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先 宋士勇
摘 要:文章利用淮安市淮安區檔案館館藏紅色檔案,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區委、區政府有較大規模和影響的調查研究背景、方法、特點等進行深入細致的歸納分析,以響應中共中央倡導的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號召,為當下調查研究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調查研究;紅色檔案;淮安區
重視調查研究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本色,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中,調查研究就像一座橋梁,連著黨心和民心。本文通過梳理新中國成立后淮安市淮安區的幾次重要調查研究工作的情況,總結調查研究之經驗,為當下調查研究工作提供經驗啟發。
一、 有關調查研究的重要檔案文件梳理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民黨殘余勢力仍在華南、沿海一帶負隅頑抗?;窗部h委縣政府為了加強公安部門的力量,決定在全縣公安部門做一次認真、全面的調查研究,為此起草了《關于調查研究工作給各區公安員一封信》[1],信中講到要從組織、工作作風及領導方法等方面加強對公安工作的調查研究。信不長,共968字 ,是新中國成立后淮安縣委縣政府最早關于調查研究的文件記載。
此后縣(市、區)委、縣(市、區)政府組織了系列調查研究活動。例如1956年1月,縣委貫徹“書記動手、全黨辦社”的指示,縣委書記深入農社、鄉村,親自抓點,了解情況,掌握1至2個鄉的辦社情況;縣區委委員絕大部分深入基層,掌握1個鄉或2個農社的辦社情況;縣委抽調198名專職合作社干部,各區委分別組織專職和兼職干部130多人,組成辦社工作隊,劃片設點駐社調研。根據當時《中共淮安縣委關于專題調查研究工作的總結報告》[2]可知,此次調研“重點調查怎樣保證百分之九十以上社員增加收入爭取其余社員不減少收入。……調查內容:支部怎樣領導農業生產合作社、一個社的農田水利規劃、旱改水的經驗總結、水改旱的經驗總結、怎樣養鴨以及農業生產合作社加工業的發展等六個專題調查”。根據調研總結報告,后續推行了“四定三包一獎制”,制定了勞動、財務規劃,貫徹了按勞取酬的分配原則,激發了社員的生產積極性。
由于1959年至1961年的自然災害,加上一些地方片面夸大主觀作用,急于求成,淮安經濟受到嚴重挫折。中共淮安縣委認為必須清除弄虛作假、好大喜功的不良風氣,于1961年作出了《關于調查研究工作的報告》[3]。文件指出:一是調查研究工作應該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調查人員不能滿懷熱情把感想當政策,也不能先入為主,從成見出發,從個人好惡出發,只要適合自己口味的東西,不要不適合自己口味的東西。二是要按照事物本來的目的去了解。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對搜集的材料不能添油加醋,調查研究要全面,抓住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中心環節。三是調查人員看待問題要有追根到底的精神,對似是而非的可疑情況要追根到底,直到弄清問題為止。調查要細致具體,調查人員必須要有耐心、細心,要不怕麻煩、不怕瑣碎,不能忽視細小材料,甚至三言兩語、片紙只字都要珍惜重視,任何急躁粗心都是不能發現問題的。四是調查人員首先必須確立調查工作高度責任感,確定正確的思想方法,并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報告還提出了座談調查、個別訪問、自上而下調查、自下而上調查、從左右側面及互相了解五大調查方法。根據調查研究成果,淮安縣委積極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調整人民公社所有制及工農業等經濟指標,探索發展經濟的新途徑,使國民經濟在調整中逐步恢復。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縣委縣政府仍然將調查研究工作擺在重要位置。1981年,為及時了解各單位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情況,針對工作中出現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搞好經濟調整,中共淮安縣委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搞好調查研究的通知》[4],要求從農業生產、工業交通、財貿等十個方面開展調研。通過這次調研,相關政策舉措得以完善,群眾不斷掀起生產高潮,農業生產責任制進一步完善。
