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東霞

摘 要:1951年,南京人民以高昂的愛國熱情參與了抗美援朝捐獻飛機大炮運動。在南京市委、南京抗美援朝分會的領導和動員下,南京市按照工、農、工商、居民“四大系統”,分階段展開了捐獻飛機大炮的宣傳動員和認捐、繳款工作,于1951年底取得了超額完成捐獻29架飛機的成績。南京市捐獻飛機大炮運動的勝利,對鼓舞前線士氣、促進南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等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也充分體現了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充分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的重要性。
關鍵詞:南京;抗美援朝;捐獻飛機大炮
1951年6月1日,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向全國人民發出關于“推行愛國公約、捐獻飛機大炮和優待烈屬軍屬”的號召(簡稱“六一”號召),捐獻飛機大炮運動隨即在全國各地、各界人民中展開。南京人民充分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此次捐獻飛機大炮運動的勝利完成貢獻了寶貴力量。[1]
一、 組織領導機構和實施辦法
抗美援朝捐獻飛機大炮運動在抗美援朝總會的統一組織下進行。這一運動在南京的開展則相應地由南京抗美援朝分會根據本地情況制定地方捐獻細則、繳款辦法,并承擔組織收繳款等工作。南京各地各界開展這一運動,又離不開各級黨委的領導、各群團組織及行政機關的密切配合。
南京抗美援朝分會由中國保衛世界和平大會委員會(簡稱“和大”)南京分會與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臺灣、朝鮮運動委員會南京分會合并改組而成,最初名稱為南京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后簡稱為南京抗美援朝分會。“六一”號召發出后,南京抗美援朝分會于6月6日發出通知,積極響應抗美援朝總會關于捐獻飛機大炮以支援志愿軍的號召。為了迅速推進這一工作并保證其順利開展,南京抗美援朝分會于6月14日制定了《關于增產捐獻武器支援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具體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首先,《辦法》強調宣傳先行,在宣傳中注意結合各界實際,對不同界別使用不同的宣傳語言,“在工廠應與增加生產、反對浪費、減低成本運動相結合;在郊區應與深耕細作及發展家庭副業相結合;在工商金融界應與改善經營、節約消費、增加收入相結合”[2]。其次,為了便于組織領導,《辦法》決定按照工、農、工商、居民“四大系統”進一步細分捐獻飛機大炮的組織領導責任。工人系統在職工界抗美援朝支會與本市總工會的領導下,農民系統在市農民協會的領導下,工商系統在工商界抗美援朝支會與工商聯籌委會的領導下,居民系統在城區各區抗美援朝支會的領導下,分別開展捐獻活動。再次,為了勝利完成為期半年的武器捐獻運動,《辦法》提出應使“四大系統”迅速制定捐獻目標,并發動每戶每人依據各自系統的捐獻目標制定長期捐獻計劃。最后,獻款的收繳和統計工作依然依循“四大系統”進行,獻款可一次性繳納也可依據認捐數分期繳納。“四大系統”應指定專人定期將所收到的捐款繳送人民銀行,“如有個人、企業、機關、團體將捐款直接繳送人民銀行的,希望列明屬于那(哪)一系統,以及本人姓名或單位名稱,以便統計”[3]。同時,“四大系統”應負責在其所直屬的單位或范圍,每月選擇適當地點公布捐款情況,南京抗美援朝分會也會按月在《新華日報》公布“四大系統”中捐款者單位或姓名及其捐款數。另外,為了便于核算,所有捐款均以人民幣計算,“金、銀、首飾、銀元、外匯、外幣等,由人民銀行按當日牌價折合計算”[4]。
南京市以工、農、工商、居民“四大系統”為基礎,分別組織宣傳動員、收繳獻款、統計公示等項工作。這種組織辦法,一是能夠按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依據各界群眾的實際情況,具體、有效地開展工作;二是做到了事前明確群眾所屬系統的劃分標準,在較大程度上預防了層層加碼、多方收款等現象的發生。此外,《辦法》還強調了宣傳先行的工作方法,主張先對群眾開展深入宣傳后,再組織捐獻動員工作,這更有利于捐獻飛機大炮運動的順利開展。總之,《辦法》的出臺為南京市捐獻飛機大炮運動的開展做出了合理的組織安排,是南京市捐獻飛機大炮運動的良好開端。
