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梅
摘 要:歷史類博物館作為國家文物保護展陳的主要場所,承載著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歷史文化傳承和民族精神接續的歷史任務,是開展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館載體。為全面發揮歷史博物館文物利用、文化傳承以及民族精神凝聚等教育和宣傳作用,文章從歷史類博物館陳列展覽基本功能、陳列展覽現狀、教育宣傳功能體現以及在教育宣傳功能下陳列展覽實現路徑四個方面展開研究和論述,以期對提升歷史類博物館陳列展覽的教育宣傳功能有所啟發。
關鍵詞:教育宣傳;陳列展覽;理念應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1.013
歷史類博物館作為國家文物保護展陳的主要場所,承載著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歷史文化傳承和民族精神接續的歷史任務,是開展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館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成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成為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名片?!苯刂?022年年底,我國以文物保護展陳為主體的歷史類國有博物館數量3252家,就其教育宣傳功能體現而言,多數博物館的陳列形式以物為主進行陳列,無法將文物蘊含的知識及其意義闡釋出來,尤其給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發揮造成很大影響①。因此,以全面發揮歷史博物館文物利用、傳承以及民族精神凝聚為題,開展提升歷史類博物館的陳列展覽教育宣傳功能的研究顯得極為迫切。本文從歷史類博物館陳列展覽基本功能、陳列展覽現狀、教育宣傳功能體現以及在教育宣傳功能下陳列展覽實現路徑四個方面展開研究和論述,以期對提升歷史類博物館陳列展覽的教育宣傳功能有所啟發。
1 歷史類博物館陳列展覽功能
博物館通過對藏品的陳列展覽實現其職能屬性,而歷史類博物館文物陳列展覽不僅是對文物的保護展示,也要展現文物蘊含的歷史和精神價值。因此歷史類博物館陳列展覽具有文物保護、文化研究、社會教育和形象宣傳的功能屬性。
①文物保護功能。博物館的基本職能是文物保護,文物的陳列展覽首先要確保文物安全。但是長期以來,傳統的陳列展覽往往以封閉式展柜形式對文物進行陳列設計,忽視光線、溫度、濕度等對文物的侵蝕破壞,以致陳列展覽的文物保護功能屬性未能充分體現。隨著現代保護技術的進步,以及對文物展陳方式多樣性影響,此類陳列展覽形式已基本被淘汰,文物陳列展覽中的文物保護功能得到重視。各大博物館在文物陳列展覽設計施工時,將文物安全保護放在首位。如山東博物館館藏文物的臨展策劃方面,根據文物屬性,在保證文物安全的前提下,設計實物展覽、數據掃描3D建模以及動畫影像展示等形式,實現館藏文物陳列展覽的文物保護功能。
②文化研究功能。文物的陳列展覽不是憑空想象出的,是通過對文物的深入研究和系統策劃實現的。因此文物陳列展覽的策劃過程是對文物重新定位思考的過程,也是對文物及歷史文化開展系統研究的過程。需要深入研究文物屬性以及研究文物背后代表的歷史文化元素,才能對單個文物準確定位,進而實現對文物歷史脈絡、文化專題以及文物價值的排列組合,從而策劃出高質量的文物陳列展覽。以山東博物館和孔子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為例,通過對中國古代禮制和服飾文化、古代紡織技術和服飾工藝以及孔子歷史和文化的深入研究,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從而完成對明代服飾文物的陳列展覽。
