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愛民路幼兒園 徐亞楠
幼兒科學教育主張幼兒應通過主動的探索,體驗科學游戲的過程與快樂。那游戲與課程該如何巧妙結合呢?虞永平教授提出的“課程游戲化”理論能夠精準地解答這一問題,即需要教師借助游戲的內涵來改進課程過程。筆者就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思考與探索,結合在本班開展過的一節關于紙飛機主題的課程,談談科學游戲微課程的有效實施策略。
戶外游戲時間,陽陽突然喊了一聲:“快看,飛機!”只見一架飛機在天上飛。瞬間,所有幼兒的目光全被吸引過去,只見飛機越飛越高,不一會兒就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中。
“飛機怎么越飛越高了呢?”
“因為它的頭頂有像電風扇一樣的東西。”
第二天,我們順著幼兒的興趣繼續展開有關“飛”的討論。幼兒議論紛紛:“我知道有很多動物會飛。”“有翅膀就可以飛上天。”
周末,親子共同尋找會飛的東西。周一來園后,我們將幼兒尋找到的“會飛的”東西進行了統計,發現了會飛的植物、動物和人造物。大家對人造物的呼聲最高,那就讓我們一起來制作會飛的東西吧!
幼兒找來一些現有的材料——羽毛、棉花、石子。不同特質的物體有的能飛,有的不能飛,輕薄的東西容易飛起來,笨重的東西飛不起來,而有的東西可以通過改變形狀飛起來。
“我折了一個紙飛機。”不知什么時候,瀟澤默默“創造”了一架紙飛機。聽到瀟澤說的話,其他幼兒立馬湊了過來,點點說:“我也會折紙飛機,還能讓它飛起來呢!”




我們從幼兒的興趣點出發,傾聽了幼兒的需求和想法,并積極尋找資源實現他們想玩紙飛機的愿望。
飛行NO.1:規則
幼兒紛紛拿著自己親手制作的紙飛機試飛行,漫天飛舞的紙飛機看得人眼花繚亂。像剛才這樣亂飛一通可以看出誰的飛機飛得更遠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一起商量、一起制定飛機比試規則——要站在起點;飛機落地后不要急著撿起來;使用工具測量才能看到誰近誰遠;記錄數據才能知曉勝負。
飛行NO.2:統一的工具
氮氣氣氛下,C鋼渣和S鋼渣的TG-DSC曲線見圖3。由TG曲線可以得出,在100~1000 ℃溫度范圍內,C鋼渣和S鋼渣沒有明顯的重量變化,C鋼渣最大增重為0.27%,S鋼渣最大增重為1.14%。C鋼渣和S鋼渣的DSC曲線平滑,沒有明顯的放熱峰和吸熱倒峰,可以判斷在加熱過程中,沒有發生吸熱和放熱反應。綜合TG-DSC曲線分析,C鋼渣和S鋼渣在100~1000 ℃溫度范圍內具有很好的熱穩定性。CALVET等[18]也得到了相似的結論。
再次試飛時,幼兒站在起點,預備、起飛,他們用自己挑選的工具進行測量:跳繩、卷尺、直尺、蓮湘、碳化積木……忙得不可開交。他們在記錄表上畫上測量工具以及所使用的工具數量。興奮的幼兒開始拿著記錄表討論起來:“我記錄的是數字7,比你的5大。”“不是的,你用尺子測量,我用蓮湘測量,這樣沒辦法比較。”原來要用同一種工具測量,這樣才知道誰的飛機飛得更遠。“那選什么工具呢?”“碳化積木太重了,我不喜歡。”貝貝嘟著嘴說。“跳繩太長了,我的飛機都沒有飛過去。”“我還不認識卷尺上面的數字呢!”幼兒決定舉手投票,最后,蓮湘以6票奪得了冠軍。

