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 佳
(湖南醫藥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0)
近年,自然天氣以及國際形勢的影響,在世界范圍內,健康產業逐漸成為多數國家發展的重點,我國已將大健康行業作為經濟領域的重要產業,從宏觀上來說,大健康產業與醫藥行業密不可分,在發展健康保健產業的同時,深耕醫療管理與服務中小產業。因此,研究此項課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綜合實力得到了質的飛躍,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思想教育理念開放程度明顯,人們拋卻舊認知,展望新未來,逐漸將目光集中修身健身中,結合當前國情及地球消耗水平,健康理念愈發深入人類認知,使人們越來越注重身體健康。當今社會里,大健康產業作為一種新型行業,市場需求量巨大,經營主體尚不能滿足巨大的市場缺口,眾多創業型公司以及跨領域投資商是目前行業發展的主要經營主體。大健康企業經營健康產品,涉及前中后期健康咨詢、恢復健康,以及維護健康食品、醫療技術、服務等產業鏈。與東亞國家不同,領銜大健康行業發展的歐美國家已經具備了堅實的開發基礎,尤其是美國,受經濟及思想理念影響,美國夢的思想狂潮,為滿足美國經濟市場需求,其大健康產業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行業起步較晚,大健康產業發展還未取得突出成績,但仍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1]。
2.1.1 綠色農產品研發趨勢
農業生產涉及國計民生,農業作為國家產業基礎,是關鍵支柱產業,支撐著健康產業的后續發展。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發展歷史悠久,傳統的農耕文明主要依靠人力栽培,而在研發有機農業時,專業人員發現傳統栽培方法更加適用,且生產優勢明顯。目前,越來越多的農業生產者趨向發展有機農業生產,部分未達到小康水平的居民,主要分布于偏遠山區及邊境地區,其進行農業生產時仍采用傳統農耕生產方式,保證無化肥無污染的生產模式,這恰恰是生產有機農產品的最有效途徑。自中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綠色農產品的進出口工作難度加大,未達到發達國家的食用標準,綠色壁壘障礙明顯,而發展有機農產品正是解決此問題的關鍵,是參與世界競爭的有力手段。海外早在20世紀初就開始主力發展有機農業,不管是養殖還是種植都取得了突出進步,但我國有機農業發展歷史較短,還未形成完整的產業規模,但在巨大的市場缺口下,大中小型有機企業層出不窮,為其提供了強大的市場競爭力[2]。
2.1.2 綠色牲畜產品研發趨勢
我國地域遼闊、平原眾多,在進行農畜生產時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牲畜作為主要的肉食來源,其生產及加工過程需要嚴格的安全把關。近年,農畜生產漸成規模,牲畜藥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用于促進牲畜養殖,解決牲畜疫病,提高牲畜養殖水平,且效果明顯,保障了農畜養殖的基礎健康。但是,長期使用獸藥會造成動物體內大量的藥物殘留,長此以往,滲入動物體內生殖系統,再經過烹飪進入人體,影響人體健康,人類經過排泄進入室外環境,形成生態循環,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國際生物組織早在2006年就明確指出,全歐盟境內嚴禁使用牲畜類抗菌藥物,美國隨后提出,各州牲畜養殖業將全面進入無抗生素時代,基于此,中國也開始展望大范圍實現無抗生素類牲畜養殖,但要想徹底實現無抗養殖環境,任重而道遠,中國人口基數高居世界第一,肉食需求量巨大,遲遲無法徹底告別抗生素養殖,更有甚其抗生素使用量呈遞增水平,時常出現濫用錯用的情況,由于利益驅使,諸養殖企業不能從根本上產生杜絕抗生素使用的理念,因此,相關部門有必要推進政策改革,創造全食品安全時代。
近年,健康領域內的功能性食品研發層出不窮,有關專家認為其必將成為新時期健康食品的主力軍。功能性是指食品中存在可以調理局部身體機能的成分,促進機體代謝循環、益于身體健康。社會的進步,促使人們關注自身,身體健康成為人們的首要追求,生老病死逐漸成為生物醫學攻堅的難題,如何在不影響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延年益壽不再是空想。自健康食品研發開始,我國獲批健康食品量已達上萬,但較之國外品牌,顯然不具明顯優勢,要想創新國內健康食品,應重點關注以下研發領域:
2.2.1 粗食纖維
