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錫蘭
(青島恒星科技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我國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底蘊豐厚、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千年制茶飲茶過程中,形成了獨有的文化特征,不同地區茶文化具有本身的發展特色,并隨著時代的步伐,文化內涵也產生相應的變化。嶗山綠茶是我國茶文化品牌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嶗山地區具備種植綠茶的良好土壤、氣候條件。綠茶種植技術較為成熟,綠茶種類豐富,眾多茶葉構成了茶文化的物質基礎。茶文化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構成之一,在當前加強非遺傳承的背景下,要求不斷加強對我國茶文化的研究、保護與傳承。因此,嶗山地區在茶文化傳承發展過程中不斷創新茶文化傳播機制,并與當地產業發展相結合,更好地發揮當地科技、生態、文化、旅游等特色,促進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也為弘揚嶗山綠茶文化提供了新的戰略方向。
嶗山綠茶產于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是我國重要的茶葉種類之一。嶗山位于黃海之濱,土壤肥沃、呈微酸性,是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享有“北國小江南”之稱。嶗山區不斷加大茶葉品牌研發,引進南方茶葉種類,與嶗山地區氣候、土壤情況相結合,取得了成功,形成了品質獨特的嶗山綠茶,在全國各地受到了廣泛歡迎。嶗山綠茶具有葉片厚、滋味濃、豌豆香、耐沖泡的特點,在市場中具有獨特的辨識度。按照鮮葉采摘季節,嶗山綠茶分為春茶、夏茶、秋茶;按照鮮葉原料與加工工藝,又分為卷曲形綠茶與扁形綠茶。生產過程中,對加工完成的茶葉經過攤涼、揀去雜質及老葉處理,去除粉末,按照茶葉包裝規格進行包裝。將包裝完成之后的嶗山茶葉貯藏于低溫、干燥、黑暗的環境[1]。
嶗山綠茶加強地理標志產品宣傳,促進了嶗山品牌的形成與市場推廣。嶗山綠茶不斷發展與拓展,當地政府通過資金支持、技術指導等方式進一步優化傳統種植結構,改糧為茶。很多農戶承包地種上了茶葉。茶葉種植面積增加30 km2左右,嶗山綠茶注冊商標增加至幾十個。 當地嶗山區茶葉種植總面積達800 km2。嶗山綠茶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茶葉種類多樣,茶文化內容豐富。以綠茶文化為載體承載了民間美術、民間文學、傳統工藝、民間舞蹈與傳統節日。在當前非遺傳承視域下,嶗山舉辦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對嶗山綠茶文化進行了深入拓展與發揚,組織了與傳統民俗節日、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趣味性活動,更好地傳承與發揚了嶗山地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加強了嶗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2]。
嶗山綠茶文化是在我國長期歷史的洗禮過程中形成的獨有文化,是中國茶文化體系中的重要構成之一。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兼容并包,綜合了中國道家、儒家、釋家的思想,同時結合了中國傳統美學、文學、醫學、農學、倫理學等各種類型的文化精華,這在嶗山綠茶文化中均有體現。嶗山綠茶工藝制作過程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樸實無華的精神品質,將我國輝煌歷史文明與嶗山地區特征相結合,構建了豐富的哲學思想內涵。
隨著我國不斷加強非遺保護與傳承力度,嶗山綠茶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應當加強對嶗山綠茶文化歷史內涵、時代文化價值、綠茶生產工藝的深入研究,創新文化傳播路徑,并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相結合,提高視野站位,深化綠茶文化的理論研究與宏觀研究。在傳播過程中,對嶗山綠茶文化本質特征、內涵、價值、作用等形成全面的認知。理順嶗山綠茶文化與中華茶文化之間的聯系,通過茶文化的傳播更好地促進我國茶文化的繁榮復興,并與嶗山地區的發展戰略相結合,更好地促進鄉村振興與文旅發展。實現嶗山綠茶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與創新性轉化,將茶文化傳播與文化強國、文化自信及精神文明建設有效結合。弘揚新文明發展觀,與嶗山地區綠茶產業鏈建設相結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深化嶗山綠茶文化研究,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統籌茶產業、茶文化與茶科技,始終踐行新時代嶗山綠茶文化發展的新戰略與新理念,以此指導嶗山綠茶文化的發展[3]。
