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開艷
(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武漢 430062)
“地方性知識”是特定區域人群在與自然的交流互動中不斷建構起來,共同理解、認同、利用、遵循的知識經驗。地方性知識這個概念最早是人類學家克利福德·吉爾茲提出的,此后廣泛運用于人類學研究中,著眼于考察地方性知識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所發揮的功能。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地方性知識對生態文明的價值逐漸受到關注。楊庭碩教授指出,地方性知識作為民間傳統知識,是特定人群針對所處的自然環境建構起來的知識體系,與所在地區的生態系統互為依存,具有直接應對性和全民把握性,能被不斷地使用,是當地水環境優化的屏障,保證當地水資源的需求,最有效地維護所在地區生態環境。全面發掘和利用地方性知識,人類就能扭轉當前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確保自身的可持續發展〔1〕。地方傳統知識在當代的生態建設、水環境保護中發揮重要作用,有助于強化人們的水意識,加深對水與人類關系的理解,規范人們的行為,使人們自覺、主動地保護水環境,化解水危機,保護水環境,推動水資源管理工作的深化與改善,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最基本的支撐。本文擬通過云南昆明盤龍江上游的白邑三月頭龍節來論述地方傳統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價值,揭示地方傳統對水資源管理的意義。
地方性知識為特定區域所有,與該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社會組織、經濟生活以及宗教、信仰、風俗節慶等各文化層面相互結合、相互滲透。羅康隆教授、楊庭碩教授指出地方性知識的特征有四:直接應對性、全民把握性、重復性、多樣性〔2〕。在對白邑三月頭龍節進行分析時,可從這四點進行把握,并有所補充。
“白邑三月頭龍節”中的“白邑”是一個地名,屬昆明市盤龍區滇源街道辦事處,松華壩水庫上游,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為山區,東、南、西部為河谷、平壩。境內主要河流有牧羊河、冷水河。牧羊河為盤龍江主源,冷水河為盤龍江支源,兩水在松華街道岔河交匯后始稱盤龍江。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當地與水緊密相連,滇源人民在長期的生存發展中與自然環境互動,產生對風調雨順的渴望以及對水的愛護崇拜,產生與之相關的神話傳說、廟宇祠堂、碑刻記載、節日慶典、水觀念、水信仰等,共同構成滇源地方傳統文化知識。
白邑三月頭龍節作為一種節慶文化,是滇源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傳統知識,是滇源人民長期積累的經驗智慧和實踐產物,有其直接應對的特定環境。滇源地處松華壩水源保護區,是昆明市重要的水源地,水系豐富,水源充足。滇源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也歷經過干旱缺水的時期,以農為本的農耕時代,生產生活皆與水緊密相關,加之對自然的認識不足,將水源與龍神聯系起來,由此形成對龍神的崇拜。人們敬畏龍神,認為龍潭是龍神的居住場所,各水系是龍神的活動場所,甚至是龍神的化身,因此對龍潭、水系及其周圍的生態環境、植被等進行保護,禁止污染水源和砍伐樹木,推動滇池地區生態環境和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為求風調雨順,早期滇源人開始了白邑三月頭龍節的最初形式——民眾自發組織的祭龍活動。清光緒年間所立《募修紹甸黑龍潭廟碑記》有如下記述:“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有功德于民則祀之,方今圣人在上,百神效靈,其有顯應夙著,歷有明徽者,固宜巍崇廟貌俎豆常新也。