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
摘 要:隨著國際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博物館日益成為對外文化傳播的重要窗口,博物館展覽文本的翻譯也顯得尤為重要。為了讓外國參觀者能更深入地了解和感知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我國絕大多數博物館都提供了中、英文兩種文本的文物說明牌。但由于我國暫未形成統一的文物說明牌英譯標準,各博物館的說明牌翻譯形式不統一,翻譯質量良莠不齊,翻譯問題也層出不窮。文章通過研究博物館文物說明牌存在的英譯問題,探索適宜博物館文物說明牌英譯的翻譯策略,提升博物館文物說明牌英譯水平,以期引起博物館界對文物說明牌英譯問題的重視,提高我國博物館文物說明牌英譯的質量,助力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說明牌;英譯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1.020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是對外展示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如何將中華千年的歷史透過一件件珍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展示給外國參觀者是博物館從業者近年來不斷思索的問題。文物說明牌英譯則是為外國參觀者掀開文物神秘面紗的最簡便的方法,通過文字補充背景知識,介紹文物并且彌補文物的不足,解密文物中蘊含的文化密碼,甚至精神內容的實質。①因而博物館文物說明牌的英譯至關重要。
1 博物館文物說明牌英譯的常見問題
隨著中外文化交流與日俱增,社會對博物館展覽翻譯的需求與文本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高。②但目前我國博物館文物說明牌的翻譯沒有統一的標準,翻譯混亂,存在錯譯、漏譯、形式不規范等諸多問題。
1.1 錯譯
錯譯多出現于博物館文物說明牌中譯英的文本中,一般是譯者對原文理解錯誤導致翻譯文本出現錯誤。博物館文物說明牌的翻譯涉及文學、歷史、地理等專業名詞,譯者本身可能非文博專業,對文物信息理解不夠透徹,因而出現錯譯現象。
【例1】中文文本:
高翔(1688—1753),江蘇揚州人,“揚州八怪”之一。篆刻與汪士慎、丁敬齊名,又與高鳳翰、潘西鳳、沈鳳并稱“四鳳”。
英文文本:
Gao Xiang (1688-1753),was a native of Yangzhou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was one of the eight eccentric artists in Yangzhou.He enjoyed the same reputation as Wang Shishen and Ding Jingqi in seal cutting and was on a par with Gao Fenghan,Pan Xifeng and Shen Feng.
在此文本中,譯者未聯系上下文語境,未能理解高翔與汪士慎、丁敬“齊名”的含義,誤認為“丁敬”的名字為“丁敬齊”,因而將“丁敬”錯譯為“丁敬齊”,正確的譯文應是:He enjoyed the same reputation as Wang Shishen and Ding Jing in seal cutting and was on a par with Gao Fenghan,Pan Xifeng and Shen Feng.
1.2 漏譯
在介紹文物背景知識時,中文展覽說明文字往往會使用大量地名、人名、官名等特定文化詞,此類信息往往較難在英文中找到對應的詞,因而部分博物館翻譯人員在翻譯此類說明文字時往往會選擇忽略這部分信息或只是音譯為中文拼音。然而,漏譯此類信息會讓外國參觀者對文物的價值和背景內涵一知半解,易讓其疑惑不解。
【例2】中文文本:
紅砂陶鬲
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
英文文本:
Red Tripod Pottery Li
Neolithic Period—Majiabang Culture
在此文本中,出現了專業文物名詞“鬲”,因其是中國古代專有的器物,在英文中沒有對應的詞,故譯者采用了音譯策略,譯為了漢語拼音。音譯是翻譯專有文化名詞常使用的方法,但單純的漢語拼音并不能讓外國參觀者明白文物說明牌的意思,反而會讓其覺得不知所云。在此種情況下,除了漢語拼音外,譯者還需加上英文注釋,既讓外國觀眾接觸了解中國的語言文字,又讓其知曉文物的用途,從而真正看懂文物。因此,“鬲”可譯為“Li(cooking vessel)”。
1.3 形式不規范
因國內沒有統一的博物館文物說明牌英譯標準,許多博物館的說明牌存在拼寫錯誤、大小寫不一致、前后物名不統一、專業詞匯不精準等翻譯不規范的問題,此類問題易被忽視,但很容易影響博物館整體的素質和水平,以及外國觀眾對該博物館的印象。
【例3】中文文本:
吉祥如意對壺
俄羅斯碧玉
英文文本:
Pair of Bottles with Goat-head Design、Bottle、Cup
