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慧敏,楊君琳,朱 月,朱梁偉,許丙林
(云南財經大學,云南 昆明 650221)
預制菜不僅是一道菜,更是多個產業鏈整合的紐帶,是農產品生產業、加工業和銷售服務業3個產業融合的新樣式,對促進就業、提升消費、振興農村產業具有積極意義。大力推進預制菜產業的發展,成為推動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動力。墨江縣率先建立了云南省第一個預制菜產業創新研究中心,隨后孵化中心的成立推動了“雙中心雙驅動”模式的形成,為墨江縣的預制菜產業乃至區域經濟發展譜寫新篇章。
我國預制菜行業在2000年開始露出萌芽;2014年開始快速發展;2020年因受公共衛生事件、外賣經濟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預制菜開始進入加速發展階段。目前,預制菜的市場前景廣闊,除了外賣餐飲行業廣泛應用預制菜外,個體消費者對預制菜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
2021年中國預制菜的消費者城市分布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其原因主要是一、二線城市的生活節奏快,工作和上下班路途中占了人們大多數的時間。《〔年度總結〕2021年中國預制菜市場回顧及2022年發展趨勢預測分析》表明,45.7%的消費者集中在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的消費者相對較少,分別占19.8%和16.4%,四線及以下的消費者僅占18.1%[1]。
1.2.1 產品價格
根據中國消費者購買預制菜產品的價格分布來看,84.71%的消費者可接受的預制菜單價是在11~40元。在家通過預制菜進行簡單烹飪,既滿足了享受美味的需求,又滿足了消費者安全、省時省力、健康的需求。
1.2.2 產品品類
根據加工復雜程度可以將其分為即配食品、即烹食品、即熱食品以及即食食品。其中,即烹食品為經過調味、裹粉、預炸等工序而制成,例如,酸菜魚、宮保雞丁等半成品,面向BC端,為目前預制菜產品最主要的銷售類型。
墨江縣的自然資源、旅游資源、人力資源、歷史文化資源都較為豐富。在自然環境上,墨江縣處于低緯度高海拔地區,四季冷暖不太分明,四季如春,降水充足、干濕季節分明,光照充足。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在人力資源分布上,墨江全縣共15個鄉鎮,總常住人口281 554人。人口構成方面,年齡段占比較高的為15~59歲人口,175 496人,占總人口的62.33%。從城鄉人口分布顯示,占總人口68.04%的人口居住在鄉鎮。墨江縣出臺了關于預制菜的相關政策和舉措,首先是2022年6月正式揭牌云南首個預制菜產業創新研究中心,同年11月28日墨江創新企業孵化中心揭牌,后續墨江縣在以實現“雙中心雙驅動”為目標的驅動下,明確政府的導向,了解市場,充分發揮優勢資源的作用,凸顯地方區域競爭優勢,推動鄉村振興,通過預制菜重構鄉村、企業、農民之間的聯系[2]。
(1)墨江縣糧食產量始終保持穩定增長,2021年糧食產量首度突破15.6萬t。
(2)墨江縣2021年蔬菜產量同比增長明顯,年蔬菜產量6.77萬t,較上年同比增長20.68%。
(3)墨江縣近五年肉類產量有所波動。2020年受公共衛生事件影響,產業行業發展受到沖擊,產量大幅下降,但2021年肉類產業恢復發展,年總產量2.71萬t。
墨江縣2022年揭牌成立省預制菜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縣政府牽頭引入6家國際行業領軍企業入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已開發研制40多個菜品,制定菜品研究發展標準,成功上市酸菜魚、麻辣小龍蝦等多個預制菜產品,實現產值2 000余萬元。根據本地自然資源環境優勢,制定系統的產業發展計劃,結合預制菜市場發展情況,研創生產具有地域化、民族性的預制菜產品品類,配合國家行業發展政策,構建系統可行行業發展框架,走差異化發展道路[3]。
在中老鐵路開通運營下,縣政府積極與國際知名物流公司合作,重點建設適合預制菜產品冷鏈運輸的智能化冷鏈體系、常溫庫區的冷鏈基礎配套設施建設,保障冷鏈運輸時效性,構建集低溫加工、倉儲保鮮、冷鏈配送全方位一體的冷鏈物流體系??h政府積極與國內大型電子商務平臺聯合合作,鼓勵出口產品,加快傳統銷售模式轉型,充分利用本土資源與國際資源深化合作,開拓海外市場,為延長預制菜產業下游產業鏈提供有力支撐。
