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元
美工區是教師開展美術活動,幼兒進行美術創作的核心區域。然而教師如何充分利用美工區的空間環境創造條件和機會,引導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自我表達和個性發展呢?我園根據課程游戲化精神,精心設計、合理規劃美工區的環創,在原有區域布局的基礎上,將美工區劃分為感知欣賞區、操作表達區、作品陳列區、材料投放區和未完成區五大個性化美術活動區,給予幼兒自主安排、調整活動空間的機會,讓幼兒能夠在創作中“沉浸式”地感知美、表現美、創造美。
一、感知欣賞區
感知欣賞區是進入整個美術區的第一個分區,也是教師引導幼兒進入創作情境、感知課程主題的區域。感知欣賞區的環創需要教師定期根據每階段課程主題的不同進行調整。例如,在以往的美術創作活動中,我們曾在區域角擺放過藝術大師的作品《玉兔聽泉》《佛緣》、師幼作品《家鄉美》、親子作品《快樂的小人》等,幼兒在創作前可以結合課程內容自主地對這些作品進行感知與理解,積累與主題相關的創作經驗,為接下來的創作環節提供支持。
此外,我們還會根據季節的變化不斷調整和豐富感知欣賞區的自然景觀裝飾。例如,在春季,我們會在窗臺上擺放大小不一的枯樹段,再在枯樹段上面擺放不同品種的綠植,區域內的綠植與園所內萌芽開放的迎春花遙相呼應,春日里的生機仿佛闖入了這片區域;在冬季,我們會在墻體上粘貼廢棄的白樺樹木材,窗外的雪景與區域內的樹干相呼應,自然之美與區域環創在無聲中不斷融合和變換,整個區域沉醉在不同季節的氛圍中。
二、材料投放區
材料的選擇和使用會影響后續幼兒的創作和作品的最終效果,因此我們設計了開放式的材料投放區,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支持幼兒的自主表達,最大限度地滿足幼兒的個性化創作需要。
在投放材料時,教師應關注材料本身的特點,結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和發展需要,有目的地收集和篩選自然物、日常物品和廢舊物品,努力讓本土化、低結構的材料都成為幼兒創作的資源,滿足不同美術活動的創作主題,拓寬幼兒的創作思路。
此外,我們還特意創設了一個“材料超市”,為幼兒循序漸進地投放工具性材料、基礎性材料和輔助性材料等具有不同功能的材料。
三、操作表達區
操作表達區是五大區域中空間面積最大的區域,也是幼兒實現自我創作、表達自我想法的關鍵區域。在這里,本土化、低結構的材料在幼兒的手中不斷變化和重組,一件件富有創意的作品在他們手中孕育而生,讓原本普通的材料變得不再普通。
我們在這個區域內擺放了很多張大的手工桌,保證每個幼兒都能在手工桌上找到一個單獨的小座位,讓幼兒既能夠進行獨立自主的創作,又能夠根據創作需要隨時與同伴交流想法。此外,手工桌還具有劃分小組的功能。操作表達區的設計并不局限于桌面空間,我們讓角落和地面也成為幼兒自由操作的空間。
在區域內,我們還設計了一些兼具藝術性和實用性的道具。例如,有些既可用來欣賞又能當作凳子的樹根,也成了幼兒們的操作臺。
四、作品展示區
作品展示區,顧名思義,是為不同造型、不同形式的作品提供適宜陳列的區域。我們充分利用區域內的平面或立體空間,采用墻面展示、隔斷架分區展示、櫥柜陳列、空間懸掛等多種形式展示作品,形成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的展示格局。這樣即凸顯了該區域的環創特點,又可以引導幼兒相互學習和借鑒,發揮其教育價值,讓幼兒獲得藝術創作帶來的成就感,激發幼兒參與創作的熱情和動力。
五、未完成區
為了保存幼兒未完成的作品,我們還創設了“未完成區”,目的是為了留下幼兒的創作痕跡,給幼兒提供持續創作的空間。幼兒可以隨時回到“未完成區”拿回自己的作品繼續進行創作,也可以在作品展示區借鑒和參考其他同伴的優秀作品,為自己的創作拓展思路。
我們將面積較大的美工區空間劃分為五個小的空間,但它們并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相互聯系的區域。在每個區域的墻面都貼滿了幼兒自己設計的游戲規則和近期活動目標,幼兒在創作的過程中,隨時可以進入到不同的區域中尋找創作靈感。
在未來,我們將繼續做幼兒的支持者、觀察者、引導者、合作者,以更加多元的方式為幼兒提供有創意的、舒適的美工區和創作環境,通過環創等多種形式引導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去發現美、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