嵩之西三十里有潭曰‘黑龍’,雙泉縈回,左右相繞,土人立廟祀其神,嘖嘖稱其靈,不去。考舊志,前明值大旱,會垣祈禱既窮。黔國公沐天波與巡按禱之而雨洎乎。國朝邑中偶或雨旸,不時禱之,靡不驗……今祈晴而晴,祈雨而雨,是民有大災而神能御之,也是民有大患而神能捍之,也是有功德于民也,有此三可祀之。”〔3〕民國《嵩明縣志》中也載:“青龍宮自光緒丙午年開始,每歲三月頭龍日鳳邑村人致祭詳水系,黑龍宮每歲三月頭龍日,受澤八村致祭,黃龍宮每歲三月頭龍日受澤各村致祭詳水系”〔4〕,碑記與縣志記載了祭龍的由來、日期及活動范圍。此祭龍習俗數百年一直延續,逐漸演變成滇源街道的固定民間傳統節日——“白邑三月頭龍節”。2011 年政府主導舉辦“三月頭龍節”系列文化活動,并于2017 年列入昆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是滇源地方傳統的重要代表。
白邑三月頭龍節是滇源人民為生存發展而構建起來的,是滇源人民的集體智慧,傳承久遠,有著深厚的歷史和人文積淀,因此,也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和儀式,大致內容如下:活豬祭龍儀式(凌晨一點)——祭龍大典(中午)——社火表演、龍獅大賽、非遺項目展示、書畫展覽、民間文藝表演等。其中最為隆重的祭龍大典也有其一整套完整的儀式,依次為:祭龍、請龍、為龍點睛、草龍行雨、游龍、化龍升天。滇源人民的身影伴隨在活動的每一個環節,相互之間協作配合,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活動開始前的一個月,各村舞龍隊員和其他民間文藝表演者開始準備道具、排練動作。祭龍大典最重要的道具——草龍也已經開始著手準備①早期,扎草龍必須由鄉紳、族長帶領村中青年(童男子)來進行,現由掌握該項技術的段曉磊帶領年輕小伙子扎草龍。。草龍代表著龍神,是神圣的、不可玷污的,因此扎草龍的選材是龍潭邊的竹子、山草②龍身裝飾由竹葉制作,所采用的竹葉需在彩扎前在龍潭水中浸泡24 小時,當地老人表示經這樣處理過的竹葉,一是裝飾在龍身上才會有靈氣,才會護佑與水相連之地在二十四節氣中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二是為了保證竹葉的新鮮度。。草龍有12 節,代表一年12 個月,月月風調雨順;總長36 米,代表一年365 天,日日平安順遂,如遇到閏年草龍有13 節。長久以來,當地的人依舊傳承著制作草龍的技藝,代代延續,形成當地人共有的知識經驗。節日當天的活豬祭祀由當地的老人組織,部分年輕人在旁協助、學習。各游龍方隊于正午在青龍宮山門集合,準備開啟祭龍大典。街道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整個祭龍大典,介紹滇源水源的概況,節日的起源,宣讀祭龍詞,引導草龍隊和舞龍隊完成祭龍大典儀式。文化站的負責人組織舞龍隊,在龍潭空地進行舞龍大賽。外地務工者也會提前趕回來,參加這一伴隨他們成長的節日。還有不少外地游客展示自己帶來的節目。正是在滇源地區每一個人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下,白邑三月頭龍節及其背后的愛水、護水、保護環境生態意義在滇源社會得到廣泛認同和可持續運行,并與當地社會有機結合,在潛移默化中約束、規范滇源社會群體的行為,有效維護了滇源地區的生態環境。
白邑三月頭龍節是滇源人民在應對自然環境的過程中實踐得出的經驗知識,在滇源人民的社會生產生活中被不斷地使用,是滇源街道的周期性活動,隨著生態環境的緩慢變化,其傳統得到保持傳承的同時,注入不少新的活力。在每一年三月第一個屬龍日定期舉辦,從一開始的祭龍活動發展為今天的程序繁復、儀式完整的民俗節日。在面對水資源減少、生產生活用水增多、現代化便利使得人與水的關系日漸商業化的情況時,白邑三月頭龍節依舊緊密地將滇源人民和水環境聯系在一起,長效地發揮著維護生態、保護水源的作用。
民間傳統知識的多樣性,導致資源利用多樣化的同時,又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和嚴格的使用范圍〔1〕。白邑三月頭龍節所適用的范圍是盤龍江源頭的區域范圍,其生態需求是祈求風調雨順、維護自然環境、保護水資源,保證水源充足;盤龍江中下游地區也有龍王廟,其需求與滇源地區用于祈雨保水的龍王廟不同,中下游地區的生態需求是治水,防止滇池泛濫,其祭龍活動與滇源地區存在明顯差異。因此,白邑三月頭龍節在滇源街道轄區能發揮較大的生態維護效用,在盤龍江的中下游地區其生態價值則并不明顯。當然,上游的祈雨與中下游的治水并不沖突,中下游的治水并沒有打亂上游的祈雨,相互之間并存發展,共同維護盤龍江及滇池的生態安全。
