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天康街幼兒園 程亞男
游戲片段一
這段時間,我與孩子們共同開展了“我的家”主題建構活動。游戲中,小西和鎖鎖正在合作搭建一個衛生間,馬桶和洗手盆都已經搭建好了,可都特別小,而且擠在一個角落里。于是我走過去問:“你們搭建的是什么呀?”鎖鎖說:“衛生間呀!”“可是衛生間這么小,你們的馬桶和洗手盆該怎樣布局呢?”“是有點小了。”“那怎么辦?”“快想想辦法。”小西轉了轉眼睛說:“我知道了。”于是,她拿來了積木重新搭建。
伴隨著一陣歡快的音樂聲,區域游戲結束了,我們一起欣賞了建構區小朋友們的作品,小西和鎖鎖建構的衛生間雖然比一開始大了些,可是相較于整個房間來說仍顯得過于“袖珍”,再看看其他小朋友建構的房間,也出現了同樣的問題——家具有點小且比例不當,有的椅子比桌子大,有的床比椅子小……
游戲片段二
于是,第二次區域游戲開始之前,我和孩子們共讀了繪本故事《金發女孩和三只熊》,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閱讀完故事,我請小朋友幫三只熊分一分它們的床。妞妞先來示范:“大床給熊爸爸,小床給熊寶寶,不大不小的床給熊媽媽。”我問:“為什么要這樣分呢?”妞妞說:“因為熊爸爸個子大所以要睡大床,熊寶寶個子小。”“哦,原來個子大的熊用大的家具,個子小的熊用小的家具。”
隨后我出示了一個玩偶熊說:“今天,熊爸爸也來到我們班做客,讓我們和它打個招呼吧!”“熊爸爸,你好!”“小朋友們,大家好,最近我遇到了一個麻煩,小朋友們設計的房子和家具都不適合我,為什么呀?”(將熊爸爸放進幼兒搭建的房間中作對比)孩子們齊聲說:“太小啦!”
“是啊,小的家具用起來真不舒服,所以我想請大家幫我設計一個適合我住的房子。”我追問道:“小朋友們,熊爸爸請我們幫什么忙啊?”“請我們設計家具。”“那我們一起想一想熊爸爸睡的床大概有多大?我們來比一比,那它坐的椅子呢?用的馬桶呢?”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比劃起來。
隨后我提出了這次游戲的要求:“請小朋友們為熊爸爸設計適合的家具,如果搭建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搭建的家具是否適合熊爸爸,可以請熊爸爸試一試你給它設計的家具。”
在這次的建構游戲中幼兒熱情高漲,搭建時他們紛紛拿來熊玩偶比較自己搭建的家具是否合適。游戲結束時,熊爸爸的家也搭好了,有了熊玩偶的幫助,幼兒搭建的家具不僅大小合適,比例也非常自然(見圖1)。
圖1.繪本《金發女孩和三只熊》延伸的搭建游戲
建構前期,我和幼兒一起建構了各式各樣的家具,可是當把這些家具組合起來時,就出現了大小比例不合適的問題,而這種情況的出現符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中班幼兒初步發展了空間知覺,他們能區分物體相對明顯的特征,而不善于在建筑游戲中再現真實物體的距離、位置、大小等空間特征。
怎樣有效地搭建支架幫助幼兒從原有的發展水平提升到更高的發展水平?怎樣簡單易行地建構出大小比例適當的家具呢?這對幼兒的知識技能提出了要求,這一要求超出他們進入問題時的已有經驗,形成了認知沖突——他們需要獲得及時的支持。這便需要教師給幼兒提供“支架”,而“支架”的作用是幫助幼兒成功跨越“最近發展區”讓幼兒掌握家具的正確比例,從而提高建構游戲中的布局能力。
那么,教師該用什么作為媒介來搭建支架呢?這時我想起了英國作家斯旺的繪本作品《金發女孩和三只熊》,故事講述了森林的一座房子里住了三只可愛的熊,一只特別大,一只特別小,一只中等大小,它們用的床、椅子、碗也是一只特別大,一只特別小,一只中等大小。有一天,三只熊離開家去散步,一位金發小姑娘闖進家門來發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中班幼兒正處于抽象思維初步發展的階段,因此他們在閱讀繪本時仿佛與金發女孩一起進入了三只熊的房子,故事里大熊用大的家具,小熊用小的家具,中等大小的熊用中等大小的家具,這種一一對應的關系可以借助繪本故事傳達給幼兒。