③社會教育功能。通過文物的陳列展覽向受眾傳達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使受眾產生文化共鳴,進而堅定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這是歷史類博物館陳列展覽社會教育功能最直接的體現。以嘉峪關長城博物館社會教育現狀為例,2020年,嘉峪關長城博物館系統整理“長城知識”“古代兵器發展史”等與嘉峪關長城文化相關的內容,以臨展形式,在嘉峪關市各中小學開展長城文化知識宣講,從而發揮出積極的社會教育功能。
④形象宣傳功能。文化是一個城市的形象代表,歷史類文物博物館則是各地域文化的載體,陳列展覽則是對地域文化理解的闡釋和展示,對城市文化建設起到形象宣傳功能。因此好的文物陳列展覽能夠完美闡釋當地地域文化內涵,展現出城市的文化魅力,成為城市的文化形象代表。以王士禛紀念館為例,通過對新城王氏家族文化中優秀家風家訓和政德思想的闡釋與展示,使得王漁洋政德文化和新城王氏家風家訓文化成為桓臺地域文化的標志。
2 教育宣傳功能下博物館陳列展覽現狀
博物館的教育首先要依托于博物館各類的陳列與展覽②。博物館的陳列展覽想要發揮教育宣傳功能,其策劃和設計必須符合社會教育宣傳需求。然而多數基層歷史類博物館在文物陳列展覽與教育宣傳需求關系方面未給予充分重視,以至于文物活力不足,影響博物館教育宣傳功能的發揮。
①陳列展覽陳舊模式單一。我國基層歷史類博物館多為保護各地域文物文化所建,興盛于20世紀90年代以后。但是受文物保護陳列展覽理念和經費限制,基層歷史類博物館展示文物長久以來一直沿用的還是陳列展示形式,未曾進行文物展品的改陳布展和規劃升級。以山東省桓臺博物館為例,現有陳列展覽是1999年9月完成策展施工后對外開放,迄今23年,依舊是20多年前的靜態陳列模式,未曾進行新的改陳布展升級工作,陳舊單一的文物陳列形式已經難以滿足群眾審美需求,嚴重影響文物教育宣傳效果。
②陳列展覽與文化內涵脫節。多數基層歷史類博物館存在陳列展覽與文化內涵脫節現狀。一是基層歷史類博物館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缺乏,或者具備文物文化研究能力的專業人才缺乏,博物館對館藏文物內涵的挖掘不足,不能有效闡釋文物文化的時代價值,以至于館藏文物的陳列展覽形式與文物所屬的歷史文化內涵相脫節。二是缺乏臨展規劃和設計。多數歷史類博物館基本只有固定展覽,沒有臨展規劃和場地設置,導致文物文化內涵不斷豐富,卻因無規劃或場館問題而無法進行文物陳列展覽,造成博物館文物陳列展覽與文化內涵脫節。
③展覽陳列的教育宣傳功能主動性不強。展覽主題策劃不明確、文物展品介紹單一簡單、游線設計不科學,是影響歷史類博物館文物展覽陳列教育宣傳效果的硬傷。許多歷史類博物館的展陳設計往往施以靜態的大篇幅文物和圖片,配以簡短的文字介紹,游客在參觀游覽過程中,只能依靠講解員講解,才能對文物及展覽有基本了解。此類展陳設計缺乏相應的文物認知互動環節,沒有使文物真正“活”起來,游客的參觀游覽過程枯燥無味,受教育效果差。
3 歷史類博物館陳列展覽教育宣傳功能體現
歷史類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必須充分發揮文物展品、歷史故事以及優秀傳統文化在啟迪智慧、涵養文化、凝聚精神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新時代新征程,歷史類博物館陳列展覽要與時俱進,緊緊圍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精神要求,從堅定文化自信、講述中國故事、鐫刻文物印象和含蓄文化素養方面發揮教育宣傳功能。
①以文物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歷史類博物館文物是否豐碩,陳列展覽教育宣傳功能是否充分發揮,關鍵在于歷史類博物館能否以館藏文物文化堅定文化自信。而要增強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讓沉睡在博物館中的各種文物資源“活”起來③。以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古代中國陳列”為例?!肮糯袊惲小币灾袊鴼v代王朝的更替為主要脈絡,以館藏各時代珍貴文物為文物文化載體見證,相對全面地展示了中國古代各歷史階段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方面的現實狀況,展現出中華五千年文明綿延不絕的發展特點和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偉大多民族國家歷史進程,展現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成就和對人類文明做出的巨大貢獻。參觀“古代中國陳列”展覽,感受中華文明的磅礴氣勢和綿延不絕的文化偉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油然而生,從而實現以文物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教育宣傳功能。