Russian Nephrite
在此文物說明牌的英文文本中存在明顯的形式不規范問題。展示的文物除了對壺還有杯子,因而英文文本中應是壺和杯子并列,上述英文文本中“Pair of Bottles”與“Bottle”指的都是對壺,重復多余,應刪除其中一個。此外,英文寫作規范中不存在頓號,并列關系用逗號隔開,且壺與杯不止一個,對應的英文也應使用復數形式,所以正確的譯文應是:Pair of Bottles with Goat-head Design (Bottles & Cups)。
2 博物館文物說明牌英譯的翻譯策略
翻譯是創造性的工作,博物館文物說明牌的翻譯更是“戴著鐐銬跳舞的再創作”。如何用有限的文字在文物說明牌有限的面積里傳達準確的文物信息給外國觀眾,以達到文化傳播及文化交流的目的,一直是文博翻譯者不斷思考和摸索的問題。結合實際工作經驗以及在國內博物館文物說明牌中發現的英譯問題,筆者認為博物館文物說明牌英譯應遵循以下原則:忠實原則、通順原則、簡潔原則。
2.1 忠實原則
我國當代著名翻譯家張培基先生提出,可用“忠實、通順”作為翻譯的標準。③“忠實”首先是指譯文要忠實于原文的內容,即盡可能不增不減、完整而準確地把原文的內容表達出來,同時也指忠實于原文的風格,即盡可能使譯文在風格上也保持原文的本來面目。在博物館說明牌的翻譯中,“忠實”其實就是強調準確性,準確傳達文物的信息,不得隨意刪減文物的年代、材質、出土信息、銘文等內容。一些博物館說明牌翻譯中出現的錯譯、漏譯問題,其本質就是未遵循忠實原則的翻譯策略。
【例4】中文文本:
明人無款畫繡花蝶圖軸
明
英文文本:
Scroll Painting of Butterflies and Flowers (Without Inscription)
Ming Dynasty
在此文本中,博物館譯者漏譯了“繪畫+刺繡”這一重要文物信息,外國參觀者未能接收到“這幅圖軸是以繪畫結合刺繡的特殊方式制成”這一知識點,因而也無法體會該文物的不同尋常之處。因此,應補充刪減的信息:Scroll Painting of Embroidered Butterflies and Flowers (Without Inscription)。
2.2 通順原則
“通順”是指譯文的語言要文從字順、明白曉暢、符合規范。某些博物館說明牌翻譯中出現的形式不規范問題,其原因就是未遵循通順原則的翻譯策略。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奈達認為,所謂翻譯,是指從語義到語體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原語的信息。④“自然”,就是通順之意,從內容到形式都不讓讀者有生硬晦澀之感,使讀者能根據自己的背景知識理解源文本表達的意思。除了拼寫、語法、大小寫等形式內容要符合英語觀眾的表達習慣外,針對文物說明牌中出現的中國特色文化詞,譯者也要遵循通順原則的翻譯策略。在處理因文化差異造成的“文化空白”現象時,譯者要充分分析中文文本的內容,酌情省略或刪除一些不重要或重復的內容,既要準確傳達關鍵的文物信息,又要引起外國參觀者繼續了解中國文化的欲望,實現中外文化交流的最終目標。
【例5】中文文本:
艾葉綠獅紐方章
清
對章,壽山石,方形印臺上雕太少獅紐,一印面陽刻“有酒學仙”,一印面陰刻“無酒學佛”。中國古代官制中有太師、少師等輔佐天子之官,官至極品,位極人臣。因師、獅諧音,故太獅少獅既有仕途順利又有事事如意的吉祥寓意。
英文文本:
Mugwort Green Square Seal with Lion-shaped Knob
Qing Dynasty
The pair seals are made of of Shoushan stone,with lion-shaped knobs on the cuboid body.One seal surface is inscribed with characters "You Jiu Xue Xian" in relief,the other is inscribed with characters "Wu Jiu Xue Fo" in intaglio.As Taishi and Shaoshi were high-ranking officers at the service of the emperor in ancient China,Shi (lion) was considered auspicious for officialdom promotion and was a symbol of good luck.
修改后文本:
Mugwort Green Square Seal with Lion-shaped Knob
Qing Dynasty
The pair seals are made of of Shoushan stone,with lion-shaped knobs on the cuboid body.One seal surface is inscribed with characters in relief,the other is inscribed with characters in intaglio.Due to the homophonic sound of Shi (preceptor) and lion,lion was considered auspicious for officialdom promotion and was a symbol of good luck.
