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 剛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食品安全問題是指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有影響的公共衛生問題[1]。食品安全問題關乎到每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在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同時,要求加快補齊農村公共服務短板,其中,特別強調了農村食品安全問題。鄉村振興作為建設健康中國的關鍵舉措,在國家戰略全局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村是食品安全的源頭,也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源頭,只有源頭安全,才能保證整個食品行業的有序、快速、安全發展[2]。當前,黨和政府十分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在近些年的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但在環境較為復雜、食品安全意識薄弱的農村地區,還存在較多問題亟需解決。
我國農村人口規模大,消費基數低,邊際消費傾向高,消費潛力大[3]。食品安全在消費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村民的食品安全意識和生產者的經營意識兩個方面。當前,農村居民對于食品安全的意識十分薄弱,大部分人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安全意識和維權意識。一方面,在消費的過程中,農民經常會買到假冒偽劣或者“三無”過期產品,鑒別這些食品是否過期的方式往往是掃碼或者利用電子設備查詢,使得農民在受到權益損害時不能及時挽回損失,危害到自身健康。另一方面,農村食品生產經營者食品安全知識匱乏,對法律理解不夠深刻,也缺少食品經營的專業知識。部分經營者甚至只講求經濟效益,而忽略了商品質量,將過期的產品繼續售賣。由于農村地區食品經營地較為分散,基層執法人數較少,不易監管,對農村食品市場的監管和執法力量還較為薄弱,難以全面覆蓋。
受經濟發展水平和村民消費水平的限制,農村食品加工生產企業規模較小,沒有形成系統安全衛生的生產線,大部分食品生產以家庭手工作坊形式存在,且分散錯落。大部分企業缺少正式的營業證明和生產許可證,生產的機器較為陳舊,基本不會定期自查,生產過程較為粗糙。由于加工技術不夠成熟,在生產的過程中可能存在有害物質的殘留,為人體健康埋下隱患。
農業產品生產原料的獲取一般采取種植和飼養兩種形式。在種植方面,傳統的有機肥料已經被農民所淘汰,化工肥料取而代之。雖然使用化工肥料可以大幅度,增進農作物的生長速度,提高農產品的產量,減少農業生產投入的成本降低風險,但會導致農產品安全風險增加,人們長期使用化工肥料培育出的食品,就會有化學元素沉淀在作物本身,對人類身體健康造成威脅。而一些不符合售賣標準的低效肥、農藥的流通,造成的農產品安全風險更甚。除此之外,土壤和水源的污染也是導致農產品安全問題的重要原因,農村的垃圾分類并不明確,在路邊和溝旁經常會看到各種垃圾、生活排放的污水,無疑也對土壤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地膜等塑料垃圾的不易降解特質,給農村土地恢復造成了很大的阻力,為農產品的生長制造了安全隱患。
我國農村地區占地面積較大、地理構造復雜,交通和物流發展不夠便利,運輸過程也對食品的安全問題產生了一定影響。受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農村地區食品運輸周期性長,食品原材料的采集和產品售賣過程中耗費的交通時間較多,大多采用貨車運輸的方式,運輸安排上沒有固定的時間,往往要根據商品生產者的需要進行發貨、送貨,在時間上具有明顯的滯后性特點。同時,在運輸的過程中,要經停許多儲存點,這些儲存點一般沒有經過嚴格的消毒處理,因此,在存儲的過程中會造成食品原材料和商品一定程度的污染,也會導致不易保存的商品的變質,而生產經營者在售賣商品的過程中,并沒有注意到這些問題,依然把這些變質的商品按照正常的商品出售,導致危害人體健康的產品大量流入農村市場中。
農村食品安全的問題與監管部門監管范圍難以觸及農村地區有一定關系。相關法律法規在農村地區操作性不強,農民本身法律意識不強,在自身權益得到侵犯后,不能及時上報有關部門、及時維權,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不利于相關法律法規的落實。在打擊山寨問題食品的過程中,由于農村產品經營者的經濟承受力有限,市場監管部門需要酌情對商品經營者進行相應處罰,從而助長了商品經營者的僥幸心理。由于地方政府的經費有限,監督管理系統的設備存在老化的現象,對農村地區的監管存在效率低、專業性不強的問題,不能及時監督發現問題食品。