②以專題展覽講述中國故事。當前省市級歷史類博物館往往在基本陳列之外舉辦各類主題性質的專題展覽,充分利用主題展覽來弘揚傳統文化,向社會公眾講述中國故事,讓觀眾更好地學習歷史,不忘初心。這也是歷史類博物館以陳列展覽形式開展教育宣傳功能的重要體現。以山東博物館“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為例,以明代服飾展覽為主題,將明代服飾工藝、寓意、紋飾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將明代社會文化故事以服飾形式展示出來,收獲良好的教育宣傳效果,成為以專題展覽講述中國故事的典范。同時,開展各種類型的主題展覽,能夠吸引社會更多關注,從而進一步提升歷史類博物館的教育宣傳效果。“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通過網絡、廣播、博物館現場開幕式以及相關書籍、裝修設計等應用,引發極大的社會轟動效應,吸引省內外市民及專家前往參觀學習,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教育宣傳效果。
③以環節互動鐫刻文物印象。在陳列展覽過程中添加互動環節,能夠提升受眾參觀過程中對文物的理解和印象。所以教育宣傳功能優秀的歷史類博物館陳列展覽需要嵌入受眾喜聞樂見的互動環節以鐫刻文物印象。受眾在歷史類博物館參觀文物陳列展覽,需要講解員的講解才能了解文物。但是此類文物參觀相對枯燥,游客基本是走馬觀花式的參觀,參觀完博物館,往往只能記住博物館的名字和拍攝的幾張照片。因此,以環節互動形式鐫刻文物印象成為歷史類博物館發揮教育宣傳功能的必然選擇。一方面能夠使游客以環節互動形式親身參與,以趣味性和知識性增加游客對文物文化的印象。另一方面,將環節互動嵌入游覽參觀過程,能夠打斷游客聽講解員講解的慣性思維,產生思維跳躍,即使沒有親身參與環節互動,也會增加對游覽環節和文物文化的印象。
④以日常應用提高文化素養。歷史類博物館發揮教育宣傳功能不僅要依靠對文物陳列展覽的參觀游覽,還要靠參觀游覽后的日常應用發揮作用。通過各種形式的日常應用提高文物文化素養?,F場的參觀游覽只是看到了文物實物,講解員在講解過程中也多介紹文物名稱、功用屬性,而其他文物信息則很少講解。游客想了解更多文物信息,僅靠網絡搜索渠道較窄,信息也不全面。所以博物館開發各類承載博物館文物信息的日常應用成為游客提高文化素養的有效選擇,成為博物館發揮教育宣傳功能的有效途徑。
4 教育宣傳功能下的歷史類博物館陳列展覽理念應用
文物陳列不單單是對文物的保護和展示,更要在博物館中體現其豐富的歷史和精神價值,盡可能有效發揮文物的宣傳教育功能④?;趯Σ┪镳^文物陳列展覽現狀和博物館陳列展覽教育宣傳功能體現分析,需要新時代博物館工作者創新思路、更新理念,積極開展教育宣傳功能下歷史類博物館陳列展覽探索應用,從而使博物館的文物真正“活”起來,發揮文物文化傳承教育作用。
①陳列展覽的歷史發展脈絡。各地歷史類博物館基本都有介紹當地歷史的基本陳列,內容包括當地考古發掘、出土文物以及重大歷史事件、歷史文物等內容。然而事實證明千篇一律的“點線面、繞墻轉”的陳列方式不足以充分發揮文物陳列展覽的教育宣傳作用。眾所周知,歷史類博物館文物陳列的目的是借助展覽文物與參觀者交流互動,讓參觀者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歷史文化內涵⑤。所以在策展時就要做好歷史發展文物展品的歷史發展脈絡梳理工作。一是要策劃文物背景知識陳列。如此,游客在參觀過程中就能獲得更為全面的文物文化信息。較之以往的標簽式說明,更具教育性和宣傳性。二是文物陳列要展現歷史發展脈絡。