二、 認捐與繳款工作的開展
《辦法》發布后,南京市委先后召開全委擴大會、抗美援朝代表會、各界人民代表會、職工代表會和青年團代表會,深入推進捐獻動員和群眾的認捐及繳款工作。在南京市委及南京抗美援朝分會的正確領導下,南京的捐獻飛機大炮運動開展得較為順利,表現出了鮮明的階段性特征。
1951年6月至7月底,是南京市捐獻飛機大炮運動的第一階段。這一階段主要以開展捐獻飛機大炮的宣傳動員工作為主,并在此基礎上結合修訂愛國公約組織了初步的認捐活動。6月6日至12日,南京市的工商聯合籌委會、總工會、農民協會、民主婦聯率先開展了傳達“六一”號召及捐獻動員工作;部分工廠的認捐工作初步展開,例如,南京市私營永利铔廠、中國水泥廠、江南水泥廠提出各捐獻飛機一架的認捐目標。《辦法》發布后,南京各界的認捐活動全面展開。“6月底,市抗美援朝分會召開全市抗美援朝代表會議,提出了全市捐獻戰斗機20架的奮斗目標。7月底,城區各區又先后召開了抗美援朝代表會議討論捐獻問題,并根據各區人口狀況和經濟條件,分別提出了具體的捐獻目標。各界也分別召開了群眾會議,傳達全市抗美援朝代表會議精神。各單位也紛紛訂立增產捐獻計劃。”[5]
1951年8月至12月底,是南京市捐獻飛機大炮運動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認捐工作全面深入展開,同時捐獻飛機大炮運動進入實際的繳款階段。首先,認捐工作繼續深入推進。為落實認捐工作,南京市各界普遍將認繳款額定入捐獻計劃,截至8月底,“南京市工人已有百分之九十以上訂出增產捐獻計劃,郊區農民和城市居民訂出捐獻計劃的都達百分之七十,工商界的計劃已由行業推進到工廠商店”[6]。南京市的認捐工作一直持續至1951年11月21日,截至11月20日,“全市人民愛國捐獻認捐總額已達371.87余億元,繳款數已達366億余元,認捐總數已超過原定數1/4”[7]。其次,繳款工作也在穩步推進。南京市人民銀行統計數據顯示,截至9月20日,“四大系統”的繳款總數已達認捐目標的40%以上,各系統具體繳款情況見表1。為了迎接志愿軍出國作戰一周年紀念日,南京市于10月間發起了提前并超額完成繳款工作的號召,掀起了一股繳款高潮。10月6日,南京市總工會率先向全市職工發出“提前一個月完成原定半年捐獻5架戰斗機計劃”的號召,要求早日把飛機送到前方。南京抗美援朝分會于10月9日舉行常委擴大會議,討論通過了《關于提前并超額完成愛國捐獻武器》的決議,并于11日正式發布“全市人民提前一個月并超額完成愛國捐獻計劃”的號召,南京市捐獻飛機大炮運動迎來了繳款高潮。在這一熱潮中,南京市捐獻飛機大炮的繳款進度得到快速推進。以工商界為例,截至11月1日,工商界繳納獻款共達153.7余億元,已提前兩個月超額完成原定半年捐獻10架戰斗機的計劃。

根據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11月16日《關于爭取按期完成武器捐獻繳款工作并繼續加強抗美援朝運動的通知》精神,南京的捐獻飛機大炮運動于11月21日結束認捐工作,進入最后的繳款階段。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7月1日至12月28日,南京市捐獻飛機大炮運動“實繳獻款已達424.1億余元,折合戰斗機28架還多4.1億余元,超過原捐獻計劃41%強。其中,職工界繳款136.82億余元,郊區農民繳款29.41億余元,工商界繳款177.12億余元,城區居民繳款80.75億余元”[8]。12月31日,南京抗美援朝分會宣布捐獻飛機大炮運動結束。至此,全市實現繳款總數438.7億元,可購戰斗機29架有余,比原定認捐目標超額9架戰斗機。
三、 成效與啟示
南京市抗美援朝捐獻飛機大炮運動宣布結束后,仍有各界人民的武器捐款不斷匯繳南京市人民銀行及該行分支機構。為此,南京抗美援朝分會決定以4月30日為截止期限,“凡5月以后繳到本市人民銀行及該行分支機構的捐款,即列入抗美援朝慰問金捐款項下”[9]。1952年7月10日,南京抗美援朝分會向社會公布武器捐獻統計數據:“截止1952年4月30日為止,本市各界人民的武器捐款總數為人民幣455.63億元。如以戰斗機一架15億元計算,可折合戰斗機30架。”[10]“其中,工人系統(含參加工會組織的店員、文教工作者和機關事業單位職工)捐款捐物折合款可購飛機近11架,農民系統包括陵園、燕子磯(八區)、湯山(九區)、南郊(十區)、上新河(十一區)及兩浦地區(七區)近2架,工商系統12架,居民系統(包括城區居民、學生及參加工會、工商聯的手工業工人、黃包車工人)近6架。”