本案例中建構合適大小比例的家具對于中班幼兒來說無疑是一項“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挑戰性任務。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念,當幼兒解決問題所需的知識和技能超過他們最初的儲備并形成認知沖突時,他們需要獲得及時的支架,而支架的作用是幫助幼兒成功跨越“最近發展區”。本案例中,我嘗試運用繪本里的角色作為參照物搭建鷹架,以此提高幼兒的空間布局能力。
1.繪本中存在著大量的隱性知識
繪本里存在著大量有關藝術、語言、社會、科學等領域隱性的、潛移默化的知識,它隱含在文字、圖畫里。盡管隱性知識是模糊的、不明確的,但它在幼兒的生活和理解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它們作為顯性的知識向導,可以幫助幼兒管理顯性知識形成“理性的力量”,進而讓幼兒歷經從“有意識的無能”到“有意識的能力”的轉變。教師應認識到繪本中隱性知識的重要性,深入挖掘建構游戲中的教學要素。
2.繪本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
學齡前兒童正處于前運算過渡到具體運算的階段。處于前運算階段的兒童往往通過表象進行思考,而繪本往往以圖畫為主,蘊含著豐富的生活常識、細膩的情緒情感以及深奧的人生哲理等,很多說不清道不明的隱性知識正是通過故事和圖畫潛移默化地傳達給幼兒的。豐富的想象力源于豐富的體驗,幼兒經歷了多種繪本故事“人生”之后,就能獲得很多替代經驗,填補自己的認知和思維,進而能潛移默化地理解未知事物。
3.繪本契合幼兒的審美心理和思維方式
兒童繪本兼具多元的內容、多元的價值、多元的形式、多元的審美。而繪本的創作者往往是以兒童的眼光和兒童的幻想演繹童心世界。絢麗的色彩、生動的造型、擬人夸張的語言以及與兒童生活經驗或想象密切相關的故事情節能引夠起兒童的共鳴,因此兒童繪本契合幼兒的審美心理和思維方式,能在無聲無息中豐富幼兒的認知。
1.繪本是幼兒建構游戲的鑰匙與線索
繪本的故事情節大多連貫、豐富,來源于幼兒的生活又高于幼兒的生活,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又能激發幼兒新的興趣點。它既可以作為開啟建構游戲大門的鑰匙——例如,通過《三只小豬》的繪本起承轉合的情節開啟蓋房子的建構主題——同時還可以是建構游戲的線索;閱讀完《母雞蘿絲去散步》以后,幼兒以母雞散步的路線為線索建構母雞的農場并延伸。圍繞繪本開展的建構游戲有著情節與角色的支撐,建構活動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模擬搭建,建構作品也一掃冰冷的樣態,每一個作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故事。
當然,建構游戲也不僅止步于建構作品的完成,在建構活動結束之后還可以運用建構物創設的情境開展角色扮演、繪本故事續編等活動。如上文中小熊爸爸的家建構完成后,幼兒可以想象熊爸爸一家在這個場景里發生的故事進而開展角色扮演游戲。
2.繪本拓展幼兒建構游戲想象與創造的空間
想象是對已有經驗的加工,故幼兒的想象受生活經驗的限制,而繪本則可以通過語言的表達、畫面的表現、情節的留白等方式拓展幼兒想象與創造的空間。如繪本《轱轆轱轆轉》里小豬一家在冒險的旅途中遇到了各種各樣奇特的車:飛行車、螞蟻專用車、香蕉車等。這為幼兒在汽車主題里的建構活動拓展了無限想象,幼兒紛紛搭建出自己設計的汽車:牙刷車、蛋卷車、帆船車……
3.繪本潛移默化地傳達建構游戲需要的緘默知識
如上文所說,繪本中蘊含著大量文字與圖畫背后的隱性知識,而前運算階段幼兒的學習往往需要借助某些載體才能實現,于是,我們將繪本運用于建構游戲之中,不但能促進幼兒陳述性知識的學習,還能提高幼兒在建構游戲中解決困難、堅持不懈的學習品質。因此,閱讀繪本的過程也是不斷解決認知沖突的過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繪本清晰的構圖、明快的色彩、生動的造型也都潛移默化地豐富著幼兒的審美認知,從而進一步促進其建構能力的提升。
可以說一本繪本就是一座微型博物館,教師將繪本引入建構游戲,和幼兒一起以多元的角度發現其中蘊含的隱性知識——通過一塊塊積木、一次次建構活動表達自己對繪本的理解與體會,從而建構幼兒的童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