粗食纖維對人體健康大有益處,作為不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水溶性以及非水溶性2種。纖維有利于幫助人體新陳代謝,提升機體代謝功能,纖維素進入人體腸道后,增加腸道內部儲存的食物體積,降低其堅硬度,增強腸道蠕動速度,減少排便阻力,有效降低腸道發病概率。除此之外,纖維素可以降血脂、降血糖、減少糖尿病發病風險、降低脂肪吸收力度,有效防止脂肪吸收過量導致的心腦血管等問題。據不完全統計,當前我國進口纖維含量極度不足,嚴重缺乏纖維營養。而農業部研究表明,膳食纖維可以融入糧食生產線中,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目前,我國膳食纖維主要以進口為主,因為國外的纖維產品更成熟,產業規模更完善,所以食品安全更有保證,國內纖維市場的投入與產出暫不成比例,還需不斷發展。粗食纖維主要趨向于研究非黏性膳食纖維,以固態或粉狀食品進入銷售市場,也可用于液體飲品中,糧食副產物也可進行膳食纖維再生產,市面上主要以纖維面粉,玉米粗糧粉等為主,膳食纖維已贏得健康食品市場的廣泛關注,其食品研發勢在必行[3]。
2.2.2 多糖
多糖作為自然界內微量元素含量最充足的化合物,活性狀態對人體免疫系統具有重要的作用,可有效抑制腫瘤細胞擴散,促進健康細胞轉化。例如,市面上使用較為廣泛的香菇多糖,可有效提高機體免疫系統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在靈芝、黃芪中添加活性多糖效果也較為明顯。日本就多糖研究提出不少案例分析,自然生產下的不同國家紅白參多糖種類,對降低機體血糖作用明顯,水生產海藻多糖則在降低血脂方面造詣頗深。多糖作為高分子化合物,深受諸多化學專家青睞,專家可以從不同生物中提取多糖分子,加入醫藥制劑,用于治療免疫系統疾病。近年,國家生物醫藥組織研究表明,多糖分子可有效緩解機體衰老程度。生物醫藥的多糖研發不僅僅限于單分子多糖,逐漸趨向多分子多糖研究,告別單一免疫系統,向復方網格型多分子系統發展,受眾群不再僅限藥品行業,逐漸向食品行業發展。
2.2.3 益生菌
作為機體不可或缺的有利生物細菌,不僅可以調節體內細菌平衡,促進身體健康,并通過再生產,將其加工成各種外用食品,有效促進身體腸道發展,還可以加工成外敷醫藥制劑,用于解決尿道系統和皮膚類型問題。益生菌附加功能眾多,較為普遍的是應用于解決人體代謝系統,例如,腸道功能損傷、腸道正常排泄能力呆滯、機體對抗病毒能力減弱、乳糖耐受性不足、膽固醇過高、癌細胞活躍度過強、免疫系統受損等問題。醫學界學者們將其聚焦在代謝系統上,臨床癥狀主要表現在腸胃發炎、皮膚過敏、醫用外科感染,以及抗生素使用不當造成的腸胃異常、陰道炎癥、胃部抗菌性、癌癥體征和不正常肥胖等主要癥狀。經過醫學驗證,生物專家表示,益生菌對抑制肥胖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激素性肥胖,突發性肥胖等不正常肥胖。專家在充分利用單株菌后,開始研究復合菌,機體內部腸道系統復雜,單一的單株菌醫療效果不大,需要協同復合菌增加效果。即使益生菌作用明顯,但在不少領域仍不得重用,益生菌生長環境苛刻,遇熱遇潮會發生過度反應,因而多適用于冷藏食品,培養新型益生菌十分必要,以滿足適合冷藏環境以外的益生菌生物需求。比如,適用烘烤條件的活性益生菌。益生菌要想保持其內部機體活性運行,就要借助益生菌的力量,才能發揮足夠的價值。因此,有效保證益生菌活性是生產益生菌產品的主要問題[4]。
2.2.4 特殊配方食品
特殊配方產品全稱特殊醫藥用途配方產品,主要用于解決代謝功能受損病人恢復期的營養搭配問題,通常是經過特殊加工的處方食品,該類食品必須經過嚴格的專業配置,謹遵醫生指導,按照說明單獨食用或搭配其他食品使用。少部分用于醫藥用途的特殊用品,僅流通在個別病人之間,慢性病人、手術恢復期病人應用較多,更為熟悉。特殊配方食品隸屬于膳食產品,致力于解決受眾群進食困難,正常進食難以滿足人體營養需求時,進行必要的營養補充,對療養恢復、機體維護、康復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為該類產品不能稱之為藥品,不能代替醫用藥物的正常治療功能,所以并不能作為處方或非處方藥類售賣。我國并沒有形成專業的配方標準,其產業生產鏈缺乏完整的法規條例,僅能通過藥品注冊生產,導致前期注冊投入頗高,后期的產品研發資金不足。基于此,由于我國社會日漸趨向老齡化發展,社會保障和醫療系統尚不完善,特殊制藥品缺口巨大,相關部門需不斷完善其法令條例[5]。
我國大健康食品研發當前發展水平不高,但市場需求量巨大,應以創新力為主導,提高研發科技水平,從不同受眾群體出發,研發多功能保健產品。秉承持續發展的原則,重點關注食品品質,提供高水準服務,提升生產的同時增加產品性價比,力爭將其發展成快消國民品牌,創造連鎖產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