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星


摘 要:中原地區古塔文化薈萃,歷史積淀厚重,富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燦爛的藝術成就。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壽圣寺塔為研究實例,通過對磚石古塔建筑的翔實調研,探究梳理古塔的歷史沿革、類型特征,基于古建筑殘損現狀和特點,深入探究磚石古塔的災損成因,結合文物建筑歷史環境整治和現狀整修理論提出相應的修繕加固措施,研究對促進磚石古塔建筑的預防性保護和修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古塔;特征;價值;預防性保護;修繕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1.007
0 引言
河南地處中原腹地,塔文化極具特色,現存磚石古塔建筑600余座,其作為歷史見證、文化載體,不僅具有豐富的人文價值,更營造了周邊獨特的自然景觀。壽圣寺塔位于河南省商水縣,肇造于北宋明道二年(1033),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有過大幅修繕。古塔的時代特征顯著,造型上追求精雕細琢,結構上突顯清秀挺拔。①亙古通今,厚重的歷史在塔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2006年,壽圣寺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塔建筑的建造年代久遠,露天環境下的塔體地基、基礎、塔身及關鍵部位構件極易發生不可逆轉的災害性損傷。②蔡懷恩等剖析了古塔地基勘察要點及主要病害成因,提出加強防排水措施是黃土地區古塔保護的首要舉措。③陳新從歷史沿革、構造布局和歷代修繕等方面揭示了雙峰塔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④吳松柏等對中原地區古塔進行了翔實調研,深入探究了磚石古塔的災損成因和加固維護對策。由此可見,古塔作為古代思想變遷、文化發展和營造技藝傳承的重要載體,在自然、人為及內在因素的影響下,整體保存狀況并不樂觀⑤,歷朝歷代的修繕和預防性保護是其生生不息和歷久彌新的關鍵。
本研究是在詳考資料、現場踏勘和本體測繪的基礎上,探討商水壽圣寺磚石古塔建筑的災害類型、成因及損傷機制,提出較為成熟的修繕與保護措施,研究結果對同類型磚石古塔建筑的預防性保護和修繕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1 古塔歷史及特征
壽圣寺塔平面呈正六邊形,九層樓閣式磚塔,坐北朝南,塔高41.5米,塔基每面寬4.2米,塔身用磚規格為40厘米×20厘米×6.5厘米。塔室可逐層登臨遙望,塔體從底至頂漸收勻稱,成正六棱錐體形,層檐尺寸收放自然得體,寶葫蘆狀鑄鐵塔剎,給人以規整肅穆、挺拔雋秀之感。在殘存的石門楣上刻有“明道二年癸酉歲三月一日丙寅時戊寅日葬舍利院主僧□□建□□功德塔”等字。
壽圣寺塔突出表現了宋代建筑藝術手法。塔身各隅砌出倚柱,柱間有橫額,額之上即為塔檐;檐部用特制磚砌出鋪作、挑檐枋及圓椽方飛;再上為七層反疊澀檐,第二層磚做出束腰;上部用蓮瓣形磚逐層迭出,第三層蓮瓣磚上壓一層臥磚,與上層塔心室及門道地面相平,承托塔壁。塔體南壁均辟拱券門,第二層和第八層北壁再辟一券門;一至五層的東南、西南兩壁各砌出裝飾性破子欞窟一個,東北、西北壁面無裝飾。六至八層外檐鋪作施加重昂,與下邊各層雙抄五鋪作略有不同。塔室內砌有盤旋踏道,七至九層為豎井踏道。塔室內成平面方形,自一定高度開始逐層疊澀收斂,與四面形成八角藻井,直至頂部。九層之上即為塔剎,剎高2.50米,有合范鑄制的鑄痕,并鑄有“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等吉祥語。