除直接應對性、全民把握性、重復性、多樣性外,白邑三月頭龍節還具有一定的對外輻射性和教育性。因其地理位置,白邑三月頭龍節的影響范圍向下游和周邊輻射。滇源位于盤龍江源頭,屬松華壩水源保護區,是昆明城上游的一個重要的蓄水水源地。白邑三月頭龍節的隆重舉行,引起各級政府、社會、民眾的高度關注,推動了人們對水源地及松華壩水庫的認識。同時水源地和中下游通過儀式整合,實現不同的社會功能和對水的管控,為滇池水資源的保護管理夯實了重要的文化基礎。滇源街道的自然生態和水環境,既滿足自身發展需求,又惠及盤龍江中下游,保障昆明城生產生活用水。
白邑三月頭龍節的活動目的之一,就是教育人們保護水資源和生態環境。每年的活動標語都有這樣的一句話“樹立全民保水護林意識”,相關神話里水源的來之不易,都提醒告誡著人們水資源的重要性。為維護龍神神圣性延伸出的禁忌,在今天依舊被人們所遵守,并使人們自覺做到節約用水、愛護水源。祭龍大典的主持詞、祭龍詞、舞龍大賽的主持詞年復一年地敘說白邑三月頭龍節的由來,強調水源和生態的重要性,提醒人們規范自己的行為,做到保水護林。在青龍潭樹立的“飲水思源碑”是每年文藝活動的固定場所之一,也是教育當代、警示后人的飲水思源教育基地。從活動目的、內容、場所等方面來看,白邑三月頭龍節是一種具有教育性質的地方傳統知識。
“白邑三月頭龍節”作為滇源街道周期性的地方傳統知識,蘊含著當地人民以順應自然、保護水源為核心的生態智慧。在滇源全體人民的強烈認同和政府的推動下不斷創新、發展,代代相傳,并依靠文化的自主運行在生態維護、水資源管理方面長期有效地發揮著作用。
滇源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水源豐富,做好滇源生態建設的根本是管理好水資源。白邑三月頭龍節是滇源人民針對所處的自然生存環境建構起來的經驗知識,反映出地方傳統水智慧,蘊含著與現代生態理念相一致的水生態文化。在現代化快速發展的今天,作為地方傳統的白邑三月頭龍節依舊發揮生態功能,維系著滇源人民愛水、護水的觀念,規范其用水行為,與所在地區的生態系統互為依存,有效維護所在地區生態環境,實現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管理。
滇源人民在長期與自然、水源互動的過程中,形成對水的深刻認識與理解。滇源街道幾乎每個村寨都有龍潭,人們依水而生,充分利用水的饋贈,進行農業活動,促進農業生產,從水中獲取生活資料,水對滇源人民的生計有著非常直接的利害關系。滇源先民也歷經干旱、顆粒無收,因此在每年的農業生產開始之前祭祀龍神,以期龍神為當地帶來水源,發展生產。在當地人的認知里,水不僅是生產生活的根本保障,還具有潔凈、消災的作用,可以把穢氣、不凈與不幸之氣加以清除。深刻理解水與人類的生存關系,滇源人民才能如此親水、愛水、護水。用宗教的方式來加以表達,通過祭祀龍神,祈求保佑風調雨順、福澤滇源。因生存發展的需要,在與自然的互動中,滇源人民的水觀念、水意識得以形成,并通過白邑三月頭龍節傳達與維系。
1982 年,白邑、大哨被昆明市政府列為松華壩水庫水資源重點保護區后,為保護生態,涵養水源,白邑、大哨人民大舉退耕還林,植樹造林,綠化荒山。冷水河兩岸、牧羊河兩岸、冷水河支流周達段的全部水田和部分旱地用于建設永久性生態和生態苗木基地,轄區農田土地大量減少,生計方式發生改變,生產方式對水的依賴下降。
隨著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自來水普及率大大提高。就昆明市而言,到2020 年12 月底,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就已達到95%。自來水的利用便利了滇源人民的生產生活,同時也使得其他自然形態的水的利用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人們與水的接觸不再像以前一樣直接,水的商品屬性越來越明顯。
生計方式的變化和自來水的普及,導致滇源人民與水的直接互動減少,這不免會使得人與水的親密關系下降,從而導致水觀念發生變化,但在白邑三月頭龍節的可持續運行下,滇源社會群體的水觀念與意識仍在不斷延續與加強。
