時,可能會出現破壞玩具、摔打玩具等行為。
3.缺乏自控能力,易沖動
體育游戲“放鞭炮”的規則是:教師邊念兒歌邊做放鞭炮的動作,念完兒歌后碰到的幼兒,則需要做鞭炮“啪”的動作回應教師。第一次游戲時,教師走過鳴鳴且沒有碰到鳴鳴,他便生氣地大喊起來:“老師,你沒有碰到我,快選我!”一邊大喊一邊推擠旁邊的小朋友;第二次游戲時,教師碰到鳴鳴放鞭炮,這時他很開心,但是做完動作后朝空中揮舞拳頭并且推倒了旁邊的小朋友。事后教師詢問鳴鳴這樣做的原因,他回答道:“我太開心了,就想要動一動!”
情緒不穩定、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也是多動癥的特征之一。當發生不愉快的事情或要求無法得到滿足時,多動癥幼兒常會大喊大鬧,顯得任性且沖動;當開心時,也會有手舞足蹈或打到他人的行為發生。這樣的行為會導致幼兒與他人的沖突行為增加,容易傷害到他人。
1.心理因素
幼兒時期是行為意識開始萌芽的時期,這一階段的幼兒有較強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活潑好動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我們要正確辨別活潑好動幼兒和多動癥患兒。心理學把人的氣質分為四種,即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抑郁質。而研究表明,在這四類氣質中,多血質活潑好動、感情外露;膽汁質控制力弱、易沖動,這兩類氣質兒童更容易出現多動癥。這類幼兒從出生后就有明顯的情緒變化,甚至為了吸引他人關注而調皮搗蛋。在與鳴鳴的家人溝通后我們發現,他就是典型的“多血質”幼兒,從小到大都活潑好動,喜歡一刻不停地游戲。
2.家庭因素
家長的教養方式可分為溺愛型、權威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四種,而多動癥幼兒大多來于“高度溺愛”家庭與“絕對權威”家庭。過度溺愛型的家長在家里對孩子百依百順,當孩子在幼兒園無法保證自己利益至上的時候,便容易出現反抗行為;另一種是過度的干預導致幼兒出現逆反心理。據了解,鳴鳴成長在一個大家庭里,家族中的哥哥姐姐較多,鳴鳴是年齡最小的,爺爺奶奶經常將鳴鳴帶到哥哥姐姐家后就不再關注他了。在生活中哥哥姐姐對鳴鳴無條件謙讓,家長對其行為方面的要求和管束比較松懈,且缺乏正確引導。當鳴鳴和別人發生沖突時,爸爸會采用打罵的形式教養鳴鳴,所以鳴鳴很害怕爸爸。由于爸爸媽媽平時工作比較忙,親子陪伴也很少。我們可以發現,鳴鳴家長的教養方式存在較大差異性,爺爺奶奶忽視、哥哥姐姐百依百順、爸爸的絕對權威,缺位的親子教育,這些情況對鳴鳴的成長非常不利。
3.環境因素
環境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現代生活中,電子產品的迭代更新導致幼兒對色彩鮮明的動畫片更感興趣,過多地觀看動畫片會導致幼兒注意力不集中,還會出現行為模仿現象,因此觀看不適宜的動畫是影響幼兒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鳴鳴在家時最喜歡看《奧特曼》,還會模仿其中的打斗場面并與其他幼兒打鬧。沒有適宜的玩伴是另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由于鳴鳴身邊的玩伴都是年齡較大的幼兒,因此會潛移默化地學到部分不文明語言,還會出現與同齡幼兒無法溝通的情況等。
教師在對幼兒進行干預前,首先應該充分了解幼兒,對幼兒有一個全面的認知。通過觀察鳴鳴的行為,我們關注其行為表征,分析其行為成因,同時與幼兒園外聘融合教育專家探討,共同制定出適合鳴鳴的教育方法。
1.打造適宜環境,引導幼兒游戲
每個人都會受到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適宜的環境有助于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由于鳴鳴對玩具的占有欲較強,且喜歡隨時隨地擺弄周圍的玩具,因此我們在擺放玩具、收納材料時制作屬于他的特殊標記,加強其秩序感;同時提供足夠數量、多樣種類的玩具,吸引鳴鳴全身心投入活動中,以此減少鳴鳴與同伴間不必要的沖突;最后提供適宜的空間——班級情緒小角落,當鳴鳴不開心時,給予其宣泄情緒的小天地,使其全身心得到放松。