2 價值評估
北宋政權的建立使經濟得到快速恢復和發展,古建筑由此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宋代佛塔建筑具有承前啟后的歷史價值。壽圣寺啟建于北宋時期,歷經千年滄桑、兵燹侵襲,僅余壽圣寺塔巍然屹立,其形體規模之龐大、文化內涵之豐富、保存之完整實不多見。突出的藝術表現手法、科學的結構設計水平反映了宋代成熟的磚塔營造技術,亦是古代雕刻藝術、美術裝飾和繪畫藝術成就的綜合體現,將作為商水這座城市的歷史載體、文化資源和重要標志,支持當地旅游事業的發展。⑥
3 現狀及主要問題分析
經現場勘查、理論分析和綜合研究發現,商水壽圣寺塔建筑殘損主要由材質劣化和人為因素導致,殘損包括散水佚失、塔壁開裂、青磚酥堿、地面和踏道青磚磨損斷裂等,以及塔檐和頂部的植被生長給局部穩固造成安全隱患等。
3.1 周邊環境
壽圣寺地處北常社店村,西臨沙河,東側和南側為鄉村道路,北側為農田。塔院內僅存一條寬2米的水泥路面從大門口直通院內佛塔前,此外四周均為泥土地面。塔周散水佚失,排水溝渠不存,降雨期間經常積水,雨水入滲地基,導致地下水充足,毛細水發達,對佛塔基礎造成了直接損壞。
3.2 塔基
臺基四周地面起伏不平,除西北角外,整個塔基完全暴露在外。受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塔基存在不同程度的風化酥堿和殘缺現象,特別是西南和東南側的臺幫處,青磚酥堿和殘缺面積約1.5平方米。臺基階條石有2塊斷裂,東南、東側、東北和北側共5塊階條石存外閃松動和移位。南拱券門處臺面鋪磚磨損最為嚴重,面積約0.5平方米。
3.3 塔身
受毛細水上升影響,一層塔壁外側0.6~1米高度以下青磚酥堿嚴重,最深處在西南側,深約50毫米。酥堿的青磚多位于1998年修繕時替換的機磚處,短期內再次出現嚴重的風化酥堿,說明地下毛細水上升現象常年存在,干濕循環、水鹽作用和風化作用異常顯著,造成塔體底部青磚材料力學性能劣化,表面粉化剝落嚴重。局部不當修繕的水泥砂漿抹面層也有起翹剝落現象,面積約2.1平方米。
塔身二至七層保存較好,僅塔身局部存淺表性裂隙和白灰漿剝落現象,裂隙多沿磚縫發展,表面呈里小外大的“V”字形,但未深入磚石內部,所到磚縫處白灰漿松動脫落,總體對塔身破壞較小。塔身八層南外墻與西倚柱結合處存1條豎向裂縫,寬30~50毫米,導致外皮磚斷裂。受此影響,九層南外墻與西倚柱結合處墻體松動,局部磚體缺失。
3.4 塔心室
壽圣寺塔所在院落曾作為學校使用,塔身內外壁面被學生大面積涂鴉及人為刻畫。塔心室踏道磨損較為明顯。各層地面磚均存不同程度的破損和殘缺,二層、九層地面磚破損最為嚴重。一層南拱券門處后加防護鐵門,與歷史風貌不符。上部各層拱券門處均未安裝必要的安全防護裝置,給參觀游客帶來了極大的人身安全隱患。
3.5 塔檐和塔頂
一層塔檐東北角處存1條豎向裂縫,寬20毫米、長30厘米;二層塔檐蓮瓣磚殘損較為嚴重;受塔身八層處裂縫影響,上部塔檐處青磚局部破損缺失和開裂,寬20~30毫米,長50厘米。各層塔檐蓮瓣磚累計破損約50塊,斗耳佚失,昂嘴斷裂嚴重,部分磚椽酥堿、斷裂。反疊澀磚酥堿嚴重,局部灰縫不飽滿,多存留碎磚塊,威脅塔底游客安全,需重新勾抹。
受植物危害影響較大的是塔檐,反疊澀大部有雜樹,主要為構樹、楝樹等,局部雜草叢生。其中九層反疊澀有大構樹兩棵,地徑達12厘米,嚴重危及塔身、塔剎安全;塔頂存苔蘚植物。植物根部的不受限生長極易引起青磚起翹和破損。
