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方圓

幼兒園班級環境創設一直是幼兒園工作中的重點之一,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班級環境創設缺少幼兒參與。幼兒園班級環境創設基本由教師包辦,幼兒未能參與班級環境創設,相應地,其動手操作、語言交流等能力未能得到有效鍛煉。二是班級環境創設與主題活動缺乏聯系。幼兒園往往重視主題活動的開展,而忽視班級環境創設與之呼應。三是班級環境創設理念停滯不前。教師由于沒有及時更新,讓班級環境失去了應有的教育價值,難以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
由于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興趣不同,在班級環境創設過程中,教師要契合幼兒的喜好。小班可以用一些顏色鮮艷的卡通畫創設環境吸引幼兒。創設中、大班環境不僅材料要豐富,而且內容要充實,能夠讓幼兒充分感受到環境教育的吸引力。班級環境創設分為墻面創設和區域創設。教師在區域創設的過程中,投放的材料要豐富多樣,區域空間設計要貼合幼兒身心發展的實際。幼兒在進行區域活動時,能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創造性。
在創設班級環境時,教師要更多地考慮環境的教育意義和價值。班級每周都會開展活動主題,教師集中教學后,大部分時間都由幼兒進行自主探索和研究,其中,游戲活動為主要形式。這就需要發揮環境的輔助作用。例如,班級主題墻面要根據活動主題隨時調整,讓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幼兒是在游戲和生活中學習和成長的。教師要思考如何為幼兒營造舒適、安全、積極的班級環境,以激發幼兒參與游戲活動的熱情。在班級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幼兒為本,通過創設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環境達成教育目的。
在班級環境創設中,教師要遵循如下原則,以便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是安全性原則。活潑好動是幼兒的天性。由于年齡小、心智不成熟,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淡薄。因此,在班級環境創設中,教師要考慮周到材料、物品擺放等是否安全,環境創設的內容和形式是否積極向上。
二是動態性原則。班級環境創設不是一成不變的。很多教師在創設好班級環境后便“躺平”,這樣就失去了環境的動態教育意義。環境的創設要隨著時間、主題等及時更換,讓幼兒時刻感受到新鮮感,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
三是參與性原則。在班級環境創設中,幼兒的參與是不可缺少的一環。教師作為引導者,要多與幼兒溝通,尊重幼兒的所思所想,留出充足的空白區域讓幼兒自由發揮。同時,教師還可以發動家長參與班級環境創設,推進家園共育。

班級環境創設涉及多個空間。在環境創設前,教師要進行思考與規劃。例如,墻面設計可以分為主題區域、幼兒作品區域、文化教育區域、班級特色區域等。班級內部空間可以分為動態區域和靜態區域,確保幼兒在開展活動時做到互不干擾。
此外,教師要結合主題活動,充分利用班級空間,遵循環境創設的動態性原則。這樣才能做好隨機教育。優質的環境離不開教師較高的專業素質。為了豐富教師專業知識,幼兒園要開展各類有針對性的培訓活動,如專家講座、技能培訓、觀摩交流、班級環境評比等。
在班級環境創設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幼兒的想法,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引導幼兒發揮想象,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從而共同完成班級環境創設。幼兒在參與班級環境創設時,能夠獲得自豪感,對環境創設的意義有更加深刻的記憶和理解,會更加珍惜和愛護班級環境,同時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與熱愛。
在班級環境創設中,幼兒的參與應貫穿始終。教師在對班級環境進行規劃時,可以組織幼兒對方案進行討論。幼兒可以將自己的想法畫下并講述出來,最終通過投票選擇。在方案實施過程中,教師也要傾聽幼兒的想法,尊重幼兒的意愿,和幼兒一起共同完成班級環境創設。
平時,家長不能及時了解幼兒在班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家長資源,邀請家長參與班級環境創設。家長可以和幼兒共同制作親子作品,幫助班級搜集環境創設材料。家長參與班級環境創設,有助于增強幼兒的自信心,進一步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教師在創設幼兒園班級環境時,不僅要精心規劃,及時更新,還要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同時爭取家長的共同參與,只有這樣,幼兒的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合作能力等才能在創設班級環境的過程中得到進一步提升,從而真正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