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趙 丹

蒙臺梭利說過:“一旦幼兒被放在一種促進他們自我成長的情境中,讓他們能夠根據自身的需求、生活的節奏和方式來活動,他們將會呈現出巨大的特性和智能。”幼兒是天生的探索家,教師要跟隨他們的好奇心,發現有意義的教育契機,不斷豐富幼兒的認知和經驗。在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教師的知識經驗和對幼兒的發展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我們始終密切關注幼兒,并引導幼兒進行深入探索。
在自然資源的收集上,教師要始終遵循科學的規律,針對區域游戲活動的目標和幼兒年齡發展的特點,對有價值的資源、材料進行精加工、深加工。
天氣漸漸變冷,自然角的植物沒有了往日的生機。一次,幼兒甲大叫:“菊花死了,菊花死了。”接著,他問教師:“菊花怎么會死呢?”教師并沒有直接解答幼兒甲的問題,而是反問道:“你怎么知道菊花死了呢?”這時,大家帶著疑惑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菊花的葉子枯了。”“菊花根部灰灰的,皺皺的。”……于是,教師鼓勵幼兒帶著問題問爸爸媽媽,讓爸爸媽媽帶著幼兒在網上查閱資料或者查看百科全書一起解決疑惑。在后續的區域游戲中,教師開展了“怎樣保護菊花”“手繪菊花,用菊花作畫”“曬菊花”“泡菊花茶”“做菊花餅”等一系列活動。
對小班幼兒而言,觀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們在觀察中沒有具體的目標,且缺乏深入、持續的觀察。我們一邊引導幼兒觀賞自然角植物的外觀特點和生長變化,一邊在自然角旁開辦了一個特殊的“小講堂”。“小講堂”里擺放著各種植物的圖片。這樣,小班幼兒在觀察過程中如果發現植物有什么問題,就可以對照圖片對植物進行護理,這增強了幼兒的觀察能力,又增強了他們的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

幼兒是在與自然資源的互動中,各方面獲得發展的。因此,教師要注重調動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積極性,構建幼兒對外部世界的認知結構。我們鼓勵幼兒走進自然,通過游覽、觀察、采摘等,收集更多的自然材料,豐富區域游戲活動。例如,春天,教師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小草的生長情況;夏天,教師帶領幼兒抓蝴蝶、挖泥巴;秋天,教師帶領幼兒來到田間,感受豐收的喜悅和豐收的氣息。
在幼兒園戶外活動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偶發性事件和幼兒的興趣點,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不斷豐富幼兒的認知和經驗。幼兒最愿意觀察和探索的對象就是自然。一次,幼兒看到教師杯子里泡著的中藥,便對中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了解與中藥相關的知識。于是,一場“探索中藥”之旅開啟了。幼兒了解到不同中藥的不同功效,不但積累了經驗,而且無形中傳承了傳統中醫文化。
幼兒的興趣與需求,是教師利用自然資源開展區域活動的根本出發點。以種植區域活動“我們的小菜地”為例。一次,幼兒在吃馬鈴薯時想到馬鈴薯是種在土里的,如果種在沙子里會怎么樣呢?馬鈴薯到底是種在土里容易發芽還是種在沙子里更容易發芽呢?教師敏銳地捕捉到幼兒對種植馬鈴薯的興趣,開展了相關探索和試驗。沙子里種馬鈴薯需不需要水?土里種的馬鈴薯是水多一些好,還是少一些好呢?通過觀察和驗證,幼兒發現,不管將馬鈴薯放到土里或者放到沙子里,只要有水分,馬鈴薯就能夠發芽。幼兒還發現,把裝沙子或者裝土的盆放到同一位置,每隔三天都澆一次水,土里的馬鈴薯會先發芽;但是,有些馬鈴薯不管放到土里或者放到沙里都不會發芽,這是馬鈴薯本身的原因。幼兒在種植區域活動中,不僅了解了植物生長的知識,還萌發了愛惜糧食的情感,真是事半功倍。
豐富多彩的大自然是一本生動、活潑、形象的百科全書,其中蘊含著大量的教育資源。因此,教師要注重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引導幼兒走進大自然、發現大自然、融入大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