3.6 塔剎
1998年的大規模修繕對寶葫蘆狀塔剎及六條鐵鏈進行了有效的防銹蝕處理;此次勘察,仍在寶葫蘆狀塔剎鑄痕處及六條鐵鏈發現銹蝕痕跡,塔剎表面吉祥語痕跡則較為清晰。
4 文物建筑保護與修繕的策略
對壽圣寺塔文物建筑的修繕、加固和維護是保護的主要內容。根據壽圣寺塔的殘損現狀,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采取一系列保養維護、現狀整修和管理措施。壽圣寺塔修繕前后對比如圖1所示。
4.1 周邊環境
針對古塔地基的不合理開挖和工程擾動造成的塔體不均勻沉降、傾斜、開裂等災害,通過環境整治,拆除不協調的現代建筑,根據文獻記載恢復壽圣寺塔周邊的歷史文化風貌和市政配套設施,最終以古塔為核心,形成一定規模的歷史文化景觀,同時保持周邊的生活功能。
4.2 塔基
采用人工方式清除塔基周圍雜草、苔蘚和地衣等,再采用95%濃度的醫用乙醇作為滅活劑抑制塔基周圍微生物生長。補配70厘米寬的散水,并做出5%坡度,外側立牙子磚一道。對斷裂階條石進行灌漿修補,碎裂嚴重的需進行編號和尺寸的詳細度量,同材質更換,補配階條石應采用當地產青石,與遺存石構件色澤一致;歸安松動移位階條石。根據遺存挖補或更換破損的臺面鋪磚。
為減緩毛細水上升,需對塔基進行必要的加固處理,采用糯米石灰漿灌注塔基臺幫縫隙,形成對水巖作用、材質劣化和植物根系擾動等病害的抑制。糯米漿制作工藝為:生石灰漿(細篩過淋)兌入江米漿和白礬水,灰∶江米∶白礬=100∶1∶0.25。
4.3 塔身
鑒于塔壁未出現大面積的嚴重酥堿,僅對酥堿深度大于2厘米及斷裂的青磚進行更換,維修過程中采用剔補處理方式。用小鏟或鑿子將酥堿部分剔除干凈,用砍磨加工后的同等規格青磚按原位、原形制鑲嵌,內用白灰漿粘補牢固,用鏨子將其打入縫中,使上下磚擠密實,外用白灰勾縫。剔補磚一次剔補長度不超過三塊,層數不超過三層,隨剔隨補。個別酥堿較輕的部位不做處理。維修后表面做舊處理,刷黑礬水一道。
裂隙則依據其寬度和位置,主要采取兩種解決方法。縫寬小于5毫米的微裂隙,采用灌注水硬性石灰嵌補和封護,防止水漬及灰塵侵入;大于5毫米的裂縫,先清理后嵌縫,確保嵌縫材料與裂隙黏結緊密,然后用工具嵌補修復材料至裂隙內部,表面以水硬性石灰封護,并在適當處留灌漿入口。灌漿材料徹底凝結后,向裂隙凹口填補水硬性石灰一類無機材料,增加填縫材料壽命。
針對塔身八層和九層處的開裂部位,參照遺存進行擇砌處理。由于宋塔使用的是黃土夾雜白灰的石灰漿,故砌筑縫內仍使用石灰漿灌入找平。對塔體內外壁面附著的沉積物、不當修繕的殘存物及人為刻痕進行清洗和清理,以物理方式為主,此過程將恢復塔磚內外氣孔的連通,保持水蒸氣的通暢。
此外,對磚塔構件的剔鑿挖補、裂隙的嵌縫灌漿,均需對材料和外觀進行做舊處理,使修繕后的色調達到與磚塔原構件相似的效果,實現展覽修復中“遠看無異、近觀可辨”的效果。
4.4 塔心室
對塔心室的磨損地面和踏道進行修補,斷裂嚴重處可進行剔鑿挖補處理。根據遺存補配各層塔心室斷裂地面磚,主要分布于二層和九層。對塔道內人為刻痕進行修補處理,用筆涂畫的進行擦除,擦除不掉的可進行打磨。對室內塔壁斷裂酥堿磚進行剔補處理,主要部位是二層、八層和九層。各層拱券門外圍設置木質柵欄門。
4.5 塔檐和塔頂
對塔身腰檐平座處殘損嚴重的橫向磚、疊澀磚采用原規格、原做法進行更換(圖2)。對佚失的斗耳進行補配,丁頭拱缺失或殘損的進行掏補和修復,保持其可識別性。依照現存式樣對殘損的蓮花磚進行更換,主要集中于一層、二層。脫落灰縫采取桐油灰重新勾縫處理,首先用刷子、批刀將縫內灰渣清除,用毛刷清理干凈,用噴壺將縫淋濕,以桐油灰勾抹,注意不污染磚面,對勾過的縫適當進行做舊處理。風化斗拱、破損椽飛按原材質、原規格進行砍制,以原式樣進行鑲補,底層為圓椽,上層為方椽。