飛行NO.3:更高更遠
再來試試吧!“咦,為什么我的紙飛機沒有其他小朋友的飛得遠?”“為什么我的紙飛機飛一會兒就壞了?”“紙飛機怎樣才能飛得最高最遠呢?”面對幼兒關于飛行距離的第一問,我們觀看學習了世界上飛得最遠的紙飛機——蘇珊紙飛機,它可以飛69.14米,那我們的紙飛機問題出在哪里呢?
猜測一:是否跟折紙的方法有關系?
幼兒拿出兩張相同的紙,折出不一樣的飛機。方頭飛機飛了7根蓮湘的距離,尖頭飛機飛了6根蓮湘的距離。幾次試飛后,幼兒明白原來飛行距離真的跟折紙的方法有關系——頭越重、翅膀越大的紙飛機飛得越遠。
猜測二:是否跟紙張的大小有關系?
兩個小組分別用兩張大小不一的紙折出了大小不一的飛機。試飛時,小小觀察員們邊看邊記錄。“你們看,我發現大飛機飛得更遠。”“小飛機飛歪了,大飛機飛得很高。”經過實驗,幼兒發現大飛機比小飛機飛得更遠更高。
猜測三:是否跟紙張的材質有關系?
牛皮紙、報紙、卡紙、皺紋紙、衛生紙……幼兒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進行折疊接著一一驗證、一一探討:“老師,你看,衛生紙飛機爛了。”“皺紋紙飛機的翅膀已經扁了,飛不起來了。”牛皮紙、報紙、皺紋紙、衛生紙被幼兒一一否定,經過三次猜測、三次實驗,幼兒一致認為卡紙折出來的紙飛機飛得更遠。
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任由幼兒去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幼兒通過各種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測,觀察、比較、分析、發現并描述自己的探究結果。
在猜測實驗中,幼兒情不自禁地將紙飛機放在自己的嘴巴前哈一下氣再起飛。
這口“仙氣”是什么呢?那就讓我們一起來查找資料吧!原來是紙飛機機頭較輕,哈一口氣讓飛機頭濕潤以增加重量,從而讓機身整體保持平衡,這樣飛機才能在空中飛行較長時間。
思考:陶行知先生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而教育。”讓我們密切結合幼兒的生活去進行教育,并將教育滲透到游戲活動中。
手動的、自動的紙飛機讓幼兒忙得不亦樂乎——幼兒用手推器將紙飛機送上天空、用扇子扇風紙飛機也能飛起來……幼兒羨慕能飛上天空的紙飛機,他們夢想著自己也能插上翅膀在空中自由飛翔,同時對會飛的物體充滿了疑問和探究的欲望——“假如我有一雙翅膀,我想飛到樹上幫鳥媽媽看蛋。”“我想去太空站找神舟十三號。”“我想在天空中巡邏。”“我想成為空中消防員,給很高的房子滅火。”……
思考:紙飛機是詩意的,也是象征的,它是折紙藝術在幼兒手中的呈現。這么一件靈性之物,集簡潔和豐富于一體——它所需的材料簡單至極,只需一張紙、一雙手,便能解鎖各種有趣的玩法,給幼兒帶來有關飛翔的夢想。教師不能止步于幼兒完成一個他們想完成的活動、滿足于他們一個想實現的愿望,而必須考慮這個活動或愿望對于幼兒來說蘊藏著哪些“經驗改造”的機會。

虞永平教授提出:“課程就在兒童的生活和行動里。”作為教師,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讓課程“轉身”,首先要考慮兒童的需要,而不是考慮教師教什么內容。“發現真飛機—自制翅膀進階演變—探究紙飛機的飛行”,每個環節幼兒都參與其中,進而發展了其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從更加全面的角度去看待疑難問題。據此,教師真正做到了將幼兒的游戲歸還給幼兒。
1.巧用環境材料深入探究
環境和材料是幼兒學習的背景和對象。材料的多樣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影響幼兒活動的質量和經驗的獲得。從課程初始,我們就放手讓幼兒去探究,例如,探究身邊的人造物是怎樣飛起來的,幼兒就充分搜集班級中的現有材料進行游戲,并因此得出相應的結論;再如,在測量紙飛機的飛行距離時,幼兒自己選擇測量工具,并在一次次的嘗試中知道了每種工具的利弊,在審議和探索中選擇最適宜的測量工具——蓮湘。一個能滿足幼兒個體需求和興趣的活動、一個教師精心創設的環境可以有效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正是因為這樣,幼兒才能在有準備的環境中深度探究,同時教師也能看到幼兒在課程中的成長。
2.了解兒童是推動其全面發展的有效支持
美國帕特麗夏·韋斯曼和喬安妮·亨德里克所著的《幼兒全人教育》一書中提出這樣的觀點:“了解兒童發展及學習方面的知識,包括了解每個年齡和發展階段的特質,能幫助你判斷什么對兒童而言才是最佳的成長經歷。”觀察是教師了解幼兒的起點。在本次課程中,我們不斷思考教師應該為幼兒的游戲提供哪些游戲材料和內容支持,但最后我們發現只要追隨幼兒的游戲視角并為其提供適宜且豐富多樣的材料,幼兒就能真正投入活動,并創造出多種可能性,從而享受多樣的活動過程。
生活是幼兒園課程的基礎和來源,教師關注幼兒的生活,帶著幼兒一起進入“飛”的世界,讓幼兒成為課程的重要決策者,幼兒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親手折出一架架靈動的紙飛機,雖然過程一波三折,但是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師在不斷追隨幼兒的游戲興趣并給予其適時的支持,重要的是幼兒在遇到困難時在積極想辦法、在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在嘗試多種方法、在細心觀察、在分析細節。
從觀察了解、審議實施到分析識別、調整更進,再到新的觀察、解讀和支持,持續地追蹤觀察讓我們更加了解幼兒。我們在生活中發現教育契機并及時進行調整,讓幼兒深入開展一個又一個的科學小游戲、小探究,幼兒在不斷地自我反思成長,而我們也不斷切換參與者和支持者的身份。關于紙飛機的科學課程,我們做到了關注幼兒的興趣、需要以及幼兒現實的學習狀況,關注每一個有趣的教育契機,并選擇和組織教育內容,采用適合幼兒的活動方法和支持策略實現了系列探究活動的適宜性、有效性和發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