我國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有的茶文化物質資源與文化資源,這是我國寶貴的非遺物質財產之一,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娛樂生活,有利于促進文化交流、培養意志情操。在嶗山綠茶文化傳播過程中,應當深入挖掘茶文化的歷史資源,使人們能夠更好地了解與認知嶗山綠茶文化。結合綠茶文化的歷史底蘊,打造新時期茶文化品牌,并深入開發綠茶文化研學產品,提供與茶文化相關的茶葉種植、制作、品茶、茶文化精神交流等相關活動,構建動態化的茶文化傳播課堂。為了實現這一發展效果,需要社會各方力量以及政府的參與,在多方力量的合力作用之下,促進茶文化的建設與傳播。在共青團、工會、教育機構等組織的作用下,開展嶗山綠茶文化進社區、進校園等傳播活動,促進學生以及人民群眾對綠茶文化的認知,培養學生對綠茶生產工藝等物質文化與茶文化精神文化的理解。營造嶗山綠茶文化的良好宣傳氛圍,利用地鐵、公交等方式營造綠茶文化傳播的外部環境[4]。
在非遺傳承視域下,利用新媒體與互聯網方式拓展嶗山綠茶文化傳播路徑。當前,我國信息文化傳播面臨著更為復雜的環境,各種新興學科與新興技術快速發展,多個行業的建設面臨更為復雜的局面,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網絡通信、智能算法等快速發展,對地產、制造業、電子商務、醫學、餐飲、農業等各個行業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進一步促進了行業資源的優化配置與流動。在新媒體發展過程中,能夠基于機器學習與智能推送算法,分析受眾的關注點與興趣愛好,在平臺中推送某個行業或者某個領域的產品、文化與服務,將行業發展情況與受眾對象進行精準結合,實現對用戶信息的個性化、精準化推送。在當前新媒體與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信息傳播與文化交流更為便捷、快速,嶗山綠茶文化的傳播是一種文化自信與自我價值的肯定。因此,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促進嶗山綠茶文化傳播,更好地展現嶗山綠茶文化的新樣貌,迎合當前新時期國內外受眾的新需求[5]。
保留傳統參與式體驗,同時利用新媒體技術從多個角度體現嶗山綠茶文化的豐富內涵,深化綠茶文化傳播度。應當注意,在嶗山綠茶文化傳播中,并非僅開展商業化、簡單化的傳播,而是從市場拓展以及非遺傳承的角度,精準把握嶗山綠茶中被廣泛認可的主流特質,精準傳播綠茶文化內容,保持綠茶文化的中國韻味。在當前世界多樣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信息傳播速度迅猛,人民群眾在網絡中接收大量的信息。因此,在嶗山綠茶文化傳播過程中,要始終堅定文化自信,破除制約傳統文化傳播的不良因素。基于當前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更好地運用新媒體技術弘揚與傳承嶗山綠茶文化,有效整合各項資源,增強綠茶文化傳播能力,更好地挖掘嶗山綠茶文化在新時代的價值,增強嶗山綠茶文化在社會中的文化尊重與文化認同。
將嶗山綠茶文化的傳播與當地生態建設相結合,通過綠茶產業與生態村的建設更好地達到非遺保護的發展效果。嶗山綠茶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受到當地環境、人口、經濟的制約。因此,在文化資源開發與傳播過程中,加強對當地優勢資源的整合,更好地利用政府的引領作用。以產學研融合的方式解決當地嶗山綠茶種植中的難題,加強龍頭企業的發展,優化營商環境。對當地綠茶種植技術給予指導,促進農民積極學習綠茶種植等專業知識,以此不斷提升綠茶品質與產量,帶動當地農民增加收入,優化生態綠茶文化生態村建設。
通過藝術與鄉村建設的發展帶動嶗山綠茶文化的傳播,同時創新非遺文化傳承方式,更好地促進當地鄉村建設,發揮藝術創新的價值與功能。在嶗山綠茶文化傳播過程中,應發揮其藝術能動性,基于嶗山綠茶文化,加強對既有資源的優化整合。鄉村建設中優化外墻設計,展現不同時期綠茶采摘歷史與工藝制作過程,增強當地鄉村建設的藝術性。滲透綠茶文化內涵,促進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帶動農民增收,強化藝術與經濟的融合,為外地游客提供參觀綠茶工藝的途徑。引導游客在生態綠茶茶園中參與采茶、制茶、泡茶、品茶等生產活動,并學習嶗山綠茶民俗技藝等相關內容。帶動游客融入制茶文化氛圍中,在親身參與下制作茶包贈送給親朋好友。通過此種方式更好地傳播嶗山綠茶文化,通過游客的深入參與創新綠茶文化傳播路徑。加強綠茶產品品牌建設,將綠茶紀念品包裝設計成具有嶗山地區特色的文創產品。在包裝中融入嶗山綠茶文化、故事、歷史,設置綠茶二維碼,游客通過掃描二維碼能夠追溯嶗山綠茶文化內涵。在二維碼頁面中,采用H5、短視頻、互動小游戲等方式立體化介紹嶗山綠茶文化內容。將茶文化傳播與茶產業以及茶生態建設相結合,更好地培育具有嶗山地區特色的文化旅游產業,將經濟發展與茶文化傳播深入融合。
嶗山綠茶文化資源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在當前我國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的背景下,要求加強對嶗山綠茶文化優勢資源的有效整合與開發利用。不斷創新綠茶文化傳播機制,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優勢,創新文化傳播渠道,增強文化自信。積極孵化嶗山文旅產業,將綠茶文化與綠茶產業的建設相結合,在綠茶產業鏈發展過程中更好地保護與傳承綠茶文化,以此從多個角度增強嶗山綠茶文化影響力,在促進綠茶文化傳承的同時,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達到良好的市場發展效益,更好地實現嶗山綠茶文化的綜合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