然而農業生產責任制推行后,實踐過程中也產生了很多問題。為了使黨在農村的各項經濟政策得到更好的貫徹,并解決現有問題,1982年9月,中共淮安縣委發出《關于總結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進行調查研究的通知》[5],要求縣社隊三級一起動手,特別是主要負責同志要親自參加,搞好總結完善,因地制宜地指導面上工作。要堅持做到:1.認真發動群眾,學好中央1號文件,全面地領會精神實質;2.深入實際,直接與基層干部和社員群眾接觸,廣泛聽取他們的意見,掌握第一手資料;3.注意研究和分析新情況,提出新見解,解決新問題。此次調研調動了廣大社員群眾的生產積極性,推動了農副工各業生產的發展。
2001年,因淮陰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淮安面臨如何理順市區關系,實現市區一體以及把中心城市做大做強的新挑戰,淮安市委出臺了《關于對當前幾項重要工作開展專題調查研究的意見》[6],提出利用兩個月時間,從加快中心城市建設發展等9個方面開展調查研究,涉及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私營個體經濟等多項關系國計民生的問題。當時市委派出9個組21個區直部門下沉到基層調查研究。經過調研,區里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形成了市區一體以及把中心城市做大做強做優做美的工作方案。
二、 上述調查研究經驗總結
上述調查研究活動,都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圍繞當時面臨的特定任務進行的。筆者經過認真梳理、歸納、分析,認為有以下幾個特點:
做好調查研究要“以人為本”?;窗矃^是一個農業大區,有120萬人口,83%為農業人口,因此調查研究離不開“三農”問題。每一次的調查研究,大量信息、數據的獲取和處理,都離不開群眾的配合支持。開展調查研究要發揚為民請愿的精神,肯吃苦、敢攻關,始終踐行群眾路線,真正傾聽群眾呼聲,真切關心基層民生,真正把情況摸透。
做好調查研究要“實事求是”?;窗矃^現面積1452平方千米,各鄉鎮、街道等行政單位之間情況千差萬別,如果搞“蜻蜓點水式”調研、盆景式調研、作秀式調研,得到的就是嚴重“注水”的信息、數據,就會嚴重影響決策。因此,要堅持到群眾中去、到實踐中去,傾聽基層干部群眾所想所急所盼,了解和掌握真實情況,這樣才能做到“實事求是”。
做好調查研究要“解剖麻雀”?;窗矃^是一個農業大區,現有3個街道、13個鄉鎮、1個經濟開發區。解決問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到一個鄉鎮,甚至一個村、一個田塊、一個工廠、一個車間、一個班組等“解剖麻雀”。不僅要把一般和個別結合起來,選好典型深入解剖麻雀,還要從個別中找出一般,從特殊中總結普遍性規律,從而窺得事物發展的全貌。
做好調查研究要“解決問題”。淮安縣(市、區)委、縣(市、區)政府之所以能夠在社會主義建設、改革時期的調查研究中取得顯著成效,就在于調研時始終把解決群眾所想所急所盼作為最終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調查與研究。現在淮安區還存在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事業有“欠賬”等難題,迫切需要通過調查研究找到破解的辦法和路徑。在進行調查研究前,要帶著這些問題進行精準化調研,把調查研究的準星切實對準經濟社會發展的“靶心”。
注釋與參考文獻
[1]中共淮寶縣委:《關于調查研究工作給各區公安員一封信》(1949年12月),淮安市淮安區檔案館藏,檔號:0313-1949-001-0030-0050?;磳毧h由淮安、寶應兩縣析置,1950年撤銷,并入淮安、淮陰、寶應三縣。
[2]中共淮安縣委:《中共淮安縣委關于專題調查研究工作的總結報告》(1956年10月),淮安市淮安區檔案館藏,檔案號:0305-1956-001-0009-0028。
[3]中共淮安縣委:《關于調查研究工作的報告》(1961年),淮安市淮安區檔案館藏,檔號:0313-1961-001-0033-0015。
[4]中共淮安縣委:《關于進一步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搞好調查研究的通知》(1981年11月5日),淮安市淮安區檔案館藏,檔號:0301-1981-002-0637-0004。
[5]中共淮安縣委:《關于總結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進行調查研究的通知》(1982年9月1日),淮安市淮安區檔案館藏,檔號:0301-1982-002-0659-0091。
[6]中共淮安市委:《中共淮安市委關于對當前幾項重要工作開展專題調查研究的意見》(2001年7月9日),淮安市淮安區檔案館藏,檔號:0332-2001-002-0008-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