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的幼兒園美育在培養目標、課程建設、教學內容等方面都存在不足。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美育”思想,主張以審美的精神辦教育,使教育成為美化人的工具,對幼兒園美育有借鑒和指導作用。教師要善于利用“生活美育”理論,以幼兒為主體、以生活為根本、以審美為核心、以實踐為手段,來加強幼兒的審美教育,提升幼兒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生活美育;幼兒美育;美育理念
作者簡介:金蓉(1994—),女,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思賢(機關)幼兒園。
美育通過審美活動來教育人,它是審美和教育的融合。幼兒園美育既能滿足幼兒成長發展的需要,又契合新時代發展和幼兒園課程設置的需求。然而,從我國目前的幼兒教育情況來看,美育在培養目標、課程建設、教學內容等方面都存在不足。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美育”思想,指出美育“是藝術的生活,就是藝術的教育”,教師要通過培植向上的生活力,最終實現塑造真善美的人的目的,要以審美的精神辦教育,使教育成為美化人的工具。將審美活動和現實生活相統一,著眼于美育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關注生活美學的積極意義,對當代幼兒美育的發展具有借鑒和指導作用。
一、“生活美育”思想映照下幼兒美育的理念
(一)幼兒美育扎根于生活的沃土
在陶行知先生的美育思想中,美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并且始終和勞動、實踐、創造結合在一起。美作為線索,貫穿于環境、行為等有關生活實踐的每一個方面。生活不僅為美育提供素材,同時也是情感和想象力發展的原動力,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是幼兒不竭的學習資源,也是教師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幼兒美育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進行,并最終指向美好的生活,這種扎根于生活沃土的幼兒美育才能真正煥發活力。
(二)通過實踐實施幼兒美育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美育理論的方法,也是核心內容之一。美育是在生活中發生的。生活中產生的困難和疑問,才是實際的問題;求解實際問題,才是真正的學問。幼兒美育應該通過實踐活動進行,實踐是教的中心,也是學的中心。幼兒應積極地參與實踐活動,并從中獲得經驗。過程性是美育的一個特點,其目的和價值都在活動過程中得到體現。陶行知先生還提出了“藝友制”,強調“先行先知的在做上教,后行后知的在做上學”,指出了美育過程中施教者和受教者的積極作用,最終達到“大家共教共學共做”的美育效果。在美育的過程中,施教者是老師,受教者是幼兒,也可能完全相反,師生是相互作用的,即所謂教學相長。
(三)注重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
陶行知先生提倡和向往自然、樸素之美,講求“本真生活”就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機勃勃的狀態。幼兒美育注重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也體現了以審美為核心的價值取向。幼兒美育應以培養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會為重點,將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具有獨特個體差異的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作為開展美育活動的前提。為此,教師必須充分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創造良好的美育環境,引導幼兒愉快地感受、體驗與表達,進而形成審美和創造能力。
二、“生活美育”思想映照下幼兒美育的價值
(一)滿足幼兒成長發展的需要
陶行知在《創設鄉村幼稚園宣言書》一文中指出,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換句話說,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將幼兒培養好,以后只須順著他繼長增高地培養上去,幼兒自然成為社會優良的分子;倘使培養得不好,那么,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決了不易變。實施美育的最佳階段是幼兒時期,幼兒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美育。幼兒美育的任務是運用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培養幼兒正確的審美觀念,使其通過周圍環境發展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審美態度。美育對幼兒的心靈塑造、智力發展等,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提高幼兒素質、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方面有著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能使幼兒成為擁有較高審美趣味、審美品格的人。
(二)契合新時代發展的需求
在《關于詩的談話》中,陶行知提出:“我要以詩的真善美來辦教育。我并不是要學生每個都成為詩人,那太困難了。但我卻要由我們學校做起,使每個同學、先生、工友都過著詩的生活,漸漸擴大出去,使中國的人民、世界的人民,都過著詩的生活。”可見,受教育者在自身得到全面發展的同時,也在了解著社會、改造著社會。
新時代對人才的需求由“知識核心”邁向“核心素養”,當前,人才培養的癥結在于創新力不夠,而創新力的重點是想象力的培養。幼兒美育,重在引導幼兒進入想象力的王國。比如,數學的秩序感也存在于音樂中,幾何的空間美學也存在于舞蹈和美術里。以美育人,有助于促進幼兒全面發展,進而推動社會的進步。
(三)契合幼兒園課程的需求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幼兒藝術教育目標中明確指出:“1.能初步感受并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2.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3.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決定了教師應當引導幼兒去發現、感受生活中的美,激發其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同時引導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教師應注重對幼兒進行美的啟蒙教育,使其學會用發現美的眼光觀察生活,培養幼兒理解和欣賞自然、社會生活和藝術作品之美的能力。