[11]南京市捐獻飛機大炮運動的開展和勝利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是緩解了前線武器缺乏的狀況,鼓舞了前線戰士的士氣;二是通過武器捐獻的動員工作充分發動了南京人民的主體意識,全面提升了人民群眾的政治覺悟;三是在處理捐獻飛機大炮的工作中鍛煉了一批能夠密切聯系群眾的黨的優秀干部;四是進一步增強了人民群眾的增產節約意識,并使之轉化為切實行動,推進了南京市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南京市捐獻飛機大炮運動能夠勝利完成并對其他各項工作產生助益,主要得益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切實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
南京市委始終堅持以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領導南京市捐獻飛機大炮運動。在南京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南京市捐獻飛機大炮運動的基本方法是合理有效的。南京市捐獻飛機大炮運動在一開始就確定了宣傳先行的原則,以及按照“四大系統”組織認捐、繳款、核算、公示等項工作的方法。這種原則和方法的確立,有效保障了捐獻飛機大炮運動的順利有序開展。以三區(即秦淮區)為例,區委在制定捐獻工作組織計劃時,決定以6月1日至8月1日為開展普遍宣傳的階段,這一階段的工作“以檢查愛國公約為主,結合醞釀捐獻目標,但不許行動”[12]。由于前期準備工作充分,加上醞釀時間較長,進入認捐階段后,群眾捐獻繳款熱情很高。在11月前,全區認捐數已達15億以上。此外,南京市委還定期組織針對捐獻飛機大炮運動的調查研究和檢查工作,能夠及時發現基層組織開展捐獻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糾正。
南京市在捐獻飛機大炮的運動中十分重視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一是把提升人民群眾的政治覺悟和增產捐獻的積極性放在首要位置。通過對群眾的時事宣傳教育,幫助群眾深入理解抗美援朝的重大意義;通過座談會等方式向群眾解釋增產捐獻的方針,鼓勵人民群眾通過增加生產的方式實現捐獻目標。二是在捐獻動員工作中,采用“以群眾教育群眾”的方法,充分發揮群眾典型和群眾性領導力量的動員作用。例如,三區“飲虹園所表揚人力車工人刁壽安延長拉車時間掙錢捐獻的實例,當場感動韓識刑捐出了心愛的結婚戒指。三條營戶口段又請韓識刑去作報告,該段捐獻數字激增一倍”[13]。南京市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在捐獻飛機大炮的行動中得以充分彰顯:南京市各郊區農民提前超額完成捐獻“南京農民號”戰斗機1架的計劃;“許多家庭婦女、勞動婦女開荒、納鞋底、搞副業生產、節約浪費來捐獻”[14];南京市的醫務工作者在貢獻自身技術力量的同時也積極參與物質捐獻,“在開展捐獻飛機大炮運動時,某隊供給制的賈大夫捐獻了5個月的津貼,有些同志不但獻血挽救傷員,而且連營養補助費也捐出”[15]。
南京市關于開展捐獻飛機大炮運動的成功經驗對于開展群眾工作和組織動員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南京市抗美援朝捐獻飛機大炮運動展示了南京市委的堅強領導作用,也展示了南京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奮斗精神,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鮮活教材。
注釋與參考文獻
[1]文中捐款數字均指人民幣舊幣值。在捐獻飛機大炮運動中,一架飛機約合15億元舊幣,一門大炮約合9億元舊幣。
[2][3][4][5][7][8][9][10][11][12][13][14][15]中共南京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南京市檔案局(館)、南京中共黨史學會抗美援朝研究分會編:《南京抗美援朝運動》,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120、120、12-13、160、527、169、169、13、153、157、127、202頁。
[6]《加緊捐獻武器支援前線鞏固國防 各地繳納現款已逾四千億元 認捐飛機接近二千四百架 最近九天繳款一千一百余億》,《人民日報》1951年8月31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