在中文說明牌中,出現了“有酒學仙”“無酒學佛”“官至極品”“位極人臣”等華麗辭藻的四字詞語和“太師”“少師”等中國古代官職名稱,信息量大,信息點多,而英文的特點是邏輯性強,簡潔易懂,能迅速傳遞關鍵的信息點。在原英文文本中,譯者一方面堆積了大量“有酒學仙”“無酒學佛”“太師”“少師”等中國文化詞,加大了外國觀眾的理解難度;另一方面,卻未介紹“獅”與“師”的諧音關聯性,從而出現了“因為中國古代官制中有太師、少師等輔佐天子之官,獅子既有仕途順利又有事事如意的吉祥寓意”這一邏輯混亂、前后不連貫的譯文。修改后的英文文本理清了“因師、獅諧音,所以獅有仕途順利和事事如意的吉祥寓意”這一邏輯關系,通過通順易懂的文字將關鍵信息傳達給外國參觀者,而避免了用語句繁復、邏輯混亂的文本給外國參觀者制造理解的壁壘。
2.3 簡潔原則
除了忠實原則和通順原則外,鑒于文物說明牌尺寸小的特點,在翻譯時還應堅持簡潔原則的翻譯策略。“簡潔”是指譯文必須簡潔明了。學者奈達認為,從語言學角度來說,漢、英語言之間最重要的區別莫過于意合與形合的差別。英語重視形合,而漢語重視意合。形合采用句法手段或詞匯手段實現內部的連接或句子間的連接,意合采用語義手段實現內部的連接或句子間的連接。⑤簡單來說,漢語重語義、多詞語,英語重結構、多連接詞,所以往往漢語寥寥數字即可表達諸多信息,而英文需大段文字表達相同內容的信息。博物館以文物為基礎,博物館的陳列展示以無聲語言與觀眾對話,以文物“說話”是博物館的主要特點。但限于文物說明牌的尺寸,說明牌的譯文必須盡可能的簡潔,用有限的文字傳遞有用的信息。
【例6】中文文本:
“可農山人”紅白壽山葡萄紐朱文方章
近代
英文文本:
Red and White Shoushan Stone Square Seal with Grape-shaped Knob and Chinese Characters "Ke Nong Shan Ren" Carved in Relief
Modern (1840-1949)
修改后文本:
Red and White Shoushan Stone Square Seal with Grape-shaped Knob and Inscriptions
Modern
在中文文本中,寥寥幾個詞語即可包含印文、顏色、材質、紐狀、形狀、刻法等多種信息,充分體現了中文重意合的特點。相同的信息若直譯成英文,則需較多的文字,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說明牌放不下這么多的文字;二是說明牌勉強排版,字體很小,不美觀也很難看清。在此種情況下,譯者應遵循簡潔原則,舍去“可農山人”“朱文”等無關緊要的信息,此類信息即使翻譯成英文,外國觀眾也無法理解。修改后的英文文本,保留“紅白壽山”“葡萄紐”“方章”等關鍵信息,用盡可能簡潔的文字實現了“傳達有用信息”的交際目的。
3 提升博物館文物說明牌英譯文本的幾點建議
3.1 完善翻譯人才培養制度
大多數博物館缺乏專門的文博翻譯人員,文物說明牌由略懂英文的員工或外包給翻譯機構翻譯,這必然會導致翻譯的文本不盡如人意。博物館應建立一支專門從事文博翻譯的人才隊伍,定期開展文物知識和翻譯策略的培養課程,完善翻譯人員參與翻譯職稱評審制度,激勵翻譯人員不斷提升自身翻譯水平,從而為提升博物館文物說明牌英譯水平儲備力量。
3.2 健全翻譯材料評審制度
博物館文物說明牌的翻譯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翻譯,涉及的文物知識較多,翻譯的準確性要求高,因而建立健全完整的翻譯評審制度十分重要。在譯前,相關策展部門應將文物的詳細資料,包括文物圖片、文物歷史、文物用途等,提供給翻譯人員,讓翻譯人員充分了解所翻譯的文物,從而避免或減少錯譯的可能性;在譯時,翻譯人員要在充分解讀文物信息的基礎上,注重英語文本的邏輯性,準確傳達文物信息,使譯文清晰順暢;在譯后,可邀請博物館專家和外國觀眾通讀英文文本,提出修改意見,改正由于文物知識匱乏而出現的錯譯或漏譯現象,使譯后的文本更加專業、規范。
3.3 建立文物翻譯標準制度
就目前而言,國內博物館文物說明牌的英譯水平參差不齊。不同博物館關于同一文物名稱的翻譯不統一,有的博物館選擇了音譯,而有的博物館選擇了意譯;不同博物館文物說明牌大小寫格式也不同,有的博物館僅首個單詞首字母大寫,而有的博物館文物說明牌則實詞首字母全部大寫;不同博物館對年代的翻譯也不同,有的博物館僅翻譯了朝代紀年(夏商周等),而有的博物館加上了對應的公元紀年(BC、AD、BCE等)。建議在廣泛調研國內文物說明牌翻譯的基礎上,盡快形成統一、規范的博物館文物說明牌英譯標準以供參考。
注釋
①李淼.關于博物館展覽說明文字翻譯的思考[J].東方企業文化,2013(13):270.
②劉芳.博物館展覽英譯文本問題的思考:以河南地區博物館為例[D].鄭州:鄭州大學,2014:1.
③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5.
④譚載喜.奈達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⑤方夢之.譯學詞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