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巖
腦血管疾病由于發病原因以及發病位置分為多種類型, 顱內動脈瘤為常見類型。有文獻報道表示顱內動脈瘤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其死亡率和致殘率較高, 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一定影響, 并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1]。顱內動脈瘤是引發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研究顯示, 臨床治療此病的主要方法為開顱動脈瘤夾閉, 但是手術時機不同, 治療效果也有差異[2]。本次研究分析顱內動脈瘤破裂早期行開顱動脈瘤夾閉的臨床效果及預后, 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100 例于2021 年3 月~2022 年5 月到本院就診的顱內動脈瘤破裂早期(發病時間均<3 d)患者, 男66 例, 女34 例;年齡最小25 歲, 最大70 歲, 平均年齡(53.3±9.6)歲。手術前依據Hunt-Hess 分級分為:Ⅰ級13 例, Ⅱ級24 例, Ⅲ級40 例,Ⅳ級18 例, Ⅴ級5 例。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3]患者符合顱內動脈瘤診斷標準;患者發病時間均<3 d;患者進行頭部CT 血管造影術(CTA)或者腦血管造影檢查表示存在顱內動脈瘤;患者以及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
1.2.2 排除標準[4]排除患有心肝腎肺疾病的患者;排除患有惡性腫瘤的患者;排除出現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
1.3 方法 患者均采用開顱動脈瘤夾閉治療, 對其實施全身麻醉后選擇擴大翼點入路, 通過顯微鏡將外側裂池、交叉池以及頸動脈池打開, 將腦脊液釋放, 呈現瘤頸和載瘤動脈, 在對血壓進行有效控制的基礎上分離瘤頸, 必要情況下可對載瘤動脈進行暫時阻斷, 阻斷時間<15 min, 選取相應的動脈瘤夾對瘤頸進行夾閉,手術后進行抗感染和降低顱內壓等治療, 并且確保水電解質平衡, 改善微循環, 而后予以患者尼莫地平靜脈泵注, 避免發生腦血管痙攣等相關并發癥。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分析不同Hunt-Hess 分級患者的相關指標 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并發癥(腦血管痙攣、交通性腦積水、腦梗死)發生情況。
1.4.2 分析不同Hunt-Hess 分級患者預后情況 按照隨訪資料對不同動脈瘤大小和不同位置患者夾閉程度進行分析。按照手術后造影復查結果以完全夾閉、大部分夾閉以及少數夾閉進行評估[5]。術后選擇門診復查或者電話方法進行3 個月隨訪, 評估患者預后情況。患者可以正常生活, 并未影響日常工作表示預后良好;患者需要他人照顧或者死亡表示預后差, 包括輕度殘疾、中度致殘、重度致殘、植物生存、死亡[6]。
1.4.3 分析不同動脈瘤大小和位置患者夾閉程度 動脈瘤大小分為:小型、一般、大型、巨型。動脈瘤位置分為:椎基底動脈、前交通動脈、大腦中動脈、大腦前動脈、頸內動脈[7]。
2.1 不同Hunt-Hess 分級患者的相關指標分析
100 例患者均手術成功, 平均手術時間為(141.40±27.62)min, 平均術中出血量為(71.62±20.21)ml, 平均住院時間為(30.23±8.30)d;14 例患者出現并發癥, 并發癥發生率為14.00%。見表1。
表1 不同Hunt-Hess 分級患者的相關指標分析[±s, n(%)]
表1 不同Hunt-Hess 分級患者的相關指標分析[±s, n(%)]
項目 類別 Ⅰ級(n=13) Ⅱ級(n=24) Ⅲ級(n=40) Ⅳ級(n=18) Ⅴ級(n=5)手術時間(min) 132.21±17.24 134.39±17.25 140.01±17.29 155.40±17.10 160.47±17.25術中出血量(ml) 50.35±20.10 52.31±20.20 21.10±20.53 112.53±20.25 201.53±20.31住院時間(d) 29.31±8.35 30.10±8.40 29.40±8.31 31.10±8.30 30.63±8.51并發癥 腦血管痙攣 0 2(8.33) 1(2.50) 2(11.11) 0交通性腦積水 1(7.69) 1(4.17) 0 0 1(20.00)腦梗死 1(7.69) 1(4.17) 1(2.50) 2(11.11) 1(20.00)