墨江縣在推廣預制菜產業的措施上,首先,可以借助紫米優勢,開發具有市場效應的新菜品。結合現下符合年輕人消費趨勢的減脂紫米餐、紫米甜品系列等,從菜品的包裝和設計上創新,有效地抓住食客的眼球和口味。其次,在弘揚民族特色飲食文化的基礎上,打造健康安全、綠色生態的理念,整合全縣食材資源,集傳統民俗、家常保健、傳承創新于一體,把山水、田園、農耕,通過文化融入餐飲中,推廣具有民族風情的預制菜品。最后,在產品宣傳效應上,建立墨江預制菜品牌,開設線下形象店、搭建線上銷售平臺和打通商品營銷渠道。精準定位市場,通過差異化發展增強區域競爭力[4]。
首先,發展訂單化生產模式,政府應搭建政企產學研合作平臺,助力企業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其次,引導與預制菜相關加工企業同當地鎮街(區)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以及種養專業大戶開展深度合作,打造預制菜生態種養基地,發展“訂單化”農業,統一供種、施肥、檢測,確保上游源頭農業安全可控。最后,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率先“走出去”,加強與國內外頭部企業合作。相關企業應助力搭建供應鏈數據平臺、預制菜產業互聯網平臺,匯集全國餐飲端消費數據,通過精準分析,倒推生產、制作過程,不斷解放預制菜行業生產力。通過訂單化生產,以三產倒推一產,加以依托“產業聯盟+龍頭企業+生產園區+種養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降本增效。
中老鐵路開通后,提高了貨運效率,降低了企業物流運輸成本。中老鐵路貨運采用國際標準集裝箱運輸,不僅有效解決了當前的海運困境,還縮短了物流運輸周期。墨江縣預制菜企業可以大力運用國際物流鐵路,爭取更多的出口機會和份額,推動預制菜行業和上下游關聯企業的發展。加強預制菜產業與物流產業的通力合作,促進龍頭企業和物流企業加強資源共享和協同運營,通過業務整合、聯盟合作等方式延長產業鏈,優化冷鏈物流運輸服務,提升全鏈條一體化冷鏈物流輸送能力。
墨江縣應以預制菜為切入口,抓住相應的政策機遇,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助力預制菜產業穩健經營。建立預制菜研發實驗室、完善預制菜產業鏈平臺,提高預制菜效益轉化,擴大產業化規模。對預制菜原料培育選擇、產品生產、包裝設計、倉庫儲存、冷鏈運輸等開展技術研究。合理規劃產業園布局、原材料基地。從減稅降費、拓寬融資渠道等方面著手,吸引新企業進駐,激活現有企業的活力,為招商引資創造條件。建設高水平原料基地,通過育苗基地建設和立體循環種養技術的創新與研發,構建墨江縣預制菜原材料產業集群[5]。
鼓勵建設集種植養殖、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為一體的預制菜產業鏈發展。研發端、市場端和產業端相互配合。生產企業從預制菜菜品研發、生產設備研發制造、冷藏運輸保鮮、預制菜配送終端設備等研發入手,根據市場訂單需求,制定相應生產計劃。數據服務商將生產端與銷售端有效連結,根據B端和C端用戶數據,實時傳遞給生產企業,實現信息互聯、資源共享,產業鏈條間資源整合更有效率。墨江縣預制菜全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推動了鄉村振興建設,為墨江縣區域發展建立競爭優勢,為農業產業鏈延伸增加附加價值,建立小農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機制。
近年來,墨江縣獨具特色的“哈尼宴、回歸宴、雙胞宴、鮮花宴”聲名鵲起,“紫色”系列農產品的推出更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中老鐵路通車擴大了物流服務的半徑,墨江預制菜產業實現了“翻山越嶺”和“江海通達”,墨江縣以預制菜產業為突破口,推動農產品向食品升級,促進工農業、農村供給和城市餐飲需求融合。帶動城鄉生產要素的雙向流動,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助力城鄉協調發展。預制菜把鄉村振興和預制菜產業相結合,樹立預制菜“墨江式”,為引領鄉村振興、助力共同富裕注入新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