今天的滇源人民依舊明白“我們喝水、用水都要靠龍潭和水庫,要珍惜水、愛護水,不能浪費。也要愛護龍潭,愛護環境”①訪談對象:李某,女,漢族,1949 年生,白邑村街道保潔員。訪談時間:2019 年3 月28 日。。“雖然現在不種地了,但年年都要祭龍,還越來越熱鬧了”②訪談對象:李有明,男,漢族,1953 年生,白邑村街道保潔員。訪談時間:2019 年3 月29 日。。“在外打工的年輕人,也會趕回來過頭龍節,從小就過的節日,就形成習慣了”③訪談對象:打牌老者,不愿透露姓名等相關信息。訪談時間:2019 年3 月27 日。。在最為隆重的祭龍大典中,儀式的主持者強調龍潭水源的地位,“滇源地處盤龍江源頭,古為邵甸縣治,山川秀麗……邵甸九十九泉合流,蜿蜒入滇池,可通舟楫……以青龍潭為首的幾大龍潭,泉水常年噴涌不息,經冷水河攜珠卷玉注入松華壩,澤潤春城”④資料源于作者對歷年白邑三月頭龍節活動所攝影像進行整理所得。。舞龍、蚌殼燈、劃旱船、魚燈、大頭娃娃等與水、水生物相關的表演形式越來越多,這些節目蘊含著滇源人民與水和自然的互動。反映出人與水的緊密關系,人對水的強烈情感,人水關系和諧的現實。政府和當地學校也意識到白邑三月頭龍節的教育意義并加以利用。“這個活動有意思,傳播民風民俗,在學校也會同學生講龍潭的故事和傳說,可以通過這個傳說,教育孩子們,讓他們明白水的重要性,做到節約用水,愛護水源”⑤訪談對象:陳老師,男,漢族,1959 年生,白邑村退休老師。訪談時間:2019 年3 月27 日。。
白邑三月頭龍節作為滇源街道的傳統民俗活動,以傳統的祭祀習俗為基礎,在政府的推動下不斷創新和發展,是當地人們水觀念和水意識延續傳承的重要橋梁,延續著當地人們對水的價值觀念,承載著當地人關于水的歷史記憶,進而強化滇源人民的水意識。在人與水關系變化的今天,滇源人民仍能深刻認識到水對他們的重要性,秉承著親水、敬水、愛水的觀念和認識,認真思考水資源、水環境對于自己和下一代人的生存之間的關系及應該如何保護水資源、水環境,養成愛水、護水的行為和習慣,注重平衡與水環境、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
各民族在與水的長期互動過程中,基于對水的認知及生存發展的需要,形成了大量的與水相關的規范和傳統習俗。作為地方傳統水文化的表現形式,白邑三月頭龍節其實是一種保護水環境、管理水資源的社會規范,規定了當地人與水之間的關系,使人們自覺、主動地保護水環境。
祭龍賦予了水源及水源林神圣性,使其成為重點保護對象,不許砍伐水源林、污染水源,“龍潭里的魚有靈性,不能捕食,也不能污染龍潭水。周邊的樹更是不能亂砍”⑥訪談對象:周某,女,漢族,1951 年生,白邑村村民。訪談時間:2019 年3 月29 日。,“祭龍活動接近尾聲時,鞭炮統一燃放,以免污染龍潭水、引起火災。雖然頭龍節從早到晚都在進行,人也很多,但是活動結束,大家走了以后,都不會留下垃圾。一個是大家都不會亂扔垃圾,再一個是有專門的人會收拾。祭完的祭品會收走,可以吃的大家分著就吃掉了”①訪談對象:鷗某,男,漢族,1948 年生,青龍寺守門師傅。訪談時間:2019 年3 月29 日。筆者跟隨活動過程,在凌晨的活豬祭祀以后,現下就可食用的祭品大家共同分享,筆者也有幸食用一些。諸如生米一類的祭品,則帶走處理。不慎掉落一些大家也都會處理干凈。。此外,有專門的護林員、保潔員對水源林、龍潭等進行清理、打掃。
在許多與水相關的活動中,會有大量利用水的儀式,如潑水節等。白邑三月頭龍節中則極少出現實體的水,在活豬祭祀這一項儀式中,給豬洗澡也只是用蘸了凈水的柏枝在豬身上輕掃一遍。“水”更多是出現在活動的開幕詞、點睛詞、祭龍詞以及節目表演中,如舞龍是模擬龍神行云布雨的形態,蚌殼舞是通過兩位表演者相互配合完成蚌殼戲水、出水、曬太陽、被擒等一系列動作。活動的主持者們在開幕詞、點睛詞、祭龍詞中介紹滇源水體概況,多番強調水的來之不易和重要性。從活動本身到相關的習俗規范,都突出對水資源的保護與節約。
雖然現在白邑三月頭龍節的娛人性遠遠超過娛神性,但這些習俗已經成為滇源轄區一種固定的社會規范,并在面對自然環境的過程中,長期有效地發揮作用。在歷史上滇源人民遵循著這些規范,約束自身水行為,限制對于水資源過度利用的行為,做到節約用水,愛護水源,使得水環境、生態環境得到保護,平衡人與水環境之間的關系。在當代的水資源管理和可持續利用中,這些規范依舊發揮著作用,推動滇源人民自覺、主動地保護水環境,維系人與水環境、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平衡和諧的關系。