2.2 不同Hunt-Hess 分級患者預后情況分析 100 例患者中, 66 例(66.00%)患者預后良好, 34 例(34.00%)患者預后差。預后差患者中包括:輕度殘疾13 例(13.00%)、中度致殘7 例(7.00%)、重度致殘5 例(5.00%)、植物生存6 例(6.00%)、死亡3 例(3.00%)。見表2。
表2 不同Hunt-Hess 分級患者預后情況分析[n(%)]
2.3 不同動脈瘤大小和位置患者夾閉程度分析 巨型及大型動脈瘤患者的夾閉程度比小型及一般動脈瘤患者差;不同動脈瘤位置患者的夾閉程度差異不大。見表3。
表3 不同動脈瘤大小和位置患者夾閉程度分析[n(%)]
顱內動脈瘤是因為病理原因或者先天性畸形產生的血管壁局限性膨出擴張。發生顱內動脈瘤后患者如果產生強烈的情緒波動和外界刺激等, 可通過顱內壓提升機制導致動脈瘤破裂[8]。就目前而言, 伴隨顱內動脈瘤患病人數的增加, 臨床對于顱內動脈瘤研究逐漸加深。對于未破裂顱內動脈瘤來說, 顱內動脈瘤破裂患者具有較高的不良預后風險[9]。臨床研究表明,顱內動脈瘤破裂會提升患者死亡率, 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的24 h 內死亡率為20%, 1 個月內死亡率為40%,此外會增加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顱內動脈瘤破裂患者極易出現不良預后的主要因素為動脈瘤破裂增加了顱內壓, 并且產生顱內占位效應, 以上變化會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 出現嚴重的顱內壓迫, 容易引發患者死亡[10, 11]。
伴隨臨床對于顱內動脈瘤破裂的深入分析, 此種疾病治療體系逐漸完善。顱內動脈瘤破裂在治療時機方面醫學已經達成共識, 臨床主要治療方法包含動脈瘤夾閉術和血管栓塞術, 上述兩種方法可提升患者生存率, 改善生活質量[12]。臨床治療顱內動脈瘤破裂的主要方法為開顱動脈瘤夾閉, 此種手術方法主要原理為對顱內動脈瘤患者開顱后通過腦組織自然間隙對腦組織解剖完成, 并進行分離, 充分暴露破裂的動脈,按照患者的病情采用相關動脈瘤夾夾閉動脈瘤, 從而阻斷動脈瘤血液循環, 抑制出血和血腫擴大[13,14]。伴隨手術技術的完善, 臨床研究證實開顱夾閉術能夠改善患者的預后。然而此種手術同樣會對患者產生一定的傷害, 并且手術時間過長, 說明顱內動脈瘤破裂患者手術后具有較長的康復時間[15]。Hunt-Hess 分級Ⅲ、Ⅳ和Ⅴ級患者是否適合手術干預, 臨床傳統觀點主張先實施保守治療, 病情穩定后予以二期手術, 僅僅在患者突然產生意識變化下需要實施開顱夾閉, 例如腦疝或者顱內血腫進行性增大等, 并且急診手術的目的除夾閉動脈瘤, 同時還需要清除血腫, 將顱內壓降低[16]。伴隨顯微外科技術的完善發展, 尤其是血管治療技術的發展, 多數學者認為早期手術對于破裂顱內動脈瘤患者效果良好。本次研究抽取100 例患者進行分析, 結果顯示, 100 例患者均手術成功, 平均手術時間為(141.40±27.62)min, 平均術中出血量為(71.62±20.21)ml, 平均住院時間為(30.23±8.30)d, 14 例患者出現并發癥, 并發癥發生率為14.00%。100 例患者中,66 例(66.00%)患者預后良好, 34 例(34.00%)患者預后差。預后差患者中包括:輕度殘疾13 例(13.00%)、中度致殘7 例(7.00%)、重度致殘5 例(5.00%)、植物生存6 例(6.00%)、死亡3 例(3.00%)。巨型及大型動脈瘤患者的夾閉程度比小型及一般動脈瘤患者差;不同動脈瘤位置患者的夾閉程度差異不大。有學者抽取50 例顱內動脈瘤破裂患者予以分析可知, 25 例患者破裂3 d 內予以手術, 25 例患者破裂后11 d 進行手術,通過對比后可知3 d 內予以手術者具有較高的存活率。同時臨床研究表明, 患者只要未處于呼吸異常、瀕死狀態, 均需要實施早期治療。Hunt-Hess 分級Ⅲ、Ⅳ和Ⅴ級患者早期進行手術治療可提升生存率, 雖然早期治療結果和晚期相比較差, 但是總體轉歸良好[17-19]。
以往臨床研究可知, 顱內動脈瘤破裂常見并發癥為腦積水、腦血管痙攣和腦梗死。而由于顱內動脈瘤破裂產生的腦積水屬于交通性腦積水, 對于神經組織具有較大的損傷[20]。臨床資料顯示, 伴隨顱內動脈瘤破裂嚴重程度增加會增加腦損傷程度, 同時說明顱內動脈瘤破裂患者分級越高其治療效果和預后較差, 患者預后和Hunt-Hess 分級表現呈負相關性[21,22]。此次研究結果顯示, Ⅳ級和Ⅴ級患者無良好的預后, 并且會出現植物生存以及死亡情況。同時顱內動脈瘤破裂患者手術療效和動脈瘤大小等存在關系。與此同時, 此次研究結果表示顱內動脈瘤破裂患者早期進行手術治療可縮短手術時間, 將術中出血量減少, 并且可降低死亡率和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 顱內動脈瘤破裂早期實施開顱動脈瘤夾閉手術治療效果確切, 同時減少并發癥和死亡情況,安全性良好, 可改善患者的不良預后。