草木主要為構樹、楝樹、枸杞及茅草類,采用人工方式清除檐部和頂部的雜草和小樹,并輔以化學藥劑徹底清除草籽和植物殘根,作業方法采用噴霧法,操作時應防止飄移。噴灑后十小時內不得淋雨,噴灑時間選在清晨或傍晚。
4.6 塔剎
對鑄鐵塔剎和六條鐵鏈做防銹處理,做法為:清理金屬表面銹蝕痕跡→防銹漆兩遍→磨光→青灰色調和漆兩遍→做舊處理。塔剎修繕照片如圖3所示。
5 古塔的保護建議
①環境監測。解決塔體周邊的水環境問題是避免塔體傾斜等一系列殘損的前提。排水不暢會引起地表積水、雨水入滲、地基巖土體濕陷變形和塔基不均勻沉降,故需將水環境改善和治理放在首位,避免塔體周圍地面形成低洼積水區,保證塔體周圍排水暢通。
②地質勘察。勘查中雖未發現影響磚塔建筑結構的重大安全隱患,如基礎不均勻沉降、墻體嚴重開裂、關鍵部位構件缺失和損壞等。但古塔有“十塔九斜”之說,仍需對古塔的地質環境、地基、基礎類型和構造特點等進行前期勘察,掌握各類基礎數據。前期勘察不僅是對塔體地基的現狀分析,還是對其潛在病害的判斷研究,是文物保護工程技術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一切工程首先必須開展的基礎性工作。勘察過程中應始終貫徹文物保護意識,不可對塔體地基造成新的損壞。
③定期監測與健康檢查。根據壽圣寺塔的特點、現狀,借鑒其他類似項目的測量經驗,從理論分析、現有技術手段和可能的技術措施入手,對古塔進行定期監測和健康度檢查,建立自動化監測系統和平面、高程監測基準網,對塔體的傾斜度和垂直度位移進行持續性監測。
④維修保護原則。對磚塔建筑的保養和修繕應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應注意對建筑歷史信息的保護,最大限度保留原構件,對所缺構件的復原應持謹慎態度,對稍有殘缺而不影響結構強度的構件原則上不需更換,對必須更換的構件應采用傳統材料。⑦更換下的舊構件,可調整至其他部位使用,合理利用。
6 結語
壽圣寺塔緊臨沙河,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和諧共生。依據文物建筑保護原則和方針,對周圍環境進行整治,避免了自然環境對塔體穩定性造成破壞;對塔體構造進行修繕,最大限度保持了塔體的歷史原貌,修繕后可登陟眺覽,也為以后的文物保護工作起到了借鑒作用。在對壽圣寺塔科學保護的基礎上,做好文物建筑周邊環境的保護工作,加強文物保護中的組織管理工作,重視文物保護中的宣傳教育工作,并將其開發為優質文化旅游景點和區域地標,促進當地的旅游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
注釋
①周口地區群藝館,商水縣文化館.壽圣寺塔調查[J].河南文博通訊,1978(4):17,29.
②蔡懷恩,張繼文,劉帥,等.黃土地區古塔地基勘察要點與主要病害成因[J].巖土工程技術,2022,36(2):135-139.
③陳新.浮梁縣北宋雙峰塔調查及保護[J].文物天地,2021(12):27-29.
④吳松柏,楊博,廖浩,等.陜北古塔建筑災損分析及加固對策研究[J].河南科技,2022,41(10):67-70.
⑤成愛愛.古塔遺跡修復的技術要點及復原理念探究[J].山西建筑,2016,42(17):8-9.
⑥王丹.鄭州地區古塔建筑文化研究[J].智能城市,2019,5(24):34-35.
⑦李曉剛.太康縣壽圣寺塔搶修加固工程[J].江西建材,2016(23):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