滇池是昆明人的母親湖,但自20 世紀70 年代后期開始的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人口迅速增長,滇池流域的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水體污染嚴重,滇池治理迫在眉睫。
為推進滇源地區水源地保護工作,政府頒發各項規章制度,對松華壩水源區進行管理保護,明確規定各級部門的職責,規范水源保護地人們的行為。各村委會也頒布嚴格的村規民約規范人們的行為,如白邑村委會村規民約第二條第三點就明確表明“杜絕向河道排放污水,扔垃圾、洗衣服、電魚”。
為保護生態,涵養水源,自1982 年,被列為松華壩水庫水資源重點保護區后,白邑、大哨人民大舉退耕還林,植樹造林,綠化荒山。2011 年,松華壩水庫一級保護區核心區移民搬遷工作正式實施,滇源街道部分村落也在其中。在水源保護區內實施了“止耕禁養、退耕還林、禁花減菜、測土配方施肥、農改林、生態農業基地建設”六大工程。同時,要求強化山水林田系統的保護和治理,保護好森林資源,深化水源管理治理和水生態治理,嚴格行業準入管理。水源區經濟發展受政策限制,引進企業限制較多,導致滇源地區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困難,群眾增收致富壓力較大。
政府治理滇池、管理水源地的措施,造成滇源地區生計方式發生重大改變,甚至部分居民離開家鄉。“這里是水源保護區,政府規定,不能開工廠,怕污染,以前大瓦窯有個石廠都被政府封了。這里也沒有礦產資源,就有點樹木,但是不能砍伐,森林保護區政策多,管理嚴格。土地在退耕還林的時候基本都被征收了,政府每年還是會給一些補貼,保證生活。所以年輕一輩的都出去打工了。政府的政策大家也很配合,政策也是為了這里好,我們這里自古水都很好,龍潭破壞了也不好。這里離昆明也不遠,交通也方便,平時經常會有人來走走,去青龍潭、黑龍潭這些地方逛逛,三月頭龍節時候來的人更多”②訪談對象:周某,女,漢族,1951 年生,白邑村村民。訪談時間:2019 年3 月29 日。。“白龍潭之前有一個老龍莊,后被承包給別人開餐館,劃成水源保護區以后,不允許搞餐飲之類的產業,就不讓開了。這里生態很好,如果沒有水源保護采取各種限制,根據這里的基礎,可以打造一個旅游景點。這里風景好、水好,住著也舒服,政府也會有一些配套政策來保證我們基本生活,年輕點的也可以出去打工……總的來說,是龍保佑白邑壩子風調雨順,白龍、黑龍、青龍和其他小龍住在不同的地方,管著當地的水源。我們吃水、用水都靠這些龍潭,也要護好這一方水,不能在龍潭、水源這些地方搞破壞,也不會有人搞破壞。平常還會有一些人去龍宮祭拜,每年定期搞頭龍節,現在越辦越隆重,在外打工的人都會回來,一些知曉此地有活動的外地人都會來”①訪談對象:關艷紅,女,漢族,1975 年生,中所村中所小組村民代表、文化專干助理。訪談時間:2019 年4 月4 日。。可見,政府在推進水源地管理工作的過程中,雖配套推行保障性政策,但滇源地區生計的重大變化,勢必會引起政策推行的困難。此時,地方傳統知識就在其間發揮不可替代的調適作用。由于根深蒂固的保護水源的傳統知識,滇源人民出于對水源的保護與愛護,配合政府的水源地管理措施的推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水源地管理工作執行和生態維護的成本。
滇源街道隨處可見諸如“保護水源,造福子孫”“珍惜水、節約水、保護水”“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本,生態之基”“保護母親河人人有責”“保護水源,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標語,與白邑三月頭龍節的生態核心不謀而合,被滇源人民廣泛接受。滇源人民也積極配合各項工作的開展,并投身于水源管理保護的實際工作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以滇源街道保潔員為例,“工作時間是6:00-21:00,全年無休,各村有各村的保潔員,基本都是主動報名的,工作的時候都不會偷懶。實際上沒有多少垃圾,基本都是樹葉、灰塵之類,頭龍節那天也不會有多少垃圾,大家都不會亂扔垃圾,扔垃圾也不好,又是祭龍,扔了的話心里也會覺得不好。吃水、用水都要靠龍潭,不能亂來”②。