三、“生活美育”思想映照下幼兒美育的啟示
在“生活美育”思想的指引下,幼兒美育應以幼兒為主體,以生活為根本,以實踐為手段,以審美為核心,四者互為前提,相互作用。
(一)以幼兒為主體,更新幼兒美育理念
科學的理念引領著幼兒美育朝正確的方向前進。因此,教師要更新幼兒美育理念,以幼兒為主體,了解幼兒在該年齡段的心理、生理特點,明白不同的幼兒有著不同的需求。教師還要傾聽幼兒的想法,理解幼兒,給幼兒充分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對幼兒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與尊重。
教師在幼兒美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引領著幼兒,所以,教師不僅要更新自身的幼兒美育理念,還應幫助家長共同提升,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美育的價值。教師要和家長一同做好幼兒活動中的觀察者、引導者、支持者,鼓勵并支持幼兒用不同的形式、材料,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筆者所在班級有一個區域叫“小小日子放光彩”,意為“感受生活”“發現生活”“記錄生活”,這里放著孩子們用來記錄生活的本子,有他們的生活、想法、心情,孩子們會拿著本子和伙伴一起記錄、分享,也會定期將本子帶回家和家長分享他們在幼兒園的生活。有一次,有個孩子和筆者說:“爸爸說我畫得亂七八糟,一點也不好看。”翻開那一頁,筆者看到很多流暢的線條,一下子就明白那是孩子觀察到的小草,因為前段時間我們一起在草地上寫生。筆者及時對孩子的記錄表示肯定。受這一事件的啟發,之后筆者都會在畫面上增加“孩子的話”“老師的話”,來向家長傳遞更多的信息,并在家長群中分享我們的活動過程,讓家長能更容易理解孩子的作品,從而肯定和鼓勵孩子。在這之后,孩子們會和筆者分享家庭中的美育活動,比如,幼兒和家長繼小草寫生活動后,一同用相機記錄下各種各樣的草,以及幼兒觀察草后的新感受。只有在正確的美育理念下,才能真正做到以美育人。
(二)以生活為根本,讓幼兒美育回歸生活
陶行知先生立足生活談美,他對美的理解是廣義的,并且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燒飯是一種美術的生活。做一樁事情,畫幅圖畫,寫一張字,如能自慰慰人就叫做美。一餐飯燒得好,能使自家人吃得愉快舒服,也能夠使人家愉快舒服,豈不是一種藝術嗎?”教育的出發點、過程以及落腳點,都是生活。只有懂生活、會生活,才能更好地生活。生活是一種廣泛的教育,因此,幼兒美育要打破校園的藩籬,打破課堂的禁錮。教師除了將美育融合在各個領域的活動中,還應該將美育滲透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讓教育回歸生活。
教師應在生活中滲透美育,以生活化的手段促進美育的實施,從而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強烈意愿,讓幼兒在生活中接受美的教育,在美育中更好地生活。對此,教師可以開發生活化資源,使幼兒在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受到美的熏陶;利用生活化材料開展美術活動,激發幼兒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應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根據幼兒的特點,以情境、游戲的方式使幼兒的情感得到充分釋放,心靈得到升華;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使其主動去探索世界、積累經驗,更加積極地參與藝術活動,以達到以美怡情、以美啟智、以美激趣、以美養德、以美育人的目標。
(三)以審美為核心,優化幼兒的美育環境
幼兒只有有了充分的感受和體驗,才有表達的欲望,所以豐富幼兒的審美體驗,才能提升幼兒的審美情趣。環境浸潤是幼兒美育的途徑之一。幼兒園的環境是無聲的老師,筆者所在的幼兒園一直致力于改善教室、走廊、公共區域等的環境,力圖帶給幼兒美的感受,豐富其審美經驗。
生活中處處藏著美,教師要引導幼兒去發現生活中的美,以身作則,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跟幼兒一起留心觀察生活,尋找生活中的美。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到大自然中觀察,讓幼兒發現不同的美,鼓勵幼兒大膽表達內心的感受。這種表達可以是言語,可以是圖文影音,也可以是三維場景。教師要用美育的方式解放幼兒的想象空間,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社會,與萬物為友,對大自然進行觀察,對社會進行分析,在大自然、社會中陶冶性情,鍛煉意志。
幼兒園的晚秋,落葉鋪在地上很美,幼兒路過時卻很少會停下來觀察這些葉子。于是,在散步活動中,筆者帶著幼兒去尋找幼兒園中秋天的變化,給予他們慢慢欣賞、慢慢發現的機會,果不其然,他們發現了這一地的落葉:“樹葉有黃色、紅色,上面還有很小的斑點。”“這片葉子金黃金黃的,好不真實。”“這片葉子是鏤空的,透過它看藍天,太美啦。”幼兒將落葉帶回教室,鋪在自然角的地上、放在美術區的材料柜、放在班級的資源庫,在反復欣賞中感受著自然的美、生命的美,他們用繪畫、手工、語言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經過這一活動,幼兒會將自己在小區里、公園里、回家的路上撿到的落葉帶來幼兒園,并興奮地和大家分享。這一審美經驗,激發了幼兒的審美情趣,他們開始意識到,慢下來就會發現美麗的風景。
(四)以實踐為手段,強調幼兒的美育過程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是教人化人”,而幼兒園教人化人的基本途徑和手段是通過環境、藝術、校貌來陶冶幼兒的情操。過程性是美育的一大特點,美育的目的和價值都在美育的過程中得到體現。審美能力的培養主要靠審美活動本身,審美活動的目的和方法統一于同一過程之中。當然,受教育對象的參與也是美育過程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育活動必須依靠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教師要引導幼兒從身邊的小事感受美、創造美,如我們的班級環境是幼兒自己設計、布置的,因此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很強,會主動關心環境的整潔度、美觀度。我們將每周五作為班級整理日,這一天,幼兒會先討論、合理分工后再行動,用抹布用心擦拭每一件物品,分類收納、整理游戲材料,甚至還會去戶外尋找美麗的小花插在花瓶里,使班級環境更溫馨。
懂得藝術,也許需要一生,但熱愛藝術,卻始于童年。每個人都應該在成長關鍵期,接受充分的審美教育。幼兒美育能使兒童在美的感受中獲得精神上的陶冶,使兒童形成正確的美丑觀念、藝術修養和道德情操,使其在未來的人生中走得更遠、更幸福。
[參考文獻]
劉晉.陶行知美育思想及其當代啟示[D].貴州:貴州大學,2010.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61-167,48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