以文物展品的歷史演變來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變化進程,能使游客更深入地了解歷史文物,更具教育性和宣傳性。三是要策劃文物古今演變展區。在整組陳列展覽最后,建議策劃展陳文物古今演變展區,可以以圖片、動畫、影視等形式,介紹相關文物展品的古今形態、名稱以及功用等信息,能使游客在參觀后對文物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②陳列展覽的文物文化內涵。做文物的陳列展覽,不是簡單地把文物放到櫥窗、展柜,還要將其蘊含的文化內涵予以展示,這樣才能發揮文物陳列展覽的教育性和宣傳性。例如,“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將展陳服飾分為“垂衣治天下”“華錦慶嘉時”“香靄入長裾”三個專題,揭示了明代服飾各個時間階段的特點,并就服飾的穿著者身份、穿著的場合、穿著的順序和服飾的搭配進行了充分闡釋,從而將游客代入明代時空,通過服飾了解了明代政治生活等各方面信息,使博物館觀賞性、教育性、宣傳性功能大大增強。因此,文物的陳列展覽要展現文物文化內涵,一是要以專題形式展現文物文化內涵,將館藏文物在歷史發展脈絡進程中以專題形式集中展現其文化內涵;二是對文物文化內涵的闡釋要多角度多層面,對文物要從其制作背景、制作工藝、價值功能、使用場合、如何使用等角度盡可能全面地闡釋文物內涵。
③陳列展覽的文物文化研究。轉變文物陳列展覽理念,需要重視文物研究工作。一是要加強文物文化研究。加強文物文化研究有助于文物陳列展覽向縱深發展。通過文物文化研究,尤其是將文物文化內涵與其時代價值相結合,實現傳統文化與時代價值需求的有機結合,從而更加全面、科學、合理地闡釋文物文化內涵,展現其教育宣傳價值和意義。
二是增設專業研究展示。將研究成果嵌入文物陳列展覽中,使文物歷史文化研究成果能夠借助博物館平臺向社會公開展示,使普通游客也能接觸學術研究前沿,加深對文物陳列展覽的印象和理解,從而提升陳列展覽的研究性。以桓臺王士禛紀念館為例,其陳列展覽榮獲山東省首屆和第二屆博物館紀念館十大精品陳列,其陳列展覽中就有對當前王漁洋文化研究的學術前沿動態展覽,展出以來社會反響較好。
④陳列展覽的輔助應用。為充分發揮文物陳列展覽的教育和宣傳效果,現代陳列展覽設計中大量使用各類輔助應用,以全方位、立體式以及綜合環境營造等形式增強文物陳列展覽的教育性和宣傳性。一是陳列展覽新技術應用。充分應用各類新技術,對文物掃描建模,構建虛擬化文物數據,以聲光電效果應用于陳列展覽中,營造文物陳列的數據環境,提升游客興趣,提高教育效果。二是陳列展覽動態展示。通過動態文物陳列,能夠給游客帶來輕松的參觀氛圍。以山東博物館為例,在歷史文物展陳之外,還設立了考古現場體驗,以研學等形式對青少年開展考古發掘教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三是陳列展覽網絡應用。以App或網頁形式作為博物館陳列展覽的網絡展陳載體,使游客在參觀結束后,可以通過各類網絡應用回看陳列展覽,有無可比擬的教育和宣傳效果。
5 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各地歷史類博物館正在踐行新時代新征程文物文化工作者使命,不斷加強陳列展覽的教育效果,優秀的陳列展覽項目也不斷涌現。本文在深入分析當前博物館文物陳列展覽現狀基礎上,吸收各地優秀陳列展覽項目成功經驗,結合新時代文物文化教育宣傳要求和功能體現,提出教育宣傳功能下歷史博物館關于文物類陳列展覽的建設性意見,以期能對博物館的改陳布展工作提供理論指導。
注釋
①李賽.歷史類博物館文物陳列展覽的初步研究[J].魅力中國,2019(2):344.
②陳寧.從文物活化的角度論博物館陳列展覽與博物館教育的關系[C]//山西省文物局.京豫陜晉冀五省市博物館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315-318.
③岳娜.智慧博物館讓文物資源“活”起來[J].人民論壇,2019(7):138-139.
④譚煒.搞好文物陳列發揮文物的宣傳教育作用研究[J].卷宗,2019(26):52.
⑤馮夢琪.博物館文物陳列與文物保護意識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22):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