2.開展個別化教育,改善幼兒行為
我園“特需兒童資源教室”創設已久,因此教師會針對幼兒的特需行為開展個別化教育活動,如沙盤游戲、蒙氏活動、繪本閱讀、體育活動等。根據鳴鳴的多動癥行為,教師制定了沙盤游戲治療方案,交替開展指導性沙盤游戲與自發性沙盤游戲兩種干預方式。通過在沙盤游戲中創設相關主題與情境,具有趣味性的情節沖突能夠有效啟發幼兒。在游戲中,鳴鳴通過主導游戲獲得可控感;通過擺弄材料提高注意力。教師也能通過鳴鳴的行為表現、個性特征、社會交往等方面及時調整教育方案,有目的地幫助鳴鳴改善自身的不良行為。
3.生成游戲課程,融合幼兒活動
作為幼兒重要生活環境的幼兒園也是影響幼兒個性化和社會化發展的重要生態系統。當一個班級出現一名“孩子王”時,幼兒就容易受其影響,互相模仿,還有其他幼兒受欺負之后的反抗會讓幼兒行為加劇導致班級氛圍變差。當幼兒出現多動行為時,教師如果總是在集體面前批評幼兒,幼兒就容易產生自卑心理,進而變得對一切事物無所謂、不關心,最后導致多動行為加重。結合鳴鳴的多動癥行為,除常規活動外,我們嘗試開展課程活動“手不是用來打人的”。從閱讀繪本《手不是用來打人的》著手,幫助全體幼兒重新認識自己的小手,再通過科學活動“指紋大作用”、社會活動“能干的小手”、藝術活動“小手變變變”等幫助幼兒發現小手的作用與本領。一系列活動實施之后,大部分幼兒能夠學以致用并互相提醒,如在鳴鳴動手時及時制止并說出“手不是用來打人的”。課程活動“手不是用來打人的”以切實可行的方式引導幼兒正確使用小手與語言與外界交流、釋放善意,也充分體現了融合教育活動的特點,將個別化教育與日常教學相融合,幫助幼兒學會控制情緒,從而獲取友誼,避免沖突!
1.改變家庭教養方式
鳴鳴家長的教養方式存在問題:爸爸媽媽對鳴鳴教養的忽視;一味的權威式教育又增加了鳴鳴的逆反心理。因此,我們建議全體家庭成員針對鳴鳴的情況召開家庭會議,為接下來的教養方式重設方案。如在親戚家時,將忽視鳴鳴的行為轉變為適宜的關注并在發現問題時及時制止;在孩子鬧脾氣時,將“打罵孩子”轉變為傾聽孩子的想法,轉變自身的思維方式及教養方式,耐心、細心地陪伴幼兒。
2.增加親子活動時間
由于鳴鳴爸爸媽媽平時工作較忙,親子活動比較少。因此,我們建議增加親子活動,如飯后的親子散步、周末的親子踏青、晚間的親子閱讀等。通過增加親子互動的頻率,促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習得社會技能,同時家長也能及時發現幼兒的多動癥行為,從而幫助幼兒改善不良行為。
3.尋求專業幫助
特殊需要幼兒的教育光靠家庭與教師是遠遠不夠的,家長轉變教養方式的同時也需要轉變自身態度,承認自己孩子的特殊性。因此,我們建議家長及時帶鳴鳴去專業機構進行檢查、診斷,同時接受專業的建議與指導。
經過一學年的干預,鳴鳴的多動癥行為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從最初的一有情緒就動手打人,到現在有情緒會主動告訴老師,并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雖然還會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在活動中影響他人的情況,但是在各方面均取得了較大的進步(見表1)。

表1.干預前后鳴鳴行為變化
在幫助多動癥幼兒的過程中,我明白了幼兒園的融合教育不僅僅是將特殊需要幼兒放置在普通學校里即可,而是給予特殊需要幼兒更多的關心與關愛;同時還應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這樣才能正確做好特殊需要幼兒的教育指導工作。在對特殊需要幼兒的行為進行分析之后,我們需要制定適宜的干預措施,從而真正幫助特殊需要幼兒融入集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