作為民俗文化的三月頭龍節延續著根植于滇源人民心中的崇敬水、愛護水的傳統水觀念,潛移默化中規范著人們的日常行為,使滇源人民在生計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依舊自覺主動地選擇保護好一方水源,并積極配合水環境保護政策的執行,對水源保護地水資源管理工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滇源雖然地處盤龍江源頭,但多數村寨,人居高地,龍潭在低處,居住在山區、半山區的村寨水源較少,有的村距水源點1 000 米以外,飲水是人們生活中的一大難題。為解決集鎮人畜飲水困難,興建青龍潭水庫,建設中所村委會新發村、周達秧田沖村、金鐘白龍潭、團結村委會、迤者大村人飲工程等。建設完備的供水系統,集鎮連通供水工程主要解決白邑村等8 個村委會29 個村小組人畜飲水及耕地灌溉用水。大哨麥地沖連通供水工程日供水量800 立方米,主管長75 千米,主要解決大哨、竹園、竹箐口、菜子地、三轉彎、麥地沖6 個村委會39 個村小組人畜飲水及耕地灌溉用水,并做好排灌工程、綜合治理工程、水資源管理等工程。另各村制定村規民約以約束村民的行為,安排相關人員護理河道,于2002 年,建立“飲水思源紀念碑”,把盤江之源建成以教育當代、警示后人的飲水思源教育基地,加強傳統精神文化教育及其影響。此外,圍繞冷水河、牧羊河兩條主干流建設生態廊道,區分管理水源保護Ⅰ、Ⅱ、Ⅲ級保護區,改善嵩阿線、白小線、麥大線、小(營)迤(者)四條公路沿線生態景觀,布局生態產業項目,重點保護大石壩水庫、黑龍潭、青龍潭、黃龍潭、白龍潭5 個龍潭泉點的“一心兩廊三區四線五圈”水源保護布局,共同搞好滇源生態建設。
滇源水利和生態建設需要轄區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如同祭龍大典需要各龍隊協力合作才能順利舉辦并愈發隆重。轄區各龍潭、水系的聯系,就像各龍隊之間的關系,相互連接,共同發展。村寨之間的聯系就像各龍潭、水系之間的聯系。各大龍潭分布沿著同一條河流,共同灌溉著滇源地區,因而對轄區水資源、水環境的保護也需要各村寨之間相互協調、合作。各龍隊以白邑三月頭龍節為聯系,共同舞出龍騰盛世,各村寨以團結協作為精神指導,以水系、水利設施、水規水約為紐帶,共同管理水資源、保護水環境。
在轄區共同的努力下白邑三月頭龍節越辦越隆重,滇源地區生態建設和水利設施建設越來越完備,地方傳統知識與現代科技結合,發揮出強大的生態維護效益,推動滇源地區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管理,實現對滇源地區生態環境和水環境的保護。
人與水的關系,根本上是文化關系,在長期與水的互動中,特定區域群體構建起具有地方特色、民族性格的傳統知識,并在對水環境、生態環境的認識過程中積累、傳播、整合,使其成為當地共同認同、不斷被使用的知識體系。這些傳統知識,在歷史上發揮著保護自然環境和水資源的作用。今天,在水資源管理方面依舊具有現實價值,蘊含著有效管理水資源、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智慧與技能,推動水資源管理工作的深化與改革。
白邑三月頭龍節承載著滇源人民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觀念,強化親水、護水、愛水意識,延續保護水環境規范,限制對水環境的不良影響,對水資源管理、生態文明建設有積極的現實價值。作為當地水資源管理的文化基礎之一,為實現對水資源的有效管理提供根本動力。白邑三月頭龍節也是滇源人民對傳統文化自信的表現,推動白邑三月頭龍節的創新發展,使其依存的水資源保護文化傳統得以穩定地傳承、延續,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維護滇源地區生態環境的效用,推動地方傳統水文化創新和水資源管理,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最基本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