農村村民受教育程度較低、自身素質較低,對他們宣傳教育的內容需要包含法律法規、思想道德、民俗習慣、身體健康、生活常識等多層面。然而,當前農村食品安全宣傳不夠細致,缺乏專業的指導,缺乏一定的正式性,因此,村民在接受這些知識的時候,不能深刻理解和體會食品安全對其身體的深層次影響,也不能真正理解法律法規。一些村民法治觀念淡薄,缺少對法律應有的敬畏之心,在食品售賣的過程中,往往打法律的擦邊球,甚至越過法律的紅線,這與他們對法律法規的不了解是有直接聯系的。食品安全知識的缺乏,使得村民們在面對一些廉價、美味的誘惑時,不能做出理性的選擇,從而忽略了健康層面的問題,選擇這些廉價的、存在食品安全隱患的食物。同時,食品安全知識缺失,也導致村民不具備判斷食品是否安全、健康的能力,對一些不易察覺的食品安全隱患不具備辨別能力,長此以往,村民會逐漸喪失對于問題食品的基本判斷。
受生活環境的影響,農村的廚房大多比較簡陋,餐具的使用和清洗無法做到干凈清潔。在清洗、烹飪加工食物的過程中,使得食物被污染滋生細菌。首先,農村的水源一般來自于井水,或者是靠近居住地的河水,受到城鎮的工業影響,這些水中含有有害的化學物質,簡單的煮沸無法徹底加以消除,村民引用后長期儲存在身體中,長此以往,便出現了健康問題。其次,自然生長的野菜是村民津津樂道的食品,每逢春季和夏季,村民便會成群結伴去山上采摘野菜,或者菌類食品。在采摘的過程中,會不經意間采到有毒的菌類和野菜,這些野菜被人們所端上餐桌后,就會引發中毒的現象,村民缺乏食品安全意識,對這種有毒菌類視若無睹,這是長期的飲食習慣所造成的結果。最后,農村地區的泡菜是各地的特色所在,這些泡菜沒有經過專業的檢測,往往存在寄生蟲、細菌、病毒等,雖然味道鮮美,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食品安全隱患。
農村地區食品安全監管觸及不到位,使得不法商販有機可乘,因此,在深入推進鄉村組織振興戰略的同時,基層政權組織應積極優化食品監督管理體系,增加財政的支出,協助農村食品監管部門購置更加精密的儀器,培訓專業在職人員,加強對農村食品安全的監管。同時,執法部門應當對市場進行有效的整理和監督,制定科學實用的制度和政策,正確引導市場加強農村市場秩序的完善,讓農村形成一種信用公平、自愿公開的良好交易風氣,對違法亂紀的行為進行嚴厲的打擊懲治,推動市場呈良性發展,支持非政府組織積極加入到食品安全監督管理中。此外,各地要充分發揮食品安全“四員”隊伍作用,加強“四員”管理,督促“四員”切實履行協助執法、隱患排查、宣傳引導及信息報送的職責,從而不斷織密織牢食品安全基層監管網絡[4]。
鄉村文化振興內涵豐富,不僅包括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還包括對現代文明的學習和接納。農村食品安全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村民缺乏對這種文化的接納,這就需要相關部門繼續加強對農民的食品安全教育。以往,關于食品安全教育的形式不夠嚴謹規范,農民在接受教育后,沒有深刻認識到食品安全對于生活和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從而大大影響了食品安全教育的作用。因此,要想農民重視食品安全問題,相關部門需要在宣傳的方式上有所改進,對待不同的主體,應該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在農村中小學開展食品安全教育活動,讓學生回家后向祖輩積極反映自己所學的食品安全知識;對待農村食品銷售者,應積極宣傳守法經營的知識;對于村民,需要加強維權知識教育,告知其遇到食品安全問題時的維權渠道,鼓勵其積極投訴舉報各類食品安全違法行為,使居民認識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5]。
人才是鄉村振興戰略落地實施的智力支撐,高素質人才融入農村,可以有效改變村民飲食方面的習慣。受地理環境和當地民俗習慣的影響,農村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頗有不同,尤其是南方地區的農村,對泡菜、臘肉等食物情有獨鐘,這類食物在制作和生產的過程中沒有嚴格的衛生條件要求,經常腌制一年甚至更久,會產生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而村民則認為這種腌制時間久的泡菜味道更佳,因而競相效仿。因此,需要高素質人才利用互聯網手段進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向村民傳遞有關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識,教會農民甄別有損身體健康的食品,從根本上改善村民的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